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誰都不服,卻主動將3名中國人寫進教科書,還為其樹立了銅像

2024-05-05     文史風雲

原標題:朝鮮誰都不服,卻主動將3名中國人寫進教科書,還為其樹立了銅像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對中國來說,朝鮮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國家。

雖然意識形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相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中國,朝鮮卻一直處在一種比較封閉的狀態,鮮有對外打開大門的舉動。

但當你有幸來到咸鏡南道咸興市的興南化肥廠參觀時,這種疏離感,卻可以暫時地一掃而空,相反,一種熟悉感和親切感,會瞬間湧上心頭。

因為這裡佇立著一尊銅像,銅像的主人公,是中國人最敬愛的周總理。

銅像前一年四季都有鮮花擺放,絡繹不絕。

是的,看上去獨立而剛強,幾乎不在意任何國際態度的朝鮮,卻為了一個中國人專門樹立了一座銅像。

而更令人意料之外的是,跟周總理有著相似待遇的中國人,還有兩位。

高瞻遠矚毛主席

時間回溯至1950年,剛剛迎來和平的東亞局勢波譎雲詭。

中國和朝鮮,同時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考驗。

而這場考驗也將決定這兩個年輕的國家,是否能夠順利地延續和發展壯大。

那麼這場考驗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說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如何抵禦美帝國主義對於朝鮮半島統一的干涉和入侵。

要知道,當時的美國,作為二戰的幾大戰勝國之一,國勢正處於如日中天的狀態,國力強盛,在國際上也一呼百應。

面對朝鮮想要統一半島而進攻韓國的行為,美國勃然大怒,認為朝鮮對韓國動手,是一種極度挑釁自己地位,威脅自己權威的行為。

於是在1950年9月份的時候,由麥克阿瑟主導之下,美國聯合15個國家組織的所謂「聯合國軍」,發起了「仁川登陸」,正式介入韓戰。

而原本處於凌厲攻勢中的朝鮮人民軍,在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美國軍隊時,被打得猝不及防,很快陷入了頹勢之中。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消息傳到了新中國,黨中央不得不面臨一個重要的抉擇:究竟要不要參戰,來幫助朝鮮人民趕走美國侵略者呢?

大家各抒己見,激烈地討論著,同意出兵和不同意出兵的雙方,似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充分理由,但又都不那麼確定。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聲音響了起來,他用堅定不移的語氣說道:「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

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正是毛主席。

在其他人還在爭論是否要出兵的時候,毛主席一眼就看透了美國人的真實目的:那就是干涉朝鮮內政和統一是假,想藉由朝鮮來影響和打壓中國才是真。

所以,支援朝鮮人民抵抗美帝國主義,實質上就保衛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捍衛中國的國際地位尊嚴。

只有「禦敵於國門外」,才能夠讓中國有一個和平發展和建設的空間。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大字,毛主席說的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而之後韓戰的戰局發展,也完全如毛主席所預料:美國人絕不僅僅意在朝鮮半島,就在仁川登陸後幾個月,美國的戰機便飛到了中朝邊境,並且悍然在丹東投下了炸彈。

雖然美國對此狡辯說是「誤炸」,可但凡是正常人都看得出來,美國實質上就是在挑釁,或者說在「賭」。

賭什麼呢?賭新中國跟中華民國和北洋政府一樣,軟弱無能、忍氣吞聲。

但這次,美國賭錯了,因為這時候帶領中國人民前進的,是毛主席。

經過百般考慮,最終毛主席將這支部隊命名為「志願軍」。

寓意中國人民從感情上積極慰問和支援朝鮮人民,反抗美帝國主義的行動。

既幫助到了朝鮮人民,同時又照顧到了朝鮮人民的情緒。

於是在1950年10月19日,由毛主席一錘定音,志願軍從鴨綠江大橋浩浩蕩蕩地奔赴了朝鮮境內,展開了對美帝國主義的反擊。

對朝鮮人民來說,志願軍入朝作戰,幾乎是「天降神兵」,從危難之中,幫助他們抵抗住了美軍的肆虐,堪稱「救民於水火」。

而隨著韓戰的節節勝利,志願軍除了幫助朝鮮人民抵抗侵略,同時還在當地積極幫助朝鮮人民建設祖國。

湧現出了一大批像羅盛教烈士這樣,為了拯救落水兒童犧牲的國際主義戰士,讓「人民子弟兵」的精神,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而這一切,都讓朝鮮人民,對新中國,尤其是對毛主席當初的英明決策,感激不已。

