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後,全球對巴以衝突反應不同,但最分裂的是歐洲。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之前支持以色列,很快又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屠殺。歐盟就如小孩子過家家,最初中斷對巴勒斯坦援助,不久又恢復。
歐洲對巴以衝突立場分裂,令人不恥。
10月13日,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到訪以色列,他緊跟美國步伐,布林肯、奧斯汀先後到訪以色列,英國外交大臣、加拿大外長、義大利外長隨即跟來。這種「政治正確的事」,怎麼能落下馮大媽,她必然要訪問以色列。
01
現在已經有人已經挖出猛料,馮德萊恩祖父曾參加過納粹。難馮德萊恩訪問以色列,是要贖罪?
顯然不是,她訪以是「效忠」,向美國效忠。美國國務卿和防長都去了以色列,西方國家去了,作為歐盟主席當然要去。
馮德萊恩所謂的「聲援以色列人民」只是一句空話,沒什麼意義,不過她來了,就是向美國表達她的政治正確。以色列是美國的「爹」,馮德萊恩不敢不來。
此次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沒跟他一起來,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更不會陪同馮少女訪以。
馮德萊恩只得拉上歐盟議會議長梅索拉。說來也怪,這兩個女人還都不是選上來的,都是折中結果,然後直接任職。而且兩人智商堪憂,極端親美反華,甚至損壞歐洲利益。關於梅索拉,咱們擇文單獨說說這個女人。
如今歐盟已經對巴以衝突有所清醒,內部分成「支以」和「支巴」兩條陣線,這種撕裂狀態下,馮德萊恩還要來,顯然是要表達對美國忠心,根本不可能顧及歐洲利益。俄烏衝突,馮德萊恩,都不顧歐洲利益,更不要說巴以衝突了。
歐盟如今對以色列對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斷水斷糧很不滿,馮德萊恩根本不管巴勒斯坦人的死活,就跑到以色列,著急向美以效忠。
歐盟以往考慮歐洲利益的人,採取中立政策,既聲援以色列,又援助巴勒斯坦,反對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
但美以卻不可能讓歐盟中立,讓歐盟必須無條件支持以色列。而馮德萊恩正合適,她既是美國在歐盟「臥底」,對美國無比效忠,還是歐盟的主席,只要她訪問以色列,就坐實歐盟立場。
兩個被美國扶持上來的女政客,就這樣手牽著手來到以色列。但她們這種低智商操作,已經被人恥笑,有人認為馮德萊恩與梅索拉就是兩個精神不正常的女人。
02
馮德萊恩來幹啥?
其實馮德萊恩來了就是作秀,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她還像俄烏衝突時,到烏克蘭看那個由白頭盔搞的擺拍。同樣,以色列也有,以色列人把歐盟兩個精神不正常的女人,帶到卡法阿扎鎮「參觀」所謂的以色列「被炸死的屍體」。表示一下同情,然後發表一下譴責,僅此而已,毫無任何意義。
但馮德萊恩除了譴責哈馬斯的話,甚至還說了一下些不過腦的話,居然聲稱,歐盟委員會將要求各社交平台刪除各類反猶排猶的言論。
難道馮女士祖父當過納粹,她是來給以色列贖罪的嗎?
顯然不是,馮德萊恩只是效忠,而無比的效忠。但她不過腦子的話,實際上把歐盟給賣了。本來歐盟在巴以兩國一事上,一直採取不與美國同步做法。歐盟一直以來認為他們代表的是多元化民主,所以對美國支持以色列,歐盟總是迴避。
川建國頭腦發熱,為了支持以色列,把美國使館遷到耶路撒冷,但歐盟除了捷克,其他沒跟。後來捷克也拉索子了,也不敢跟美國了。
歐盟一直採取一條模糊中立的政策,既援助巴勒斯坦,也不公開反對以色列。現在這條政策被馮女士打破了,損壞了歐洲利益。
要知道馮女士代表的是歐洲,但她卻絲毫不考慮歐洲的利益。難怪外界懷疑她就是美國安插在歐洲的「內鬼」。
03
馮女士在以色列講的話,實際上配合了美國,再次損壞歐洲利益。
要知道,歐盟之所以採取中立,甚至不敢得罪以色列,也同情巴勒斯坦。主要還是能源問題,如今俄羅斯已經不給歐洲供應能源,北溪二項目都讓美國炸掉,德國也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吞,不敢對美國說半個不字。
如今歐洲的能源線,也只有中東能確保。如果不照顧巴勒斯坦人,阿拉伯國家對歐洲政策不滿意,歐洲想買油,恐怕很難。
歐洲的冬天快來了,歐洲又要為取暖操心了。
最讓歐盟上火的事也同樣會出現,只要中東發生戰爭,就會有大量難民湧入歐洲。歐洲敢不接受?
現在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面臨生存危機,他們當然會想方設法離開加薩走廊,他們避難最嚮往的地方就是歐洲。
馮德萊恩作為內鬼,怎麼可能考慮歐洲利益,美國更是偷著樂,對培養馮德萊恩這樣的「暗樁」感到滿意。
如今歐洲接受了大量的難民,雖然為歐洲國家解決了生產力問題。但大量難民湧入,增加了歐洲的負擔,也為一些歐洲國家穩定埋下隱患。埃爾多安曾經為了修理歐盟,曾放開邊界,讓中東難民湧入歐盟。
歐洲不會統計本國白人占多少,但大量中東地區移民湧入,還有非洲移民湧入。這些人生育能力強,歐洲國家血統就面臨被換血可能,就如法國足球隊,還有幾個是白人?
馮德萊恩來之前,歐洲議會及政客必然提醒過她。但作為美國培養「內鬼」,她怎麼會為歐洲利益著想。現在馮德萊恩絲毫不顧及自己「內鬼」身份,從俄烏衝突,到巴以衝突,她讓歐洲損失慘重,不過馮德萊恩的家人在美國卻享受美好生活,只要她為美國做事,她本人就會得到美國大量美元。
歐洲走向衰弱,甚至徹底淪為美國殖民地,已經不遠了。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