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需要耐心資本|專訪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

2023-11-22     DeepTech深科技

原標題:硬科技需要耐心資本|專訪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

圖|左:米磊,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右,張嵐,DeepTech 聯合創始人兼 COO

當下,中國的科技創新與科技創業蓬勃發展。不過,如何真正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落地?源頭創新如何融合產業需求?大學、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各自應該承擔什麼樣的使命?體制、政策、監管如何適應新的發展需求?我們已經有了哪些實戰經驗,我們又還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懷著幫助更多科學家獲得更多資源與支持的初心,我們帶著這些疑問策劃了「DEEPTECH 人物訪談」系列欄目,每期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科學創業者以及科研機構負責人等,探討創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展示那些正在實踐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化、建設科技創新生態的關鍵人物的所思所想與實戰經驗。幫助關注這一話題的讀者理解不同領域的科研成果在走向產業的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並記錄科創時代的記憶與聲音。

作為根植本土的科技服務機構,DeepTech 一直致力於推動新興科技在中國地區的商業化與產業化。通過這個欄目,我們希望能為科技創新的時代大潮盡我們的綿薄之力,激勵更多的掌舵人揚起創新遠航的風帆。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這片具有無限潛能的創業熱土,風險投資開始成為中國商業世界的主導力量之一。然而,在遠離移動網際網路風暴眼的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一家提出硬科技投資理念的投資機構在西安成立,專注於投資孵化那些有可能改變人類文明走向的創新科技。

在一個以模式創新為主流的投資時代,中科創星提出了「硬科技」投資的理念。十年後的今天,中科創星已經參投超過 420 家硬科技企業。本期 DeepTech 邀請到了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博士,聊一聊關於硬科技投資十年來他的觀察與思考。

張嵐:您是硬科技這個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導者,在這條路上中科創星也走過了十年,從最初提出硬科技到現在,技術的浪潮一波一波地起來,到現在關於硬科技的八個領域,您覺得還會有增補嗎?

米磊:目前這個結論沒有受到特別大的挑戰,還是當時提出的那些領域。但我們用物理學的思路,將這八個領域凝練為五個大的方向,即物質、能量、信息、空間、生命。這五大方向構成了一個底層邏輯,其他所有硬科技方向實際上都是從這五大方向分化出來的。

張嵐:今年年初的活動中,我們提到了人工智慧、無限的能源和無限的生命三個方向。您說的五個方向,應該會比這個總結更加具體。那這五個方向里,您有什麼側重和最看好的嗎?

米磊:信息領域,我們認為信息是從電到光,從電子到光子,光子技術未來會在信息領域占主流。我的觀點是:光是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信息產業未來都會是智能產業。在當前人工智慧時代,光子技術成為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核心。最近,台積電和英偉達開始在 GPU 上用到了光晶片,也驗證了這一觀點。算力作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設施,未來將發展為光子計算和量子計算,這是信息產業未來關鍵的技術領域。能源領域,尤其是碳中和話題也受到了很多關注,在這方面超導和可控核聚變技術被認為是對能源革命的徹底顛覆,如果實現,將推動人類進入 I 型文明,實現能源免費、免費上網、免費用電的前景;在空間領域,商業航空、商業航天,以及人類探索火星和月球並建立活動站都讓人非常心動,電動飛機、超音速飛機等技術也能大幅改變我們人類的出行和生活;在材料領域,新材料的湧現,如碳納米管、碳纖維、新合金和高分子材料,將取代傳統材料,推動硬科技創業迎來蓬勃發展。

可以說,現在屬於我們的硬科技創業時代已經來了,我們可以看到資本市場上取得成功的企業大多是硬科技企業。

張嵐:中國培養了幾代值得敬佩的創業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企業家。您覺得眼下這個時代的創業者,和過往幾代創業者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米磊:像比亞迪的王傳福、隆基的鐘寶申,他們都是做技術出身,是工程師出身,就喜歡投技術、砸技術,慢慢地就把企業做大做強了,包括我們投了一些企業也是這樣的。所以我覺得,中國已經從過去的拿來主義、模式創新演變成到科技創新。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獨創的技術和研發投入。到了如今知識創新的時代,誰能夠創造知識價值,企業將來的價值就更大。