為了牢記毛主席的幫助,朝鮮人民將毛主席的事跡寫在教科書中,還專門為毛主席樹立起了高大的銅像。

甚至在朝鮮東平壤第一中學,朝鮮人民還專門命名了一個「毛澤東班」,以此來將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永遠留在記憶深處。

力挽狂瀾彭德懷

如果說毛主席是統領全局的「帥才」,那麼指揮整個韓戰,取得驕人戰績的彭德懷彭老總,就是不折不扣的「將才」。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雖然毛主席力排眾議,通過了入朝作戰的決策。

但是選擇誰來帶領這支大部隊,卻又是一個擺在眼前的難題。

最開始毛主席的選擇是粟裕和林彪,但是粟裕因為之前頭部受過重傷,到剛建國的時候,還有彈片遺留在頭顱里,所以無法承擔指揮作戰的重任。

而林彪本人並不很看好抗美援朝這個決策,主要的理由有兩個:

其一是如果直接介入到抗美援朝的作戰中,會對解放台灣造成很大的影響,延緩統一中國的進程;

其二是以新中國建國時期的力量,要跟美國這樣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作戰作戰,從勝率上計算,屬實不能算高。

其實依照林彪「謀定而後動」的性格,會這麼認為也在情理之中,他向來是不會打無把握之仗的。

可毛主席一旦做出決策,就勢必需要一個能夠排除一切萬難而衝鋒在前的人,來執行他的計劃。

林彪的猶豫,毛主席看在眼裡。

他也很清楚,如果一個將領從戰爭開始就失去了必勝的信念,那麼這場仗,一定打不好。

因此毛主席思來想去,決定將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彭老總。

其一是因為彭老總打慣了惡仗、硬仗,面對再強悍的敵人,也有敢於亮劍的精神,很符合「將者,兵之膽也」這句話;

其二則是因為彭老總有豐富的大兵團作戰指揮經驗,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都有過出色的表現,面對大型戰役的複雜局面,也能夠遊刃有餘,從容不迫。

而彭老總,也不愧為毛主席所盛讚和信任的「橫刀立馬大將軍」。

當毛主席決定將志願軍的重擔,託付在彭老總身上的時候,彭老總二話沒說,就接了過來。

而毛主席也史無前例,讓彭老總一個人兼任志願軍的總司令和政委,把組織作戰和整備軍隊的任務,同時交給了彭老總。

當然,此後彭老總也用自己的行動向毛主席,向全國人民,也向世界證明了,他的軍事能力和戰術造詣,堪稱「登峰造極」。

在彭老總的指揮下,氣焰囂張的美國人,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經歷了志願軍第一和第二次戰役的反擊。

尤其是在第二次戰役中,代表性的「長津湖戰役」以及「松骨嶺戰鬥」,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正是因為第一、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輝煌的戰果,才最終讓美軍意識到了,在中國的幫助和支持下,想要徹底侵占朝鮮,並且藉此來威脅中國的野心,是沒有任何可能實現的。

