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肉片厚度不超過2毫米
碗徑宜大於22厘米
湯量應浸沒所有食材
……
過橋米線也有標準了?!
近日,雲南省衛健委發布了《雲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過橋米線餐飲加工衛生規範》,其中提及,裝米線的碗宜選用直徑大於22厘米的陶瓷器皿,生肉片厚度不超過2毫米,引髮網友的熱議,相關話題#雲南發布過橋米線標準#登上熱搜。
雲南並不是地方名菜制定行業標準的「首吃螃蟹者」,以口味取勝的傳統名菜、小吃如今頗有往標準化、量化發展的趨勢。
過橋米線
設備、食材 全面規範
作為雲南美食「名片」的過橋米線以獨特的現吃現拌的烹調形式和食用方法受到眾多食客喜愛,在全國遍地開花,還誕生了如「蒙自源」「十秒到」「狀元王」等眾多連鎖品牌。
《規範》中對設施、設備、烹飪器具等規範了過橋米線的生產經營。其中要求,保證大湯碗注入沸湯前的溫度≥100℃;應配備表面溫度計和中心溫度計。烹飪器具方面,應選用保溫性能好、耐高溫的器皿(以直徑大於22厘米的陶瓷器皿為宜),不得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樹脂製成的大湯碗。
對於食材種類,《規範》也作了明確。葷菜中,生肉片應厚薄均勻,厚度不超過2毫米。為讓選擇更多樣化,主材擴展到餌絲、卷粉和麵條等。
在品嘗過橋米線時,需將豬肉、雞脯肉、魚片、蔬菜等生鮮(熟)食材用高溫熱湯烹燙至熟,由於其中的不少食材在烹燙前為生鮮或是五分熟,若食材控制不嚴或加工過程控制不當,消費者易攝入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品,造成食品安全隱患。
因此,生肉片厚度不超過2毫米顯然是為了更好燙熟而出台的標準,而《規範》提及的不得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樹脂製成的大湯碗,則是防止高溫造成有害物質的生成。
粵菜
粵菜師傅 灣區標準
2020年,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印發《「粵菜師傅」工程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2020—2024年)》,全國首個粵菜標準體系規劃誕生。
去年,廣東省首批12項粵菜「灣區標準」正式發布,由梅州市餐飲行業協會牽頭起草的《客家菜 客家古法鹽焗雞》和《客家菜 客家釀豆腐》兩項客家菜菜品標準入選。
據介紹,粵菜「灣區標準」是為了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省委、省政府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在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推動、協調和指導下,由粵港澳三地相關餐飲行業協會和企業共同制定的適用於粵港澳三地的團體標準。
舌頭是
檢驗美食的唯一標準
揚州炒飯、沙縣小吃、蘭州拉麵、biangbiang面、開封小籠灌湯包、河南胡辣湯、武漢熱乾麵……近年來,眾多地方美食先後出台實施相關行業規範,力求以標準化規範行業發展,並從中得到轉型提升的動力。
但,檢驗美食的唯一標準是舌頭而非文件。地方特色美食最大的特色在於「地方」二字,作為一種從民間發源,廣為流傳的小吃,規範化為行業制定了最低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其放大輻射範圍,更大範圍地發展,但在標準之上,美食做得好吃,才是其存在更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