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巢縣:施家橋將永遠留在城市記憶中

2019-11-28   最憶是巢州

作者:楊慶木

老巢城人都還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巢城繁華的東門外大街上有一座歷史久遠的石拱橋,這就是施家橋。十分可惜的是,這樣一處載入史冊的巢城地標性的古建築,卻消失在城市建設的鏟車下,湮沒在歷史發展的煙雲里。今天重提這座消逝的石橋,就在於她不僅印記了古巢城的滄桑歲月,也經歷了新巢城的發展和變遷。

一、斯橋成史六百年

施家橋原名豐稔橋,誕生於明代永樂年間,成橋距今已有600年之久。清康熙《巢縣誌》正史記載:「施家橋,舊志為豐稔橋,在縣東城外。」

古巢縣春秋始城巢,唐宋之前,治所在現城北郊五里墩處。其後,縣城南移至臥牛山麓傍水而建。元作磚城。自明朝起,縣城數次改建,並形成「四門九街十八巷」的格局。其中,出東門城口便是東大街,而施家橋就建在東門外大街上,位置比較顯赫。開始,此橋只是縣城向外延伸、連接城鄉交通的普通橋樑;而後,隨著縣城的擴充,她就成為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康熙·巢縣誌》刊登了署名陳瑞寫於明成化庚子年(1480年)季夏的《重建豐稔橋記》,對此橋的身世描述較詳:「巢城東有豐稔橋,界道之中,東西陸行,南北舟行,內通金獅港、東塘等圩,外接天河,源流甚遠。……舊有木橋,形體雖具,而規模未壯。……至宣德三年(1428年),僧人真童易以石橋木欄,規模始壯矣。至後木欄顛朽,景泰庚午(1450年),居民姜旭、姚讓自捐財物,易以石欄,規體尤麗。……成化年(1465年)來,欄橋俱圮,往來告病。……鄉老谷容等,先自施財及募緣,同邑上舍趙資,鄉市之士民、金陵富商,輕重樂助,重新建造。起工於成化己亥年(1479年)冬,畢工於庚子(1480年)夏。……自茲以往,橋道坦平,陸行無顛躓,舟行無窒礙……」。

施家橋歷經艱辛,自明清至民國、並延續到解放後,一直是巢城的一處重要古建築,同巢城的建設發展休戚與共。在1980年代之前,施家橋見證了原巢縣城東區域的繁華景象,在巢城極負盛名。

二、相依巢城東大街

老巢城東門外大街自東門城口向東一直延伸到洋碼頭,約一里多路長。東大街與天河平行,順河勢而建,兩側多二層樓房。街道是青石板鋪成,有3米多寬。施家橋居於其中段,與東大街相依相伴。東大街兩旁店鋪林立,商店、貨棧、酒樓、旅社排列有致,經營京廣雜貨、綢緞布莊、醬園糟坊、糕點藥品、竹木農資、土產瓷器、書店相館、理髮浴室等,著名的商鋪店家有施家橋酒樓、朱德泰醬坊、肖記南貨店、王義源雜貨店、張恆春藥店、青蓮池浴室等。民國25年(1936年),巢城萬豐米廠在東門城口開辦,並自備動力白天加工大米、夜晚發電照明。以後對外送電,僅供少數富戶、商賈照明到午夜。抗戰後,在東門城外鍾家巷處正式建發電廠供應縣城用電,直至1958年終止。那時,東門外施家橋一帶店家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飯店、酒樓和浴室晚上也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每逢節日期間,街道人群熙來攘往,有時竟把施家橋擠得水泄不通。

解放後,國營的城鄉供銷社、商業公司也在東大街上開店設鋪,與公私合營商店、個體小店同享市場,施家橋兩端的街道依然人氣興旺。只是在1958年後,縣城的后街闢為東風路,新建樓房鱗次櫛比,門面新穎,商店興隆,從而凝聚了全城的商情與人氣。於是,東門外大街和老城區的另外幾條街道一樣,經營門面減少一些,有的商店改為民居了。雖然在施家橋走動的人流有所減少,但街道兩旁百年老宅眾多,老街的居住交通作用卻依然如故。