而經過了後來的第三、第四和第五次戰役,尤其是悲壯的上甘嶺戰役後,美國侵略者被徹底驅逐到了「三八線」以外。

並且在之後的戰役中,再也沒有重新實現對於朝鮮國土的長驅直入。

朝鮮這個國家,在彭老總的出色指揮之下,最終保存了下來,免於滅亡的命運,也避免了美國侵略者的荼毒和傷害。

因為彭老總的這份功績,朝鮮人民和朝鮮政府,同樣抱有很深的感激之情。

為此,朝鮮還專門授予了彭德懷「朝鮮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

而朝鮮人民不僅為彭老總樹立了銅像,還將彭老總的事跡,記錄在了朝鮮的教科書中,讓朝鮮的青少年和孩子們,牢牢記住他的功績和名字。

同樣也將這份中朝之間的友誼,世代傳頌和延續下去。

雪中送炭周總理

至於周總理,作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敬愛和敬仰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對於朝鮮的幫助,更多地在於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層面。

有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周總理的銅像,偏偏樹立在一座化肥廠門口呢?

其實這座化肥廠與總理之間的淵源,那可是非常深的。

這座「興南化肥廠」,其實是目前朝鮮最大的一座化肥廠,它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殖民時期,到韓戰爆發的時候,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歷史,稱得上「歷史悠久」。

而韓戰時期,為了應對前線對於武器裝備的大量消耗,興南化肥廠暫時停止了對於化肥的生產,轉而開始生產大量的炸藥,用以及時補充志願軍的戰場消耗。

因此,對志願軍來說,興南化肥廠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屬於是志願軍後備力量的重要補給點,為韓戰最終勝利,提供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所以,在韓戰結束後的1958年,周總理出訪朝鮮的時候,還專門來到了這個興南化肥廠視察。

看著廠里有些老舊的生產線,撫摸著那些或許是當年戰火侵襲而留下的痕跡,周總理沉默了。

他從興南化肥廠這裡所看到的,依然是中朝之間永不磨滅的友誼。

或許這個廠里,曾經還絡繹不絕有過志願軍的足跡。

於是,周總理就在興南化肥廠,發表了一篇意義獨特而又非凡的講話,題目就叫做《中朝戰鬥友誼萬古長青》。

在這篇講話中,周總理聲情並茂地敘述著,當年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作戰的颯爽英姿。

追憶了過去的崢嶸歲月,同時也展望未來,承諾中朝之間互幫互助,要共同維繫東亞乃至世界的和平。

在此後的數年裡,周總理頻繁來往於中、朝兩國之間,傳遞和平的訊息,見證友誼的底色。

尤其是在1961年,正是在周總理和金日成的相互溝通和協調之下,《中朝友好互助條約》得以簽訂。

這象徵著新中國和朝鮮,真正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血盟,守望相助,永不背離。

而也因此,金日成跟周總理在私人上,也產生了珍貴的跨國友誼。

金日成既佩服周總理的才能,又敬仰周總理的人品。

也正因此,在周總理去世後,金日成親自指示,在興南化肥廠,這個周總理曾經視察和發表過演講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高達2.3米的周總理半身銅像。

金日成

銅像中的周總理,表情和藹可親,又不失慈祥溫和,目光直視前方。

相傳這正是當年朝鮮記者抓拍下的,周總理在演講時的瞬間。

結語

朝鮮人民是感恩的,他們對於真正堅持國際主義的偉人以及領袖,從來不吝惜敬仰和讚美。

而毛主席、彭老總還有周總理,也正是這樣的偉人,他們為了中朝之間的友誼,以及國際主義的解放,付出了太多。

而朝鮮人民也將他們所付出的一切,銘記在心,為他們樹立了紀念的銅像,也將他們的名字寫在了書中,供後人傳頌。

而毛主席、彭老總還有周總理,他們人生中的光芒和傳奇,也必將伴隨著歷史,永遠留在史冊中。

不僅是中國人民,包括朝鮮人民在內的世界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革命群眾,都將記住他們的名字。

參考文獻:

《梅香溢遠傳友情,偉人銅像鑒佳話: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外交官參謁周恩來總理銅像側記》環球網

《軍史縱橫:首任志願軍司令為何是彭德懷?》中國國防報

《毛澤東對韓戰的歷史性貢獻》王亮,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ba342ef10d03e4b757ac98a9bfabf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