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選四川省「雙高計劃」建設單位以來,學校緊緊圍繞建設目標任務,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為己任,構建了「三色」育人體系,不斷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搭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台,大力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紮實開展各項建設任務,實現了中期建設目標,學校辦學實力、內部治理能力、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
為回顧和總結建設成果,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專欄,以案例的形式呈現「雙高」建設的風采,系列展示「雙高」建設的成就。
對接水利水電產業鏈 多主體共建育訓創新平台的探索與實踐
摘要:為進一步助力現代水利人才培養,解決水利水電育訓平台建設與產業鏈不匹配,系統性、全鏈性缺失;育訓平台持續建設投入巨大、運維成本高,行業企業參與不深,學校難以獨立建設;育訓體系建設系統性不強等問題,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行業、企業,廣泛開展調研,多次組織專題研討,邀請業內專家充分論證,形成了「對接水利水電產業鏈,多主體共建育訓創新平台」的實施方案。經過探索與實踐,成效顯著,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01
實施背景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要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並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之間的關係從原有的「並舉」定位為「並重」,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當前職業院校育訓結合工作方面還存在平台建設與產業鏈不匹配,系統性、全鏈性缺失;育訓平台持續建設投入巨大、運維成本高,行業企業參與不深,學校難以獨立建設;育訓體系建設系統性不強等問題。鑒於此,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行業、企業,創新構建了水利水電育訓平台,建立供需匹配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支撐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提升服務水利水電產業能力。
02
主要做法
(一)構築「三層嚙合」育訓創新平台,解決建設系統性、全鏈性缺失的問題
根據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專業,以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專業群、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專業群及相關專業群的27個專業對接水利水電產業鏈內的勘察、測繪、環評、設計等產業。緊貼行業企業需求,按照標準崗位化、設備同步化、環境企業化、育訓職業化、管理現代化、面向國際化「六化標準」,深融產學研創用,建設由國際電工學院等33個生產性實訓基地構成的育訓創新平台,全面系統支撐兩大專業群育訓教學,構建完成產業鏈、專業群、育訓平台「三層嚙合」的育訓創新平台。
(二)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建設育訓創新平台機制,解決運維成本高、行企參與不深的現實難題
由學校出場地、出課程、出師資,政府出政策、出資源、出指導,行業出標準、出專家、出市場,企業出設備、出技術、出管理,分類施策。對學校自建生產實體全面真實融入「智慧水利」「智能電力」進行升級,校企共建基地全鏈真實生產現場、全程真實項目導入進行增效,政府牽建的四川水利職教大校園和四川水利創新發展研究院新增單位進行擴容,行企校聯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提質,形成科學可持續機制。
(三)構造「四個一體化」育訓體系,解決育訓體系建設系統性不強的問題
遵循「技能型技術型創新型」遞進成長規律,實施技能培養育訓賽三結合、技術培育轉用推三耦合、創新培植研創改三融合舉措,將行動領域標準融入學習領域標準,一體化設計「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按照基於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開發理念,校企聯合開發一體化實訓資源包、培訓資源包和雙創資源包,並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同步疊代。教師理實雙評、校企雙向交流,在平台上一體化培養。融現代企業管理、生產運營管理、職業教育教學管理要求於一體,形成類型教育管理機制。
03
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畢業生就業率均近96%,80%以上在本省就業。開展12個1+X證書試點工作,試點學生規模年均超5300餘人,學生雙證書獲取率超過97%。近兩年,組織參與、承辦四川省職業院校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技能大賽、第五屆全國裝配式建築職業技能競賽四川省預賽等賽事,學生獲獎166項,其中國家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22項;省級一等獎19項、二等獎38項、三等獎84項。
圖4 2021年四川省職業院校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技能大賽
圖5 第五屆全國裝配式建築職業技能競賽四川省預賽開幕式
圖6 學生獲獎證書(部分)
(二)高水平教學成果不斷湧現
近兩年,教師參賽獲獎127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二等獎28項、三等獎26項。1人榮獲「全國水利技術能手」稱號。取得2021年四川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其中「整體設計,全面推進基於雲教學的新形態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被四川省教育廳推薦申報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圖7 教師獲獎證書(部分)
(三)產教科融合水平不斷提升
近兩年,成都水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重點基地立項項目25項;學校發表論文325篇,授權專利121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參與「水利廳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設專題研究報告(高新技術應用)」等編寫;開展水利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培訓項目、培訓班122個,培訓量達51416人次。四川水利職業教育集團成功入選第二批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與四川省送變電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電力企業協會攜手報送的《技能人才緊缺怎麼辦?雙元育訓助產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構建與實踐》成功入選教育部2021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04
經驗總結
(一)提出「三層嚙合」的水利水電產業鏈育訓創新平台建設理念
根據「雙元制」職業教育理論,梳理教育場域對接產業場域、學習世界對接工作世界邏輯,將工作世界的行業、企業、崗位、職業標準、生產過程、資格證書和終身學習,通過行企校共建平台實施工學結合、生產實訓等,與學習世界的職教、學校、專業、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學歷證書和職業培訓相對接,提出以水利水電產業鏈、專業鏈和育人平台「三層嚙合」的理念開展建設,豐富了高職育訓創新平台建設新思路。
(二)建成「行企校命運共同體」的產業學院
先行先試,與四川省電力企業協會、行業龍頭企業四川省送變電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聯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國際電工學院,並註冊成立股份制實體企業—成都川電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有限責任公司,按董事會決策、監事會監督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文化共傳,建立起新型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構建起「行企校命運共同體」,促進學校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教育教學與企業培訓有效對接,有效調和教育邏輯與市場邏輯間的緩衝地帶,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
(三)形成「四個一體化」育訓體系
先行探索依託育訓創新平台,按照產業的需求,行企的標準,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借鑑德國「雙元制」模式以及師資和管理等育訓結合關鍵要素,行企校共同基於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開發理念,圍繞標準、資源、構造「四個一體化」育訓體系,形成「三以一化」課程體系、「育訓創」資源、校企雙向互通師資隊伍和類型教育管理機制,使育訓要素更加緊密融合,滿足育訓結合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進化了育訓組織形態,深化了「三教改革」,支撐和促進「崗課證賽」融通。
05
推廣應用
(一)其他院校推廣應用
育訓平台創新做法在全國13所水利職業院校中推廣應用,引領和帶動全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實踐。育訓平台被成都理工大學、重慶郵電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工業學院等本科院校作為校外實訓基地,接受師生實習實訓和實踐鍛鍊。
圖8 成果推廣應用(部分院校)
圖9 成都理工大學校外實訓基地掛牌
圖10 成都工業學院校外實訓基地掛牌
(二)區域示範引領明顯
受邀首屆水利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大會做主旨發言;在四川省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做經驗交流。在全省職業教育2021年度工作視頻會議上受到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廳領導在講話中通報表揚。
(三)社會影響廣泛
中國政府網、新華網、水利部官網、國務院國資委官網、四川政府網、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等媒體宣傳報道育訓結合相關做法和育人成效13次;寮國、肯亞等21個國家的水利水電官員或技術人員,500餘家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和兄弟院校來交流學習,得到同行和社會廣泛認可。
來源: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