三、相伴縣城水陸碼頭

舊時,施家橋所在的東門外大街是巢城市面特別繁華的街道,緣由其有水陸碼頭的襄舉這一獨天得厚的條件。古往今來,巢城一直是巢湖經裕溪河通往長江的最大港口和重要樞紐。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蕪湖至合肥客輪開通停靠巢縣港後,水路航運發展起來,其後巢縣至三河、巢縣至柘皋通行客輪。解放後,巢縣港一直開通至蕪湖(轉無為)、至合肥(轉廬江)和至柘皋的航班。輪船碼頭就建在施家橋東側,後來建有高大、寬敞、明亮的候船大廳。每天早上乘船的旅客手提肩挑行李,熙熙攘攘排隊上船。下午兩點多鐘,從蕪湖、合肥開來的輪船又將旅客送到碼頭,接客人群招呼聲、談笑聲在大廳里響過不停。

淮南鐵路於1934年建成通車後(抗戰時一度中斷),巢縣站向南只走一段約一華里路遠的朝陽路,便與輪船碼頭相連。解放後,鐵路發展較快,每天南來北往四趟客車對開,大量的旅客在巢縣站上下車;另有兩條貨運支線直達天河邊碼頭,各類木材、煤炭等工業物資和糧食等農副產品也在此裝缷。這裡整天車水馬龍,火車輪船汽笛響過不停,搬運工人終年忙碌,送貨、接貨的汽車與船隻在碼頭絡繹不絕。無論車船司機拉貨裝運,還是商家貨主送貨取物,他們都習慣上說,要到施家橋那邊的碼頭上去。

1950年代,從洋碼頭到東山頭的河岸邊,各類貨棧、倉庫建立,飯店、旅館隨之興起。巢城鋼鐵倉庫、工業品倉庫、鹽業倉庫、水上運輸社,及住宿條件較好的巢湖旅社就在施家橋附近的后街上依次排開。繁忙的水陸交通帶動了東大街區域經濟的發展,施家橋一帶成為整個縣城最具活力、人氣最為旺盛的地方,呈現出繁華的市容街貌。此情此景一直延續多年,至今依然令人難忘。

四、牽手天河與洗耳池

古巢城有「洗耳芳池」一景;記述著5000年前許由在池邊洗耳,從遠處牽著老牛的巢父問其洗耳緣由的傳奇故事。其中的洗耳池就在施家橋的北面。《康熙·巢縣誌》對此亦有記載:「……在教場西,相傳為許由洗耳處,……萬曆丁丑歲,知縣陳經言甃石修方池,仍於池後空地構瓦房三間,立碑記之。……」前人寫詩作賦,對洗耳芳池美景大加讚頌,明隆慶時巢縣知縣陳九春有詩為證:「……,花月臨池描犢影,虯枝盤石印瓢痕。可能洗凈乾坤垢,處處皆為堯舜村。」

古時,洗耳池一帶水域遼闊,與金獅港(即現巢湖中路一帶,曾是圩口,解放後建有魚苗場)相連,向北可通安城圩、東塘圩。向南,通過施家橋的一段河道接上天河。歲月更迭,時過境遷,其後洗耳池便風光不再;很長時間裡,她只是施家橋後面一個普通的水潭。本世記初,巢湖市政府重視,投入大量經費將洗耳池一帶建成水景公園:碧水、綠樹、繁花,園林蔥籠;亭台、水榭、雕塑,人文景觀。現在,這裡遊人臨池親水,欣賞自然優美風光,品味華夏文化內涵。可是,人們可曾想到,這裡原來曾有一座古施家橋,池水就是經過她與天河相連啊!

天河是古濡須河(現稱裕溪河)流經巢城,從原東山頭糧站到西安橋一段約4華里長河道的美稱。天河又是巢湖的東出水口,她流經巢城是作為護城河而順城牆外沿過東門,再從施家橋出城區,然後向東一直流到長江。因此,天河是往來於蕪、無、和、含和合、廬、舒、巢八市縣漕運船隻航行的必經之道。古巢城的沿天河街道(東門外大街、東河街與西河街),指的是從施家橋到東門城口、再到大西門城口一帶。站在臥牛山高處看,由裕溪河進巢湖、或往來巢城東西的木帆船通過天河時,桅杆林立、帆篷交錯;由於房屋遮擋,見到的卻是片片白帆在屋頂青瓦上徐徐移動,這就留下一道千古絕唱的美景——「屋裡行舟」。此景一直保持到解放後,只是到了1962年,因西壩建成而阻斷天河航運後才消失。