張嵐:前段時間,王傳福在比亞迪發布會上關於 500 萬輛車的演講讓我非常有感觸。他是這麼說的,「許多人在笑我這是在燒錢,但我們深知要把車做好,因為要想發展新能源,沒有核心技術是不行的。我們內部也有很多人提出來說要不就放棄吧,但我還是拍板繼續做插混路線,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即使走錯了我也認。」

您覺得在這個時代,能夠通過知識和技術創業的人,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米磊:我覺得成功的創業者一定是理性樂觀派的,否則他看到創業過程的困難,就不會創業了。所以可以說,所有的創業者在出發的時候都低估了創業的挑戰和困難。

雖說創業的不確定性是很大的,但是當你充滿樂觀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向前沖的,然後你會用激情和熱情去支撐你面對那些挑戰。然後呢,你需要理性,尤其是在做決策的時候,你要理性地判斷最佳的方法和路徑,因為創業者實際上就是找方法、找路徑、找到前人沒有找到的一個方法,然後你創新了,你就成功了。

不管是技術還是商業模式還是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你沒有創新,你就不是一個企業家,你只能是一個商人、一個生意人。所有的企業家都是創新的,這是熊彼特對企業家的定義,有創新才能被稱作是企業家,通過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方法、創新的模式,推動了一個行業的進步。熊彼特說,創新是屬於破壞性的,你通過新的創新,把過去的行業改變了,相當於在裡面找到了新的最優解,這對創業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張嵐:那米博您在自己創業的過程中,提升了哪方面的能力?完成了哪些突破?

米磊:首先就是要過心理關。在沒有創過業的時候,對創業還是很擔心的,而且我當時在體制內,總體來說大家心理安全性是很高的,所以踏出創業第一步要克服心理困難和障礙。

張嵐:您如何面對這個挑戰?

米磊:在決定創業之前,我走了一次戈壁,大約持續四天,需要走 80 公里。在出發之前,心理上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當然了,主辦方提供了行程表,每天需要走多少小時都有詳細計劃,每天需要走 11-12 個小時。但我第一天興奮衝出去,下午 3 點就走完了,然後當天晚上,我的心臟開始出現問題,跳動過快,隊醫來測心跳的時候,我還有些擔心。

第二天整個身體都疼,特別是腳,然後最讓人擔心的是心臟異常。儘管主辦方有車輛提供支援,可以隨時上車,但一旦上了車,對自信心是巨大的打擊,就好像接受不了挑戰一樣。所以我還是選擇堅持走,即使走得慢一點,我對自己說,只要身體支持著,我的意志不會先於身體垮掉,我不會因為身體的不適而放棄、倒下。最終,我成功堅持下來,四天的行程對我的自信心是一個巨大的激勵。這次經歷讓我相信,只要我的意志堅定,身體不垮,我一定能堅持下來,也讓我更有信心迎接創業的挑戰。堅持過來的經歷讓我相信,我是一個能夠咬牙堅持的人。

創業也是,創業者的韌性非常重要,想盡辦法咬著牙堅持,只要能夠堅持住、活下去,總有機會能崛起。

張嵐:這也是我們 DeepTech 這幾年的一個感受。您也經歷了很多困難,您覺得科技創業者、技術創業者如何能保持住長期主義的態度呢?TA 應該做哪些心理建設?

米磊:創業肯定是一個九死一生的事情,很難的,所以一定要想清楚是不是適合你。你的初心是什麼?為什麼要創業?你是真的想做好這件事情,想要完成技術轉化、造福人類,推動產業的變革進步嗎?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初心,也能支撐你抵禦很多情況和變化,而不是隨波逐流。有些創業者是看別的行業火了,就也衝進去創業。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一種跟隨型的行為,我覺得都走不太遠。

張嵐:科學家或者技術背景的人會更具備長期主義嗎?

米磊:科學家、技術背景的人,很多是非常長期主義的。因為如果不是長期主義的人,很難堅持做到博士、教授,所以這些教授創業、科學家創業,堅持長期主義的機率更大,因為他們更容易專注,有自己篤信的東西,所以能夠堅持。

張嵐:從科學家慢慢地走到商業和產業,您認為把技術帶到市場的過程中,一個企業大概會經歷哪些階段?

