古代那麼多銀子,為何現在都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2023-08-20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古代那麼多銀子,為何現在都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眾所周知古人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著本質性的不同,生活環境的差距導致了習慣方面的天差地別,這是不同時空所創造的差異,乃是人為永遠無法消解的距離。

即便現代人再如何懷念古時生活也不可能回到過去,每一個時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氣與特點,就如同現代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社會。

反觀封建時代雖說古色古香的特性令無數人神往,可是若當真做到了互換古人與現代人的生活,恐怕會有很多人倍感不適應,這就是差異始終沒辦法真正被消除的原因所在。

對於古代生活人們更應該抱有尊重的態度,畢竟現代生活也並沒有不可取之處,否則華夏文明並不會從數千年前走到如今。

其實古人的生活條件只適合於尚沒有科技興國的時代背景,古人出行往往要依靠簡單粗暴的步行,而無法享受到汽車與飛機的便利之處,就連出街購買物資攜帶銀兩也需萬分小心。

封建時代的黃金與白銀作為通用貨幣大受追捧,可封建時代結束那麼多的銀子竟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令人們紛紛給出了不同的猜測,考古學家們也參與到了這場議論之中。

銀子的消失 古代經濟環境

首先銀子的消失在人們看來並不合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銀子的自重並不輕所以古人才會不便攜帶,然而當萬千兩銀子彙集到一處,若是丟失必然會引起巨大轟動。

隨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蛛絲馬跡,再者古人對銀兩的看重也絕非現代人想像中那般普通,錢不是萬能的可若沒有金錢那才是萬萬不能的。

古代的經濟大環境根本不能與現代相媲美,多數門戶也都只是普通家庭罷了,其中有許多家庭都是窮盡家庭條件供孩子讀書。

可見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平庸門第皆為組成社會的大基數群體,此種情況下各個家庭對銀兩通常會非常敏感。

黃金白銀作為日常出街付款的交易媒介,著實有些誇張同時安全性更得不到保障,人所共知古代社會的治安問題遠不如現代這般雷厲風行。

古人們生活中出行必須儘量減少受到傷害的幾率,所以久而久之當古人意識到黃金白銀不便進行交易之後,銅板便被古人搬上了歷史舞台。

不過老百姓這種擔憂對於皇族人士則不算弊端,皇族人士或是那些高門大戶們都在致力於收集黃金白銀。

以求讓家底越來越豐厚來壯大家族勢力,同時古人也信奉著死後如果與銀兩葬在一起,那麼就代表來生同樣不會過苦日子。

站在現代思維的角度看待這種觀念實屬無稽之談,且不說人死後究竟是否能獲得來生,單論這種觀點始終沒能得到印證便可明白。

實際上人們也只是藉此來寬慰逝者的在天之靈,歷史上因生活極度奢靡的慈禧太后便做出了死後讓銀兩陪葬的舉動。

後來人們發覺有大量銀兩消失的原因,慈禧太后的決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難理解為何這種荒唐的觀點會受到大力推崇,饒是慈禧太后這等人物都對此深信不疑。

並且還當真在死後付諸了實際行動,正所謂事實勝於雄辯,慈禧太后的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在皇權之上的社會慈禧太后做法無疑給他人的思維帶來極深煽動性。

讓銀兩陪葬 巨額賠款

再後來皇室中人開始熱衷於將銀兩作為陪葬品,做法倒是也能夠從祝福與祈禱層面去理解,然而無論何人去世後對於自身的未來都不會有機會得知。

盜墓者這個群體想必很多人應當並不陌生,無數銀兩成為陪葬品後墳墓並非是它們的歸宿,很多一部分反而通過盜墓者的手經歷了更多磨難。

幾經輾轉後皇家自然沒辦法查證本該是陪葬品的銀兩到底流往了何方,丟失則為必然發生的結局。

而當晚清政府越發懦弱無能之際,外族鐵騎也聞風而來用雙手對華夏大地燒殺搶奪,那一件件喪心病狂之事都出自於外族侵略者之手。

遺憾的是皇家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華夏民族早已沒有了抵抗力,土地富饒人民生活安寧也僅僅是在依靠曾經祖先打下來的優秀基礎。

沒能做到與時俱進的晚清政府輕而易舉地落入了外族魔爪中,軍事能力強悍的侵略者們無所謂地傷害華夏大地,彼時的晚清政府悲哀地發現國家竟沒有任何還擊之力。

反過來還要承擔由侵略者一方強行列出的賠償清單,如此結局不但是對昌盛了千百年的民族的侮辱,同時更是對深深信任著政府的百姓們一個沉痛打擊。

為了填平賠款帳目政府只好動用了無數銀兩,銀兩也正是在那時候如流水般離開晚清政府的國庫,再然後封建制度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各路勢力粉墨登場導致白銀價值在漲跌之間反覆徘徊,自從蔣介石離開大陸後便有大量白銀流入台灣,有不少都為蔣介石的個人財產。

一來二去之後華夏民族又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經濟蕭條,國家急需大量資金扶持國家經濟發展,如此流落在民間的白銀再度減少。

現如今時常被人們提起的925銀在市面上的流通度極廣,除此之外有些銀飾也占據著人們的生活。

銀這種金屬的利用程度極高,更是大大方便了人類生活多年,對於白銀價值下降不如黃金,這是時代與經濟環境所造成的現象。

自身的使命 尊重歷史

作為一種金屬白銀已經兌現了自身的使命,道理就如同華夏民族歷經了數個朝代才有了今時今日的輝煌。

而每個朝代都擁有各自的民俗風情,少數民族的生活風氣並不會掩蓋漢人的風華與氣質,華夏民族素來喜歡包容之美。

互相融合與遷就是令華夏民族越走越遠的根本原因,這個道理用在白銀地位逐步被取代這一現象上同樣適用,是時代與大環境選擇了哪種金屬會成為人們的通用貨幣。

白銀的地位被取代或是存在感逐步減損,很多情況下都因形勢而造成,關於古人認為白銀陪葬可保來生富貴生活,純粹是古人的迷信思想在作祟。

不得不承認的是封建觀念亦是時代的產物,現代人應該尊重曾存在於歷史洪流之中的一切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