施家橋在天河邊,與巢城東鄉裕溪河邊村莊的老百姓保持著一種緊密的水路聯繫,也與他們形成一種天然的水緣關係。巢縣東鄉和含山、無為的沿裕溪河農民或進城售賣蔬菜等農副產品,或購進生產及生活用品,均從東大街進出。往來城鄉的男女老幼視施家橋為自己的村鄰,都願在此駐足,並時常去附近的飯店麵館小吃。更有店家的熟客還常來敘談鄉情,並把店家作為郵驛收管信函。村民們划船上街賣物購貨時,就把船停在施家橋附近的岸邊,人群在這裡聚散,河邊從早到晚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此外,漁民們劃盆駕船到天河一帶撒網捕魚後,也將捕到的鮮活魚蝦提到施家橋附近的飯店酒樓出售。更熱鬧的是,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沿河村莊農民們劃龍船到天河一帶角逐比賽,吸引了眾多的市民前來觀戰,施家橋一帶更是熱鬧非凡。男女老幼奔跑在河岸邊,叫喊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五、古橋毀於東壩路

巢城地處水鄉澤國,城區地勢不高,易受洪水侵襲。且不說1931年與1954年的長江中下游全流域特大洪災使城區大部分受淹,就是1969年、1979年與1980年幾次汛期大水,也使城區低洼處上水,巢湖路、東風路街道居民靠小船才能通行。因此,城市防洪問題一直為政府和市民所牽掛。

1981年,為解決老城區防洪問題,當時縣委、縣政府決定興建巢城的聯圩護城與防洪綜合治理工程,具體為建設「兩溝、一壩、一站」(即東西撇洪溝、裕溪河攔河壩和城區防洪排水站)主體工程,保護城區和近郊約18平方公里區域不受洪澇災害。其中,裕溪河攔河壩(天河東壩)即在城東施家橋附近建設:壩高13.5米,頂寬8米,碎礫黃粘土,機械夯實,堅固牢靠。以上工程建成後,在1983年與1984年的汛期即發揮效用。隨後,在1991年的特大洪水災害中,更是抵禦了洪水侵襲,保護了主城區安全。

在東壩建成後,為發揮其跨天河的交通作用(當時跨天河只有新華書店處一座橋樑),隨之又把洗耳池通天河的一段河道填埋,並把施家橋拆除,使東壩道路延伸到東風路,成為官圩與東風路的連結道路。從此,連接洗耳池與天河的水道變成了涵洞,而施家橋也就消失了。東壩道路的建設,雖然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但卻使施家橋這座歷史古橋毀於一旦,也使填河阻斷水系的負面作用顯現出來了。這是當初設計與建設者所沒有考慮到而留下的一件憾事。

尾 聲

東壩建成使得巢城在汛期能保持一方安瀾,但是,它堵斷了環城河與裕溪河的溝通,使環城河水變成「死水」,不僅使城內河道的排洪作用大為削弱,也加劇了城河的污染。2009年,橋閘合一的裕溪路東橋在城東建成,東壩便失去了城市防洪功能。2013年,世紀大道延伸跨天河大橋建成,也大大削弱了東壩的交通功能。這樣,拆除東壩,溝通天河與裕溪河,讓城區水活起來,便逐漸擺上城市建設的議程。2015年下半年,東壩拆除工程正式啟動,也給施家橋的恢復重建帶一絲生機。因為,東郊城區「活水靚城」的實施,最好的辦法是恢復洗耳池與天河之間被填埋的河道,並重建東門外大街上的施家橋,從而溝通洗耳池與天河的水系。

筆者作為一名從小在巢城生活多年,現有又居住在此老巢城人,一直關注著家鄉的建設與發展,也對施家橋的命運極為牽掛。2015年下半年聽說要實施拆除東壩工程後,對恢復重建施家橋這一歷史古橋寄於希望,曾數次到市規劃與城建部門反映意見與建議。

其一是:因距原東壩東西不遠處有巢湖路與世紀大道兩座跨天河大橋,不必在東壩原址勞民傷財再建城市交通橋;

其二是:從洗耳池到天河恢復原河道,並在靠天河邊重建施家橋(即把橋從原東大街移至河邊新路)。這樣,不僅可溝通城區水系,達到活水靚城效應,也能使這座歷史古橋重放光彩。

然而,市有關部門怕恢復河道會影響兩旁樓房安全而未作考慮,此項建議就未被採納。接著,東壩橋經過兩年施工,在2017年中建成。雖然其交通作用不足,只是城河上的一座景觀橋而已。於是,恢復重建施家橋就不再可能了。悲呼!施家橋這座歷史古橋就這樣徹底消逝了,但是,她將永遠留在城市的美好記憶中!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