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腳步已近尾聲之際,回看全球家禽產業發展軌跡,可用十大關鍵詞連在一起。禽流感活躍度有所降低,新城疫較2018年新發疫情更多,沙門氏菌明顯減弱,供應鏈協同在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無抗與無籠在肉禽和蛋禽產業鏈及供應鏈之間交錯演變,慢生型肉雞引發爭議而肯德基則加入了這一行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持續加重,被看好的循環農場模式下的資金投入和食物浪費問題成為兩大障礙。
與此同時,消費升級驅動下的數字營銷引起家禽企業的重視,而貿易爭端持續演變下的家禽飼料、禽肉生產與進出口格局與2018年已然發生大的轉變。
一、禽流感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從2019年1月1日到11月15日,下同)全球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新發生174起家禽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PAIV)疫情,新發區域和次數(2018年全年26個國家和地區和新發371起HPAIV疫情)均出現明顯減少趨勢,但在北美洲的發生次數明顯上升。
從區域來看,中國台灣(82起)、墨西哥(33起)、尼泊爾(14起)、伊朗(8起)、奈及利亞(7起)、南非(7起)、越南(7起)、保加利亞(5起)、中國(3起,不包括港澳台的數據,下同)、印度(3起)新發HPAIV的次數排在2019年全球新發HPAIV疫情前10位,中國的位次從2018年的第8位下降到第9位,新發HPAIV疫情次數較2018年的13起減少10起。
截至2019年11月15日,中國新發生的3起家禽感染HPAI疫情共造成易感家禽9.38萬隻(25.18萬隻),感染2999隻(6.48萬隻),死亡2478隻(5.41萬隻),撲殺處理9.13萬隻(19.77萬隻),屠宰0隻(0隻)。
二、新城疫
2019年,新城疫疫情較2018年新發次數明顯上升。據OIE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球8個國家新發生79起新城疫疫情(2018年全年10個國家新發生52起,下同),造成易感家禽157萬隻(117萬隻),確診感染家禽3169隻(18686隻),死亡家禽4931隻(26136隻),撲殺處理138萬隻(33萬隻),屠宰17萬隻(56萬隻)。
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信息,2019年前8個月,國內共發生5起新城疫疫情。2019年1月,陝西一養殖場的雞隻發生1起新城疫疫情,感染1100隻,死亡28隻。2019年3月,安徽一養殖場的鵝發生新城疫,感染1200隻,死亡840隻,撲殺1700隻。2019年4月~6月,每月各發生1起新城疫,均來自雲南的養雞場;其中,5月發生的一起新城疫,感染300隻,死亡300隻。
USDA-APHIS稱,vND屬於外來病毒,毒性非常強,主要攻擊禽只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大部分禽只感染此病毒後,在沒有任何臨床症狀情況下即突然死亡;目前未發現vND會引起食品安全問題,但如果人與感染vND禽只接觸,可能會引致輕微症狀,如結膜炎。
三、沙門氏菌
2019年,美國、加拿大、丹麥、比利時、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當地發生與家禽養殖及禽類產品(食品)有關的(疑似)沙門氏菌感染事件,發生次數和發生區域較2018年均出現明顯減少的趨勢。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22日,美國共發生10起(2018年發生17起,下同)人感染沙門氏菌事件,2起(7起)與家禽產業鏈有關。其中,1起來自後院養殖雛雞和雛鴨,從2019年1月1日發生,截至2019年10月9日結束,共致美國49個州的1134人患病,其中219人入院治療,2人死亡(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各1人)。
此起疫情感染人數之多創下2019年全美沙門氏菌紀錄。在接受調查的692名患者中,392名在患病之前曾接觸過後院養殖的家禽,其他患者從農業門店、網店、孵化場購買過雛雞和雛鴨。經全基因全基因組測序(WGS)檢測分析表明,其中幾個州發生的沙門氏菌涉及13種血清型,從患者體內檢測到814株分離株具有抗生素耐藥性,從食品、動物、環境中檢測37株分離株具有抗生素耐藥性。
四、供應鏈協同
禽流感、新城疫、沙門氏菌等疫情在引發的產業鏈風險同時,也會給供應鏈帶來更大風險,特別是沙門氏菌。因此,提升供應鏈協同能力可以減少風險發生幾率。在歐美市場,家禽行業及企業更重視提升其在零售端的協同能力。不同的是,在中國市場,多家大型家禽企業近年來因資金鍊斷裂引致破產清算,如何利用民間借貸、提升產業融資能力和資本利用能力正在考驗經過30年發展處於轉型升級重要階段的家禽企業。
諸如目前陷入資金鍊困局的大用集團、粟海禽業以及柳江牧業、永達食業旗下美基食品等案例,已引起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無一不向家禽企業發出警示:通過民間借貸、產業金融渠道進行產業鏈擴張之前,自身在飼料、疫苗、設備、雞苗採購端與家禽產品批發、零售、訂購等銷售端,是否具備一定的供應鏈協同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家禽行業整體的供應鏈協同能力,則直接影響企業的供應鏈協同能力。
五、無抗與無籠
對於無抗與無籠而言,學術界、產業界以及食品與餐飲品牌乃至消費者均有不同的認知和看法。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來已久,然而,從發布的信息顯示,在目前可行的框架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企業在無抗和無籠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但無抗取得的成效因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致死病例逐年持續上升而顯得甚微,亦有如英國的媒體及相關機構不認可當地家禽行業數年來減用抗生素。
