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的千里江山圖
近日,一遊客在葛仙山透過石欄拍攝遠處山景,柵欄恰似相框,框出一副「千里江山圖」,引來無數網友感嘆:「古人誠不我欺」、「原本以為《千里江山圖》是寫意,其實是寫實的」。
圖源:抖音@夏泊軒- 截圖
為何會有這樣的感慨,這裡的景觀對比畫作說十分相像也並沒有。唯獨這似山水畫的景觀,極具震撼的視覺衝擊力,大好河山、一望無際的氣勢與《千里江山圖》如出一轍。
緊接著無數國人紛紛效仿,拍出了屬於他們心目中最寫實的「千里江山」。跟著地理君去發現全國各地寫實版「千里江山」,共赴一場鳥瞰式視覺盛宴。
何為千里江山?
《千里江山圖》(以下稱《千》卷)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在十八歲時創作的畫作。它在中國無人不知曉,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展開的巨大捲軸便是《千》卷。
它以長卷式全景構圖,凸顯千里江山的延綿,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精妙手法,青綠山水的宋畫典範,集中描繪了千山萬壑、爭雄競秀、江河交錯、氣勢雄偉的壯麗河山,很像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國」。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認為:從古至今的登高詩、山水畫、鳥瞰圖、航拍片、遙感等,是一個不斷抬升的鳥瞰大地視角,人類逐漸對於生活的家園地球有了更多的認識,以上的種種就是對世界的表達,因此北宋的《千》卷對於家園的認知已經相當超前。
自從有了遙感和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以後,世界已經一覽無餘,讓地圖越來越像攝影和繪畫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2年09期
那麼寫實版「千里江山」應該具有哪些特徵呢?
首先肯定是群山彙集之處,孤峰屹立並不能算作千里江山,單支山脈也無法構成重巒疊嶂、層次分明的景觀。山脈不僅要長,且要儘可能多條山系疊置在一處。
不過除了群山之外,同樣需要水的襯托,才可謂之「江」、「山」,很多巍峨壯觀的山脈因為欠缺江河及雲霧等因素被排除在外。如果再加上青綠山水的限定,符合的地點也就主要聚集在西南及東南一帶。但事實上,能夠滿足山脈重巒疊嶂、江河彙集雲霧縈繞的全景畫卷,都可算作「千里江山」。
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脈
依然可以從特定的角度
拍攝到寫實版的「千里江山」
河流蜿蜒穿過霧蒙蒙的群山
尋覓千里江山
《千里江山圖》本身畫的哪裡?
以王希孟短暫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交通條件,他並沒有遊歷許多名山大川,只能集中概括提煉少數幾處江山之勝。畫中的大山大嶺屹立在江湖沼澤之畔,在北宋統轄的疆域裡,只有江西廬山矗立於鄱陽湖、長江之畔而有此特性。
廬山同樣是一座氣象景觀名山
這裡雲霧繚繞、雲瀑飛瀉
這也恰好和《千》卷天空掛著的雲煙不謀而合
圖為九江廬山雲海
一座座突兀的高山大嶺屹立在大江大湖之上,山勢雄秀,群峰簇擁主峰,畫中多處出現「U」形山谷造型,從地質上主要為古冰川作用向下刨蝕基岩後形成的,廬山恰好有這樣典型的地質地貌。
廬山王家坡冰川U形谷
圖源:文獻(餘輝,2017)
畫中展現了開闊的水域,近處水草叢生,遠處煙波浩渺,像是沼澤大湖遠接江海,是非常典型的濕地地貌,就像極了鄱陽湖一帶的濕地和沼澤。
鄱陽湖濕地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生態濕地
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
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
畫中還出現了許多水潭、溪流及多個瀑布群,最突出的是雙瀑與四疊瀑同時出現。四疊瀑是極少有的自然景觀,它與雙瀑同時出現,具有相當的唯一性,這隻有在福建莆田九鯉湖才能遇到的自然景觀。
《千》卷四疊瀑(左圖)、莆田九鯉湖(右圖)
全國版千里江山
各有千秋
《千》卷雖取材自廬山,但別處的「千里江山」也同樣熠熠生輝,不同地方的「千里江山」景觀也不盡相同。
安徽黃山版
「千里江山」標準照
說到山水,黃山必定會被第一個提起。中國對「山」的興趣,其實相當程度上得之於黃山繪畫帶來的藝術靈感。
明代版刻《黃山圖》
明確表現了從鳥瞰的想像角度看黃山
一系列垂直峰巒組合
細若寶塔,直插雲霄,猶如仙境
圖源:《三才圖會》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四方,飽覽天下風物,但當他登上黃山之後,卻發出這樣的感嘆:「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頗道出山嶽觀止,歸來不再的意境。而黃山正是中國最具特色的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
黃山雄踞於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
安徽黃山,近處花崗岩造就的奇山
既是地貌景觀的極品
也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標本
談到群山彙集,位於東南丘陵的黃山山脈是皖南山地的中樞,主幹沿北東向南西展開,綿亘150公里,東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內,北與九華山相連,南至屯溪盆地。光黃山至少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
黃山屬於錢塘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分水嶺,南坡水系匯入錢塘江,北坡水系直入長江的青弋江、秋浦河兩大水系,剛好符合了江河彙集的特點。
黃山溫泉谷瀑布
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這裡峰林如海、闢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美不勝收,站在黃山之巔鳥瞰,一幅「千里江山」標準照就此形成。
