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對孩子很重要,但父母不要本末倒置哦

2022-07-01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幼小銜接對孩子很重要,但父母不要本末倒置哦

今天,小寶的幼兒園進行了大班的畢業典禮,滿滿的儀式感讓懵懂的孩子們逐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已經告別了幼兒園,即將步入小學生涯,成為一名小學生了。

與此同時,家長群里也熱鬧非凡,從最初滿滿的感動和回憶,不知怎麼就過度到了「幼小銜接」這個話題,然後引來更多家長的共鳴和探討,當然不乏也有各種的焦慮。

是啊,幼小銜接,成為今年9月份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們的一道門檻,明晃晃地立在那裡,讓家長不由自主地著急忙慌,仿佛沒有幼小銜接,孩子就無法順利的跨入一年級似的。

有的家長說:我們這個假期里已經把一年級的課本都拿到手了,一定要把孩子的數學、英語和古詩詞都搞定,給孩子的學習打一個堅定地基礎。

有的家長則認為:如果把一年級的知識提前教授後,可能會導致孩子在課堂上無所事事,從而養成不認真聽講的壞習慣,得不償失。

有的家長根據自家大孩子的上學經歷,以一副過來人的模樣指點:千萬別以為孩子像一張白紙一樣入小學就好,小學的進度特別快,沒有一點基礎的孩子壓根兒跟不上,到時候才更抓狂,作業、考試都跟不上,以後處處跟不上,給老師留下個「學習不好」的印象,許久都摘不下來。

……

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

其實每個家庭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方法各有不同,沒有必要非要相同。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因材施教,才是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針對幼小銜接來講,父母提前擔憂是有道理的。

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若是沒有提前的準備,孩子進入到小學後難免會有一段手忙腳亂地適應過程。

這個適應過程越短,越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而過程越長,越不利於孩子。

提前知道小學和幼兒園的本質區別,才能夠真正地幫助孩子。

1、學習,成為孩子的主題

幼兒園以「撫育」為主,主要由老師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通過一些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事實上,在選擇幼兒園的階段,父母也更偏重於「吃得好不好、環境好不好、老師有沒有經驗」等方面。

小學則更偏重於「自理」和「自立」,老師逐漸退出孩子生活和活動的照顧,而偏重於學習領域的引領與指導,知識感更強了,對「學習能力」的要求也增加了。

2、小學,更加具備社會性

幼兒園雖然也有自己的行為規範,但因為孩子的自理能力尚不完善,所以老師更多地承擔了「保姆」的角色,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讓孩子像生活在家中一樣。

小學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生活能力,老師會更加強調孩子的「自律」性,用紀律的約束,來幫助孩子一步步去了解和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要求以及各種壓力。

所以,父母提及「幼小銜接」,與其關注學科知識的提升,不如提前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讓他們更好的適應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涯。

要知道,學習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知識儲備不難,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卻不容易。

語文方面,與其教孩子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不如讓孩子適當的認字,逐漸達到自主閱讀的能力。一個會閱讀、養成閱讀習慣以及有大量閱讀功底的孩子,才是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孩子。

數學方面,與其教孩子100以內的加減法,不如讓孩子鍛鍊強大的思維能力,強化孩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的方式有很多種,孩子堅持去練習、循序漸漸的提高就能達標;但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通過遊戲、玩具、學習工具等,引導孩子多思多想多練,才能夠在數學方面有真正的提升空間。

英語方面,與其教孩子去背英文單詞、背英語課文,不如讓孩子多聽一些原版的故事,多看一些原版的書籍,讓孩子領會到實情實景,才能夠融入到國外的文化中,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另外,所有的科目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要統籌安排,融會貫通、相互提升的。

幼小銜接究竟是什麼?

幼小銜接對孩子來講非常重要,但是重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學科的深入,更多的是方式、方法以及習慣的養成。

道家有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學科知識的積累就是在奠定孩子一生二、二生三的基石,而學習方法、習慣的養成才是「生萬物」的根本。

作為父母,不可以本末倒置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c3b62e696d2575e6d506b8dbb37fb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