米磊:我覺得首先要過三關。

第一關就是產品關:從技術到產品,很多大學教授之前做的是技術,但是做公司的話一定要從技術變成產品,這是第一關。很多老師創業到最後還是變成了一個技術服務商,這是不行的。很多時候,老師們要突破這個習慣,把技術變成產品。

第二關就是市場關,把產品推向市場,打通市場的需求。這裡面還包含了思維方式的轉變,從技術到產品是從科學家思維到工程師思維的轉變。從產品到市場關,則是從工程師思維再升級到市場思維,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要解決客戶需求,這是市場關。如果做到產品關,就可以做到幾千萬估值,而只有解決了市場關才能做到幾個億級別。

第三關就是管理關,公司再做大,到幾十億以上,團隊可能就達到幾百上千人,這時候 CEO 的主要精力就是管理,完成整個體系搭建。每個階段需要的關鍵能力和核心點是不一樣的。

張嵐:縱觀全球科技創新的體系,美國是美國的,歐洲是歐洲的,中國其實要構建自己的創新體系,這個問題已經來臨了。現在中國有機會去定義的產業里,您覺得目前的生態怎麼樣,或者說還缺點什麼?

米磊:全球來看,中美兩國的創業生態應該是最好的,不管是市場規模還是風投的規模,美國和中國都是全球兩個最大的市場。但是,我覺得中國的創業創新市場在支持原始創新、特別顛覆性的創新上跟美國還是有差距的。

如果我們有更多的耐心資本、更多的長錢進行投資、更多有情懷的投資人和企業家,我們將可以推動人類科技實現更長足的進步,那個時候我們中國的創業環境會變得更好,這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張嵐:從技術走到產業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感受也是類似的,總體來說資金支持和資本對周期的容忍度還是偏低,導致一些公司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動作變形。您有什麼案例可以分享的嗎?

米磊:不具名的案例有很多。比如為什麼 ChatGPT 不在中國呢?特別前沿的項目或者是長周期支持的項目過於追求快速落地、實現收入,在過於腳踏實地的過程中忽略了仰望星空。所以特別長周期的創新在中國不容易實現,所以我們才有這麼多卡脖子技術。在這方面,我們一直在呼籲耐心資本、呼籲長錢來支持科技創新。

張嵐:能說下您投智譜華章的故事嗎?我剛剛覺得這個案例還挺值得分享,當時您其實在人工智慧領域投的不多,那當時為什麼參投了他們,而且比例還不小?

米磊:圍繞人工智慧三個領域:算法、數據和算力,我們在這三個領域都有在布局。在算法這個領域,當時 AI 四小龍已經很火了,我們認為這不是應該我們去投的方向,所以我們就開始找深度學習的下一代技術,我們認為知識圖譜和自然語言處理會是下一代技術,基於我們的邏輯,我們就投頭部的科學家,所以找到了唐傑老師。與此同時,我們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還投了其他一些現在發展得都不錯的公司,所以說也是比較幸運的。

張嵐:我看您還投了高溫超導的項目,您當時是如何做決策的?

米磊:這個很簡單,因為我是一直要投可控核聚變這個方向的,就是投下一輪科技革命的新技術。所以我們在能源領域,從五六年前就開始關注並列出要投資的領域,從儲能、氫能、固態電池到新型電池,而可控核聚變就是最終的終極能源。去年我們終於在中國看到了這個領域的時機,這個時間甚至比我此前預測的來得早,我們就直接下手了,沒有任何猶豫。

張嵐:那個階段確實是很多人不敢下手。

米磊:我們其實一直在經歷這個過程,以前 LP 不太支持投硬科技天使,所以大家都不敢做,我認為對的事情我就要去做,所以我們就堅定地去做這件事,而且越是沒有人做的事情我們越應該挺身而出。

認可我的 LP 可能是一個非常小眾的人群,我要找到他們然後團結起來,一起慢慢改變這個行業的規則和現狀。最後事實證明,投資行業的一些規則和認知最後經過十年的努力也得到了改變。現在我還是希望有一顆赤子之心,用我們的努力去影響身邊的人,慢慢地把這個圈子越做越大,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張嵐:這也是一個創業者該有的特質:打破原有的規則。我們正在經歷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動,這個過程中,中科創星和 DeepTech 就代表了其中的一股力量,我們堅持致力於集結那些願意為長期主義買單的人,然後在其中找到能把事情做成的科技創業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d2c8a7f443af92850675ad9147635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