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城培田吳氏:興養立教 善行可風

2022-07-09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福建連城培田吳氏:興養立教 善行可風

今天我們選取了吳姓的家范代表,福建連城培田吳氏的家規家訓。

培田古村坐落於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宣和鄉境內,全村皆為吳姓,建村已有800多年歷史,至今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全村共有30餘棟大宅,21座宗祠,6處書院,4座廟觀,2座跨街牌坊,1條千米古街,規模宏大、連片成群,布局講究、設計精美。培田古村以其精緻的建築、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蜚聲海內外,其民居是客家建築文化經典之作,有「中國南方莊園」「福建民居第一村」等美譽。2005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末後培田成為吳氏單一姓氏居住的村落,從開基祖吳八四郎起,繁衍至今已歷三十世,時近七百年,在閩西山區發展為頗引人注目的客家望族。吳氏家族之所以能聲名遠揚,歷久不衰,除了特定因素外,與其先祖制定的家訓族規息息相關。

培田吳氏歷代崇文重教,文風朴茂,名列汀州前茅。明代兵部尚書裴應章曾題聯「距汀城廓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清代翰林院大學士紀曉嵐參觀培田書院群落後,大為驚嘆,揮毫題下「渤水蜚英」傳世名匾。培田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賢士,如賑災救飢、憐貧撫孤的吳琳敏,樂善好施、智勇平盜的吳郭隆,首開河源十三坊書香、勵志辦學的吳祖寬,慷慨捐資、清白傳家的吳昌同,御前侍衛、恩准建石碑坊的武將軍吳拔禎,勵志勤學、追隨革命的吳乃青等。

培田吳氏於乾隆四年(1739年)始立家訓,後漸設家法、族規、公益社章程等。

敬畏之心不可無,吳氏家訓第一則即為「敬祖宗」。家中懸掛祖先畫像,重要節日舉行一整套祭祖儀式。年復一年的祭祖儀式,使吳氏族人從小浸染於「尊祖敬宗」的氛圍中,並以此為內驅力,奮發圖強,立業報本。

培田歷史上有過十八個書院、私塾和學堂,最為著名的是南山書院。明清以來,舉人吳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執教於此,有「距汀城廓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之美譽。南山書院創建500 多年來,明清科舉時代先後培養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至五品有5人,最高者達三品,且大都為官清廉,深得民心,佼佼者有明朝的吳石泉、清代的吳茂林。

培田的院落,栽有花草,以蘭為主。「至德居」聯文「庭中蘭蕙秀,戶外市塵囂」,清雅脫俗,既應景又入心。「繼述堂」的「培蘭植桂」,教導後人要培養如「蘭」「桂」般具有高雅品性的人才。

在這裡給大家列舉幾條《吳氏家訓》:

1.敬祖宗

【原文】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矧乃祖宗,人所託始。沂流窮源,雖遠尤邇。春露秋霜,庶其毖祀。

【譯文】

看到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對它們恭恭敬敬(意思是對待家鄉要有一種敬畏心理)。更何況列祖列宗,是我們的起源。追溯源頭,歷史雖久遠但卻親近。每年要做好春秋兩季的祭祖活動,讓子孫後代緬懷祖德宗功。

2.勉讀書

【原文】

士為民首,讀書最高。希賢希聖,作國俊髦。揚名顯親,恩寵恩褒。各宜努力,毋憚勤勞。

【譯文】

讀書之人為民眾之首要,讀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作用。要努力讀書,爭取成為聖賢之人,成為國家的才智傑出之士。從而名揚天下,為家族爭光,得到恩寵與褒獎。各位應該努力讀書,不要害怕辛勤與苦勞。

3.勤生業

【原文】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農工商賈,勉勵乃事。酒食遊戲,終亦自累。

【譯文】

民生之本在於勤,勤則富有不貧窮……無論是務農、務工還是從商,只要自己勤奮就一定能成就事業。如果每天沉溺於吃喝玩樂,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千百年來,作為培田人文核心與精髓的「興養立教」積澱在培田歷史文化的沃土裡。培田客家人視修身養德為立村、睦族之根本,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為了給前往省城參加鄉試的學子提供較好的食宿條件,培田吳氏族人還舉一村之力,在省城興建起了一座「宣和試館」,凡是培田籍的學子到福州考功名,入住宣和試館,食宿一律免費。此外,培田還以一村之力,建立和完善了人才培養的保障和激勵機制。科舉制廢除後,培田吳姓賢達應時而變,迅即舉一村之力,興辦新學,在村裡舉辦高等小學堂,還開列了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留學的各項獎學金。

今天是昨天的延續,文化的命脈延續在歷史的長河裡,應該繼續弘揚這種「興養立教」的精神,從培田的家訓族規、村規民約中汲取智慧與啟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0dc3c449958bd14a89dc67a5b27f9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