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衣外穿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2023-07-28     壹讀

原標題:泳衣外穿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不敢外穿「泳衣」的壹讀君 丨 彤雲 張藝

當女明星開始把泳衣當常服穿,泳衣也在這個夏天火出圈。

宋軼、宋雨琦、趙露思、徐夢潔、劉雯、宋茜、金晨等明星都把連體泳衣當上衣來穿,無論是出席活動還是參加節目,有的直接外穿,有的則充當內搭。

有網友甚至找到了對應的泳衣品牌|圖源:小紅書

隨著泳衣逐漸融入日常穿搭,有網友表示,夏天想去游泳或者玩水,都不用專門換衣服,很方便。還有人預測,泳衣外穿風沒準會像城市戶外風那樣,成為一種穿搭風格。

泳衣外穿究竟是什麼新潮的穿衣風格,又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

歷史上的「泳衣」外穿風

泳衣外穿其實早就流行了。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花花公子》雜誌塑造的兔女郎形象,穿的就是充分展示女性身材線條的連體泳衣——Bunny Suit(兔女郎套裝)。

穿連體衣的「兔女郎」們|圖源:參考資料[6]

兔女郎套裝比如今的「泳衣外穿」尺度還大,因為全身只有一件連體衣,沒搭配任何有蔽體功能的服飾,在思想觀念並不開放的當時,兔女郎套裝因身體的過分暴露飽受詬病,但這玩意兒也是「花花公子俱樂部」的「工作服」,在當時象徵著摒棄「女人就該當主婦」的舊觀念,同時也是性解放、女權運動的前沿。

雖然穿「兔女郎套裝」的姑娘們工作量不繁重,但性感的制服還是帶來了極高的走光風險,為此一整套防走光的標準送餐動作應運而生,主要包括「Bunny dip」「Bunny Stance」「The Bunny Perch」和「The Bunny Greeting」等。

你猜這是哪個動作?

隨著「兔女郎套裝」的火爆,同期的「連體泳衣」Swimsuit出鏡率越來越高,成為許多廣告模特的標配著裝,一度讓觀眾誤會是在為泳衣打廣告。

瑪麗蓮夢露煙花安全廣告;氣流公司的通風設備廣告

除了雜誌和廣告領域,「泳衣」外穿風還走進了銀幕,成為不少角色的亮麗戰袍——連體緊身衣。在電影《上帝創造女人》里,碧姬·芭鐸多次身穿連體緊身衣。《太空英雌芭芭麗娜》的女主身著連體緊身衣,腳蹬一雙皮靴就開始收服妖魔鬼怪。

圖源:《上帝創造女人》《太空英雌芭芭麗娜》

連體緊身衣在影視行業嶄露頭角後,又火速占領演唱會舞台。麥當娜·西科尼的專輯封面和演唱會造型都離不開緊身連體衣,特別是她1990年全球巡迴演唱會的的一款尖錐罩杯緊身連體衣,成為歌手們爭相效仿的「模板」。

麥當娜1995年的《Something to remember》及2008年的《Hard Candy》音樂專輯封面

這內衣外穿,超人看了都直呼內行

由於緊身連體衣的「緊身」能最大程度地展現身材曲線,且下面是三角形的「高開叉」,具有在視覺上拉長腿部的「美體」效果,在歐美歌手的演唱會上出鏡率越來越高。Beyonce、Lady Gaga、Taylor Swift等歌手都是連體衣的重度愛好者。

酷愛體衣的歌手們|圖源:微博

於是,連體衣迅速攻占時尚圈,成為眾多大牌秀場上的常客。Baja East 和Tom Ford的 2018春夏系列、Saint Laurent2019春夏女裝秀等都出現了連體衣的身影。秀場上的連體衣和其他服飾搭配展示,這也成了女明星常見的穿搭方式。

品牌走秀上的連體衣|圖源:微博

不為性感而生的緊身連體衣

如果你只把「泳衣」外穿風當成展現性感的方式,那麼你可能對「緊身連體衣」的概念存在什麼誤解。

相比其他上衣,「緊身連體衣」反而更不易走光。

因為「緊身連體衣」下端有「固定點」,不會出現上衣下擺的上掀、上竄,也經得起咸豬手防不勝防的偷襲。

圖為國外女明星參加直播節目時,被其他嘉賓掀衣服而走光

而連體緊身衣的問世,本就是為了預防各種走光和不必要的危險。

1859年,巴黎傳奇馬戲團的雜技表演藝術家朱萊·奧塔爾(Jules Leotard)為了提高空中飛人訓練的安全性,設計了一種能既減少運動阻礙又展現完美形體的演出服——一件覆蓋上身及襠部的緊身連體衣。

之後,這件「古早連體衣」就以奧塔爾的名字命名,稱為——「Leotard」。

雜技演出的緊身連體衣 | 圖源:參考資料[6]