比較來看,無籠取得的成效較為明顯。據歐盟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歐盟國家產蛋雞非籠養整體覆蓋率已達50%。在美國,非籠養產蛋雞的比例正在穩步上升。此外,麥當勞於2019年4月聲稱,33%的雞蛋供應轉向了非籠養雞蛋。
六、慢生型肉雞
基於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以及飼料等消耗,家禽業界尤其是美國的一些家禽生產商對發展慢生型肉雞養殖業提出質疑甚至否定。然而,在歐盟國家,不乏支持發展慢生型肉雞行業的機構和企業。
2019年7月12日,肯德基加入歐洲「更好的雞肉承諾」(BCC,Better Chicken Commitment)行列,並聲稱,到2026年,在英國、愛爾蘭、德國、荷蘭、比利時、瑞典實現更好肉雞的標準:飼養密度小於30千克/平方米;更加富集的養殖區、更加健康的雞隻和改用慢生型肉雞品種。目前,瑪莎百貨、聯合利華、雀巢、達能等30多家公司均已加入歐洲的「更好的雞肉承諾」行列。
七、循環農場
氣候變化引起的多方關注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多國也在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而畜牧業一直被認為是一大貢獻者而要求減少碳排放,多國家禽行業也在持續改善,但氣候變化依然在逐年加劇。歐盟國家的投入和研發領先全球。荷蘭王國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部長Carol Schouten發布了一份願景文件——《農業、自然與食物:相互關聯的寶貴財富》。在此文件中,她將「循環農業」視為氣候變化和資源緊缺的最終解決方案。
畜牧業更應該使用的是較低級的飼料,比如草料—人類不吃草也沒辦法吃草,以及食品供應鏈上的各種廢棄物。在荷蘭林堡省北部的Castenray小鎮上有一家現代化的養雞場—Kipster養雞場,雞舍的屋頂配備太陽能電池板。這裡養殖著大約20000隻蛋雞,平均每隻雞每天產一枚蛋,飼料由食品工業廢棄物(如:餅乾邊角料)加工製成,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整個養殖和生產過程是「碳中和」的,不會增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總量,釋放到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濃度也相對較低。其實,「循環農業」已經在荷蘭一些個體農場實行很長時間了。目前,在荷蘭大約有150名農場主正在踐行循環農業理念。但由於目前的農業政策不利於循環農業發展,這些農民過得很是艱難。對此,瓦赫寧根大學經濟學家Krijn Poppe說:「我們需要以更高的價格鼓勵循環農業的發展,但目前的市場價格無法成為衡量循環農業的指標。因為沒有人為減少全球磷儲量花錢,沒有人為廢料加工處理出資,也沒有人為溫室氣體買單,這讓我們入不敷出,舉步維艱。」
Poppe表示,政府可以嘗試製定和利用新的條例來增加糞肥的價值。
八、數字營銷
在消費升級和零售業態變局下,消費者正呈現出分層現象,而研究目標消費者喜好和偏好並利用數字營銷為家禽產品消費賦能已引起歐美家禽行業企業的廣泛關注,一些企業也為此持續加大投入力度。
比如,針對Z時代以及90後、95後等不同群體以及各類學校的學生,一些企業開展開放參觀養殖場,以此通過數位技術獲取大數據,為禽肉食品研發、雞蛋食品、零食開發及食材供給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再比如,嘉吉公司等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家禽產品的追溯透明度和可靠度,以此增加消費者對其產品的信任度。
九、貿易爭端
從全球範圍看,貿易爭端在2019年顯得更加劇烈。就家禽產業而言,禽肉貿易受到的衝擊更大。隨著中國取消對法國、美國家禽進口禁令,俄羅斯禁止進口歐盟和美國的禽類產品,加上英國脫歐演變、南非鼓勵國內禽肉生產以及烏克蘭禽肉產能擴張和對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力,全球禽肉貿易正在發生深刻演變。反觀蛋品方面,貿易爭端帶來的影響並不明顯;而中東地區的雞蛋供給市場依然存在缺口,但由於禽流感疫情、經濟發展以及國內就業等問題,中東一些國家對雞蛋實行暫時封關,值得引起蛋品業的關注。
十、蛋白替代
蛋白替代在2019年熱度最高,不論從媒體還是各行各業。其一,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中國市場的豬肉生產和供給至少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疫情發生前一年(2017年)的水平。因此,不論國內雞肉生產商還是國外雞肉產業鏈,均紛紛競逐蛋白替代的市場機會。其二,巨量資本驅動下,植物基雞蛋、人造肉研發取得一系列進展,一些生鮮電商也銷售植物基雞蛋,肯德基等快餐開始售賣人造肉食品,泰森食品等巨頭加大人造蛋白的投入和開發。
凡此種種跡象,預示著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博弈戰還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演變。但是,從全球來看,不會存在非黑即白或不二選擇,而中國市場對人造蛋白的研發剛剛起步,此類新興食品的消費需求依然是美食界的熱點但不會對民眾飲食結構產生大的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2SOW8BMH2_cNUgBE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