黃山寫實版「千里江山」
江西上饒葛仙山
「千里江山」新秀
葛仙山天鏡台處石欄呈現的框景中,遠方山川水墨暈染。一條短視頻的發現,激起了全國各地網友對水墨山水畫的熱議,以往世人只知水墨在畫中,卻不知水墨照進了現實,「千里江山」新秀迅速出圈。
特定時刻和特定光線下,一覽葛仙山的景色
葛仙山位於上饒鉛山縣中部,系武夷山之脈。若站在主峰眺望四周,近觀九條支脈如九條蒼龍,盤旋騰躍,氣勢雄偉,人稱「九龍竄頂」。
葛仙山風景區,山系綿延千里
地屬亞熱帶溫濕型氣候,距海洋較近,受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風交叉影響,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降雨量達1700-2000毫米。葛仙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雲海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雲海可與黃山相媲美。
葛仙山雲海奔涌,秋天的「雲海」能見度低,持續時間長,是一年中觀賞雲海的最佳季節
廣西桂林版
「千里江山」精緻版
當遇上桂林山水,仿佛看到了實景《千里江山圖》。無論是如島鏈的山峰,還是青綠山水的經典搭配,都與之相當吻合。
桂林山水是世界上最典型、最集中的喀斯特岩溶景觀,這片景觀有2000多平方公里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區,降水豐富,給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提供了極佳的條件,因而這裡保存了最典型、最豐富多樣的喀斯特地貌形態。其中,峰林峰叢是廣西最經典的地貌形態。
桂林陽朔十里畫廊月亮山日落
在開闊的谷地中,一座座差不多高的小山峰拔地而起,一般100-200米高,似玉筍瑤簪,在田野河流之間列成陣、連成片。如果在上空鳥瞰,這一特點就更為明顯。數量繁多的峰林峰叢在此彙集,與巨山的磅礴氣勢不同的是,每一座峰都如大自然精雕細琢,顯得格外精緻。
桂林、陽朔之間的灕江峽谷,江水如青羅帶似得蜿蜒於萬山叢中,十分壯觀。灕江、桃花江、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共同組成了桂林的「兩江四湖」,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是構成桂林山水美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幾程灕水曲,萬點桂山尖。」桂林灕江峽谷兩岸的風景是峰叢地貌的典型代表
這些石峰屹立在底座相連的山體之上
每一平方公里有近10座之多
唐代詩人韓愈曾有「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將桂林的江水比作青色的綾羅飄帶,山巒則似碧玉頭簪,青峰夾岸,綠水縈迴,景致萬千,說它是精緻版「千里江山」再好不過。
雲南迪慶版
極境「千里江山」
當乘飛機來到雲南迪慶州上空,縱覽滇、川、藏三省區交匯處的橫斷山脈腹地,一定會被這裡的景觀所震撼。這裡山脈和河谷平行排列,大江大河已把青藏高原的高原面切割得面目全非。從高空遠眺,並行的山脈被梳理成一條條「山頂線」,清晰壯觀。
航拍雲南迪慶州
萬山之中還能看到一片連綿的山峰積雪覆蓋,傲然挺立,這就是著名的梅里雪山。它北接西藏的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連,有13座山峰海拔超過6000米,又被稱為太子十三峰。
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
雖然與青藏高原腹地動輒七八千米的極高山相比並不算高
但它卻被當地藏民譽為「雪山之神」
這裡最顯著的地形特徵就是聞名遐邇的三江併流,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滇西北橫斷山脈的縱谷中並行奔流170餘公里。江水沿著斷裂帶深深下切,大山變得越來越高,峽谷越來越窄,這裡是橫斷山脈「橫斷」最典型的地段。
雲南迪慶州金沙江大峽谷
透過舷窗,橫斷山脈的山峰連綿,如同波浪般無休止地湧向天邊。群峰間,三條齊頭並進的大江盡收眼底。它們纖細如帶,靜靜地繞行在逶迤群峰構成的夾縫中,極境「千里江山」甚是壯觀。
中國地大物博,符合「千里江山」景觀的地方自然有不少,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那幅寫實「千里江山」。
但相同的是, 藏在水墨丹青里的地理山河,是重重暈染下的恢弘長卷。徐徐展開時,透過千載光陰的縫隙,是看不盡的如畫美景。
【參考文獻】
[1]岳悅,張曉梅,付程凌.《千里江山圖》賞析[J].戲劇之家,2020(23):158-159.
[2]餘輝.細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圖》[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05):6-34+158.
[3]周鳳. 《千里江山圖》研究[D].浙江師範大學,2016.
[4]鄭瑞利.構圖千里江山——《千里江山圖》解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2(12):31.
[5]趙濤.咫尺有千里之趣——解析宋代王希孟青綠巨作《千里江山圖》及其影響[J].名作欣賞,2010(27):143-144.
[6]巫鴻,鏡頭裡的「千里江山圖」,為何靈感來源於黃山.理想國,2017-12-15.
[7]單之薔,廣西處處是桂林.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02期.
[8]辛昂,廬山 文人雅士的清涼世界,廣西處處是桂林.博物,2009年06期.
[9]單之薔,不斷抬升的鳥瞰大地的視角.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05期.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廣平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