「Leotard」如今專指緊緊包裹從脖子到腿根的連體衣,通常也會覆蓋到手臂,是舞者、運動員等常穿的專用服裝。

而當時的泳衣還是及複雜的款式:女士泳衣是燈籠褲配笨重的及膝裙裝;男士泳衣為T恤衫和及膝短褲。

與現代泳衣毫不相關的「古早」游泳衣

直到1907年,澳大利亞游泳選手安妮特·凱勒曼借鑑當時歌舞雜耍演員的服裝款式,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件「無裙擺式連體泳衣」。

不過當時的社會還不太能接受。某次安妮特·凱勒曼穿著該泳衣在波士頓海灘遊玩時被警察拘捕,並被指控「犯」猥褻罪,原因是「著裝不當」。

妮特·凱勒曼設計的泳衣

時間來到1912年,「女子游泳」變成正式的奧運會比賽項目。此時人們才發現,「無裙擺式連體泳衣」在減阻、提速的賽場優勢,而安妮特·凱勒曼也由此成為現代泳衣設計的「始祖級」人物。

不過當時的緊身連體衣,只屬於雜耍演員、舞者、運動員等專業人員,並不適合日常穿著,因為每次上廁所都需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脫、穿」流程,太過麻煩。

那現在「外穿泳衣」的姑娘們不擔心嗎?

不擔心。因為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被稱為「運動衣之母」的設計師克萊爾·麥卡德爾就搞定了這個麻煩——在Leotard的襠部增加了暗扣,並給它重新取名為Bodysuit。

Bodysuit又叫女式緊身連體衣,外觀設計與連體泳衣幾乎一樣,但襠部暗扣成為快速區分其類別的「關鍵點」。事實上,麥當娜在1990年全球巡迴演唱會穿的「尖錐罩杯緊身連體衣」正是Bodysuit。

Bodysuit襠部的暗扣

在實現了普通人的「緊身連體衣自由」後,更顯身材的Bodysuit成功殺入內衣行列,成為「新變種」連體內衣(One piece underwear)。

襠部有暗扣的連體內衣,但連體內衣≠Bodysuit

突破壁壘的泳衣和Bodysuit

除了款式近似,連體泳衣和連體內衣的材質也在逐漸趨同。

印象中,泳衣作為「水下」服裝,與「陸地」服裝Bodysuit應當有不小的材質差異。

其實,早期的泳衣材質和現代常服差不多,主要是棉質平紋布、羊毛和絲綢等,除了沒彈性、不結實、易吸水外,還會增加水中的阻力,全憑實力給游泳運動員「拖後腿」。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伸縮性強的尼龍泳衣出現,泳衣舒適度才有所改善。尼龍材質具有柔軟、耐腐蝕、耐磨、耐熱等優點,增加了泳衣的花樣和顏色的選擇,但尼龍透氣性欠佳,仍不算泳衣面料的最佳選擇。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泳衣材料又迎來創新。一種混合了「超細尼龍纖維」和「聚氨酯纖維」的新材料橫空出世,被稱為「聚氯醋纖維」,因為具有雙向伸縮的特性,又被人們稱為「大力士」。與人間「大力士」不同,泳衣「大力士」的材料還更輕。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對泳衣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要堅韌耐磨、不吸水,還要舒適、柔軟、重量輕。為了達到上述需求,一件泳衣的面料需要多種不同功能的材料混合而成,包括但不限於聚醯胺尼龍、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溫層壓織物、功能性纖維、Coolmax纖維、矽酮樹脂等。

這樣還不夠,如今人們對泳衣的透氣性需求也越來越高,於是俗稱「氨綸」的人造纖維萊卡被廣泛應用於競技泳裝的製造。

氨綸是紡織科學家約瑟夫·希弗斯(Joseph C. Shivers)為代替服裝中的橡膠,經過長達十年時間研發出的材料,不僅有良好的強度和彈性,還能在拉伸、遇水乾燥後快速恢復原狀,因此被廣泛應用於騎行服、訓練服、划船比賽服、潛水服、三項全能套裝等體育專業服裝領域,在打底褲、牛仔褲、休閒褲、襪子、內衣等日常服裝中也得到廣泛應用。

氨綸的「跨界」之旅,加速了泳衣「常服化」的進程,使緊身連體衣既能上街又能下水。

正在上街的連體泳衣 丨 圖源:微博

說了這麼多,姐妹們,水陸兩穿的緊身連體衣,你要整一件嗎?

參考資料:

[1]羅躍華.現代女式泳衣設計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06.

[2]都麗娜.泳衣的創新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17.

[3]馬策,徐千賀.論泳衣的歷史審視[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3):244-246.

[4]於誠.女連體泳衣的舒適壓力範圍設計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07):201-202.

[5]張曉旭,穆紅.女連體泳衣的舒適壓力範圍研究[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2,27(01):5-7.

[6]搜狐:這個夏天最潮的穿衣風格——bodysuit泳衣外穿

[7]"WHAT'S THAT STUFF? - SPANDEX". pubs.acs.org. Retrieved 2018-12-06.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 | 魏大勛到底是憑什麼「艷壓」楊洋的?

點擊圖片閱讀 | 11人遇難,珍珠岩是怎麼壓塌學校體育館的?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cd9a666cd5a96c83e3c56224101c5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