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肆虐,肯亞牧民轉向蘆薈尋找出路

2022-10-12     世界說

原標題:乾旱肆虐,肯亞牧民轉向蘆薈尋找出路

通往肯亞東非大裂谷巴林戈郡(Baringo)薩博爾村(Sabor)的道路崎嶇曲折。一路上,人們不得不忍受滿地的碎石和地面上反射的驕陽。

長期以來,當地主要以畜牧養殖為主。但是,這項產業面臨著無數的挑戰,包括牧場和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嚴峻的形勢助長了盜搶牛群的行為,而這又導致了槍枝和其他非法武器的擴散。

乾旱的時候,牧民們不得不虧本賤賣他們的牲畜。來自內羅畢和全國其他城市的屠夫湧向這些村莊,以極低的價格收購牲畜,一頭成年母牛有時只能賣到50美元。

57歲的傑克遜·切博伊(Jackson Cheboi)曾是薩博爾村的一名養殖戶。他說:「這個營生沒法乾了,賣牲口跟賣廢品一樣,這價格簡直沒法看。」

乾旱風險一直困擾著當地牧民。近幾年的情況尤其糟糕,前所未有地連續四個雨季降水不足,不僅導致數千頭牲畜死亡,同時也影響了牧民的生計,讓該地區面臨飢餓的威脅。

據肯亞國有媒體肯亞通訊社(Kenya News Agency)報道,今年1月至4月,約有3766頭牲畜死於乾旱——其中提阿緹(Tiaty)選區死了1338頭,巴林戈郡南部(Baringo South)死了1245頭,而氣候變化導致的饑荒更使44300戶家庭受災。

蘆薈種植:氣候變化下的出路

為了減輕損失,巴林戈郡一些像切博伊這樣的農民決定多樣化經營,種植蘆薈並出售相關副產品。蘆薈是一種適宜在乾旱和半乾旱條件下生長的多年生植物,而且眾所周知具有很多藥用價值。人們發現,這種作物可以作為幫助洛魯克(Loruk)、基馬勒(Kimalel)、薩博爾(Sabor)和科里馬(Koriema)地區牧民走出氣候困境的一種有效手段。

蘆薈種植在巴林戈郡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產業。2004年,歐盟曾捐資約15萬美元開展了一個蘆薈種植、採收和加工的推廣項目。雖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然而由於管理不善和定價機制不合理,使當地農民對種植蘆薈失去了興趣,最終導致這家合資企業在2008倒閉。

現在,切博伊和其他一些農民通過他們的社區組織科里馬·基馬勒·薩博爾農民合作社(Koriema Kimalel SaborFarmers』 Cooperative Society,簡稱KOKISA),正在擴大種植這種作物。他們已經生產了好幾種蘆薈產品,比如肥皂、洗髮水和治療各種小病的草藥。

「我的牲畜有些被旱死了……我現在完全靠種植蘆薈來維持我的日常生活所需。」

——傑克遜·切博伊,曾是一名養殖戶

除製成品外,當地農民還向外國商人(主要是中國商人)出售蘆薈液。這些商人前往可以到達的村莊購買固化的汁液,然後出口到他們的國家。切博伊在薩博爾村告訴中外對話:「這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我沒有其他收入。我的牲畜有些被旱死了,有些被偷走了。我現在完全靠種植蘆薈來維持我的日常生活所需。」

另一位來自北巴林戈郡(Baringo North)的農民阿爾弗雷德·切克沃尼(Alfred Chepkwony)說,蘆薈是巴林戈郡人民面對眾多氣候變化挑戰時的唯一出路。

他說,種植蘆薈正在慢慢改變當地牧民的生活。「與那些仍然只依靠畜牧養殖的人相比,我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他說。「種植蘆薈後,搶劫牲畜的少了,我們遭受的氣候相關損失也少了,因為人們的日常收入主要依靠種植蘆薈。為了好管理,牲畜也只養很少的幾頭。」

巴林戈郡蘆薈生物企業發展項目(Baringo Aloe-Bio-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ject)的負責人約瑟夫·恩伊蒂奇(Joseph Ng』etich)證實,種植蘆薈改善了巴林戈郡許多人的生活。恩伊蒂奇說:「蘆薈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作物。所以我們鼓勵當地人種植蘆薈,而不再依賴畜牧養殖。中國的蘆薈產品市場很大,他們可以把產品銷往中國賺取豐厚的利潤。」

儘管用蘆薈液製造的美容產品和藥物在當地的需求也很大,但大多數農民更願意以每公斤1.5美元的價格把蘆薈液賣給中國商人。

肯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Kenya)研究部主任埃文斯·塔拉查(Evans Taracha)表示,巴林戈郡每英畝土地可生產7噸蘆薈液,每月產值超過15000美元,而畜牧業在這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則很難賺到這麼多的錢。

