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不想寫施源和顧清俞的感情線了。
看到有人拿階層說他們離婚的事兒,我就忍不住了。
本文只有一個表達目標,就是分析顧清俞和施源為啥會離婚?
儘管我受馬克思哲學有點深,喜歡從階層角度看問題,但我始終有條底線,階層不是一個框,不是啥都可以往裡裝。
那些說顧清俞和施源門不當戶不對是離婚的原因,就像一個被男人傷害過的女子,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一樣簡單粗暴。
古人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看重的是同一階層下的人,更容易有相似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
《禮記》對婚姻的定義,就說明了古時婚姻只有兩個目的,一則是祭祀祖先,二則繁衍後代(是為了有人繼續祭祀祖先),那時候的婚姻不談愛情。
在當下,愛情已經是考量婚姻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門當戶對,缺少感情基礎,這樣的婚姻很難長久。
物質基礎只是影響施源和顧清俞關係的因素之一,兩人最大的矛盾還是價值觀的差異。
1.顧清俞無私,施源自私
先來看看顧清俞的價值觀。
顧清俞根本不在乎施源的潦倒,她在乎的是,能不能和心愛的人,白頭到老。
為了這個目標,她會主動解決施源無法解決的問題。
即便施母對她各種冷嘲熱諷。顧清俞始終以德報怨,給施母找腎源,拿錢為施母換腎。
施源被暴力催債,顧清俞一直建議,她先把債還清——為了照顧施源的自尊,她也提出建議,將來施源有錢了,再還給她。
顧清俞明白,她和施源是同甘共苦的夫妻。如果她見死不救,施源的生活質量就會降低。施源不好過,顧清俞的生活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很多夫妻不明白這個道理,因此總會窩裡斗。其實,夫妻間的暴力行為就是一次次勞民傷財的零和遊戲。
再來看看施源的價值觀。
為了五十萬,施源就出賣了顧清俞,害她丟了百萬年薪的工作。
顧清俞原本想要息事寧人,施源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顧清俞直接說,「是因為你。」
在這種情況下,施源還有臉問 ,「我很好奇在你心中,我到底是個什麼人?」
顧清俞沒有回答他,我可以搶答,「施源就是個愛道德綁架又無能的自私鬼。」
愛蒙給施源發來offer時,顧清俞的內心是不贊同的。
施源為了讓施母滿意,果斷去了愛蒙。
這個選擇,暴露了施源自私的本性。
因為它會讓兩人面臨更加複雜的社會關係。
下班後是夫妻,上班時是競爭對手。對於這兩種關係,顧清俞都很難自由切換,施源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好雙重關係的轉換。
每個打工人,在公司都需要先把自己包裝成一件有用的商品,強調自己的功能,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的異化。
一旦施源發現,他可以出賣顧清俞為自己換取利益,出賣顧清俞只是時間問題。
施源和顧清俞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要維護自尊,不過是愛自己的面子。
夫妻關係是讓兩個不同家庭出身的人,在一個小家庭中構建命運共同體。
這裡面的分寸非常難以把握,既要你中有我,也要你還是你,我還是我。
2.施源不配善良的顧清俞
施源和顧清俞一同領證時,民政局的工作人員就悄聲吐槽施源,有過兩次婚姻。
嘿嘿,這是劇作手法,暗示施源和顧清俞不會長久。
假結婚事件,我們就能看出施源和顧清俞根本是兩路人。
對施源來說,假結婚就是搞錢,不摻雜任何感情,類似於一種精神賣淫。
對顧清俞來說,假結婚看似為買房,其實是因為愛情。
第一集就有細節點出,顧清逸對世紀尊邸的房子感興趣,是因為這裡建在圓深路68號——二十年前,她和施源約定不見不散的地方。
施源才是顧清俞假結婚的目的。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明白,為何顧清俞後來又放棄購買世紀尊邸了。
因為施源主動刪掉了顧清俞,她意識到自己和施源沒有將來。
顧清俞恐怕是《心居》裡面最容易被誤解的人物了。
她有事業女性的光環,也有傳統的家庭觀念,是一個將當代和傳統融合地極其完美的女性。
大家都能看懂她作為事業女性的一面,卻容易忽略她在家庭方面的閃光點。
有人吐槽顧清俞拒絕向馮曉琴借錢太小氣,其實這是冤枉顧清俞了。
我同意,顧家吸血馮曉琴,把她當免費保姆的觀點。但如果我是顧清俞,我也不會把錢借給馮曉琴。
因為保持馮曉琴與顧家的同居關係,才是顧老太和顧士宏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
顧清俞是顧家人,她的身份和立場註定她不可能向著馮曉琴。
況且,顧磊本人買房的意願並不強烈——這一點很重要。顧清俞本人也有顧磊沒有的上帝視角,明白馮曉琴買房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小老虎,而是為了讓以馮大年為首的馮家人在上海立足。
馮曉琴買房這件事,對顧家來說有害無益,顧清俞肯定不會借錢給馮曉琴。
我曾經寫文分析過,馮曉琴有借錢的勇氣,沒有還債的能力,借錢就是要錢。
馮清俞當然給得起,她沒有給,就是因為這樣做不值得。
結語
最後,大膽預測一下劇情。
展翔應該能成為顧清俞的官配——這個預測是根據理論層面做的判斷。
展翔是個大老粗,顧清俞是小資女性,兩人很難在精神層面上共鳴。他們卻有成為恩愛夫妻的基礎。
原因是,展翔和顧清俞都有「他好,我才好」的價值觀。因此,他會告訴馮曉琴,只要顧清俞和施源幸福生活,他也很開心。
愛ta就像愛自己,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少。
對顧清俞,展翔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