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結出果實,卻不要求什麼回報」,馬海德可謂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醫生,在最為艱苦的條件下,他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著,為我國的醫療行業發展,奉獻了一生。更讓人動容的是,馬海德並非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的原名叫做喬治·海德姆,是美國黎巴嫩人。
一次偶然的契機下,他遠赴中國,希望拯救當時飽受磨難的中國人,本來計劃只停留一年,沒想到眨眼便是一生。
在此期間,他在中國,也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那就是素有「延安第一美女」之稱的周蘇菲。2019年,為了表彰他的突出貢獻,馬海德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為了拯救受疾病折磨的國人,馬海德不遠萬里趕來
1910年,馬海德出生在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貧困的家庭背景,沒有磨滅他的意志,自幼時起,馬海德就熱愛讀書,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後來,父母因病住進醫院,因為家裡掏不出錢,差點雙雙撒手人寰,所幸得到醫生幫助,這才康復出院。
這件事一直被馬海德記在心中,他也立志要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1931到1933年,馬海德前往瑞士日內瓦大學,攻讀臨床診斷專業,最終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當時,東方國家正流行熱帶病,無數患者飽受折磨,為了考察這種疾病,畢業後沒多久,他就和兩個同學一起來到中國上海。
在此期間,他還結識了宋慶齡、艾黎等人。來到中國,看到腐敗的國民政府、千瘡百孔的中國土地,馬海德深深被震撼了,他意識到,學醫雖能改變一時,但無法從根部救治中國,想要救中國,那就得革命。
就這樣,本來計劃只在中國停留一年的他,一呆就是三年,通過宋慶齡的介紹,馬海德在延安見到了毛主席,逐漸接受了中國的革命思想,不僅如此,他對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參加長征運動,對外還曾在美國《工人日報》上,發表抨擊國民黨腐敗的文章。
1949年,黑暗的黎明終於結束,光明的未來對中國人打開了大門,新中國成立了。次年,馬海德正式加入中國國籍,成為我國獨立後,第一位擁有中國籍的外國人。
邂逅延安第一美女,創造一段美好佳話
在1944年到1947年間,馬海救治傷員的出診記錄高達四萬多次,無數的汗水與淚水交融,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也正是因為這份工作,讓他邂逅了命中注定的女人——周蘇菲。
當時,周蘇菲還是延安魯藝話劇社的一名演員,她不僅長相出眾、氣質不凡,對藝術還有自己的理解,被人稱為「延安第一美女」。有一次,周蘇菲不小心感冒發了燒,馬海德就曾親自為她醫治,兩人因此漸漸熟悉,馬海德雖是中國國籍,但骨子裡那分外國人的奔放卻未改變,在明白自己的心意後,他就開始大膽、熱情的追求周蘇菲。
周蘇菲也是個果斷的姑娘,15歲那年,為了反抗包辦婚姻,獨自來到上海,參加了話劇社。1937年,通過地下黨介紹,參與了革命。
她對馬海德的印象也不錯:「人長得帥氣,除了高鼻子、大眼睛外,和久經沙場的紅軍戰士沒兩樣」。
最終,馬海德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浪漫的追求,最終打動了周蘇菲,兩人正式展開戀愛關係。1940年3月,馬海德和周蘇菲在延安結婚。
婚後,兩人十分恩愛,周蘇菲繼續從事話劇和電影工作,馬海德致力於醫學研究,解決疑難雜症。
數十年如一日,馬海德的無私奉獻
自1996年起,馬海德一直在研究治療、防治麻風病的方法,即便身處高齡,71歲的他也並未放棄,積極聯繫中西方學術交流,立志要在2000年消滅麻風病。
76歲那年,馬海德還在各國穿梭,爭取到了上千萬美元的資助,就為了確保各國麻風病基金會,能夠持續對中國援助。
可早在1976年,他就被診斷出癌症,期間歷經多次大手術,情況仍舊不見好轉,為了中國人民,他將生死置之度外,稍微好轉一些,就忙著照看病人,外出籌集資金。
1988年,最後的時日逐漸臨近,馬海德躺在病床上,依舊讓秘書代筆,書寫募集資金信件。他對妻子說:「妹子,這是給麻風病人的錢,得來不容易,一定要管理好」。
從1933年到1960年,馬海德從未見過父母,他的父親還是在報紙上,偶然得知兒子仍然活著的消息。見到闊別多年的父母,短暫相聚後,馬海德再次回到中國。不管歷經多少磨難,這片深沉的土地,依舊承載著馬海德的熱愛,與那片化不開的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