圖爾卡納郡:同樣的故事

不光是巴林戈郡的農民在通過種植蘆薈來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附近的圖爾卡納郡人也成立了農民團體,打算全面開展蘆薈種植和生產各種副產品。

他們的社區團體——納拉帕圖伊社區自然資源管理委員會(Nalapatui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ommittee)——由35名成員組成,大多數是婦女和年輕人。在這個機構的領導下,當地人放棄了畜牧業,開始種植蘆薈。

在肯亞林業研究所(Kenya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的幫助下,小組成員不再依賴野生蘆薈,而是建成了苗圃,開始培育這種植物,以確保蘆薈液的穩定供應。目前,他們正在生產肥皂和美容產品,並在當地的卡庫瑪(Kakuma)難民營和洛基喬科(Lokichogio)鎮出售。

與巴林戈郡的情況一樣,這項產業改變了圖爾卡納郡西部 (Turkana West)納拉帕圖伊(Nalapatui)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這個村子所在地區以前也經常遭受牲畜搶劫等犯罪行為困擾。

納拉帕圖伊(Nalapatui)村農民伊庫洛·伊庫坦(Ekuro Ekutan)說:「賣蘆薈產品讓我有錢開始做其他生意。比如,我在村裡開了一家小店,賣各式各樣的產品。」

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

培育蘆薈不需要使用很多化學藥品,而且幾乎不需要除草。當地人說,種植成活後,這種植物會自己殺死雜草,而且由於葉子兩側和頂端都帶刺,動物也不吃它。不過肯亞農業研究所(Kenya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公布的信息則建議,每英畝應該使用大約20公斤的氮-磷-鉀肥,並偶爾使用殺蟲劑來防治以蘆薈液為食的粉蚧。

提取蘆薈汁液並將其加工成最終產品並不容易,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基馬勒村(Kimalel)農民帕梅拉·切普成(Pamela Chepcheng)說,必須將蘆薈液加熱到能夠凝固的程度。「一旦液體變稠,就要從沸騰的鍋中倒入另一個容器中冷卻。大約30分鐘後,粘稠的汁液會變成固體,」她說。「然後把這些固體材料碎成小塊,裝入麻袋,就可以出售了。」

切普成說,整個流程非常繁瑣,有時不得不雇用許多工人來做這項工作,「與我們的整體利潤相比,這個成本還是挺高的。」

根據恩伊蒂奇的說法,一個農民一天可以從這種植物中擠出多達5升的綠色液體。住在偏遠地區的農民很難自己將產品賣到市場上,他們往往以每升0.30美元的價格將蘆薈液賣給商人,一個月最多可賺45美元。

他說:「中國商人以每升1.5美元的價格(從市場)購買蘆薈液,但農民認為價格應該在4美元左右,這樣才能讓買賣更有利可圖。」。

儘管賺錢不多,但切普成並不失望。她告訴中外對話,種植蘆薈讓她有能力為家人建房子,送孩子上學。她也能夠養活他們,不像以前那樣需要依賴救濟食品。

「賣蘆薈液的錢可以做很多事情,」她說。「支付我六個孩子的學費:三個上小學,兩個上高中,一個在本地上大學。」

蘆薈種植商業化

兩年前,巴林戈郡政府與來自中國的Zonke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Zonken Biotech Company Limited)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促進該地區的蘆薈種植和銷售。

根據諒解備忘錄,Zonken公司的任務是促進蘆薈種植和銷售,以及收購當地農民的蘆薈液,而巴林戈郡政府則必須為其劃撥土地建設一家蘆薈加工廠。

巴林戈郡負責人斯坦利·基普蒂斯(Stanley Kiptis)說,簽署諒解備忘錄的主要目的是將該地區的蘆薈種植商業化,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我們需要我們的人民改變心態,從依賴畜牧養殖轉向蘆薈種植,這項投資比只飼養牲畜更有利可圖。作為政府,我們希望看到農民過上體面的生活,」基普蒂斯告訴中外對話。

「我們有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休耕了幾十年。如果我們能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蘆薈,就能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他說:「現在,依靠飼養牲畜已經過時了。」

Zonken公司方面已經開始改造巴林戈郡南部科里馬村一個停用的設施來加工蘆薈液。新工廠將一改目前農民手工加工蘆薈液的做法。

該公司代表威廉·金(William Chin)說,公司一旦開始運營,預計還會雇用許多35歲以下的女性和年輕人。他說,公司還將為農民們提供一些激勵措施,「進一步鼓舞他們因價格低廉而長期低落的幹勁」。

本文首發於中外對話網站(chinadialogue.org.cn),譯者Estelle。世界說根據知識共享協議轉載。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0678b9561ef8cfda21070dd3440eb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