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於古老運河之畔,用心感受千年運河文化的流動史詩;穿梭在運河沿岸的文化遺產中,側耳聆聽歷史的回聲與現代文明的交響……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人大附小」)打造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大運河課程近日在頤和園博物館正式啟動,幾十名大中小學師生代表在這條承載著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大運河沿線,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脈搏。
這門課以大運河為出發點,從其歷史、地理、文化、生態等方面展開研究。比如,「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大運河的文化名片」「大運河的舌尖美味」「大運河的服飾美學」「大運河的建築美學」「生態與環境保護文化」「國際文化交流」等內容,並融入了建築建模、戲劇文化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如何不靠一根釘,不藉助任何黏合劑,建造一座結實的高樓和橋樑?在古代就有這樣一種建築智慧,匠人們在凹凸之間,將木頭的高和低、長和短巧妙拼接,建造了許許多多『奇蹟』,這就是榫卯結構。」上完榫卯結構中的科技與智慧課之後,四年級學生靳元溪為自己學到新知識興奮了很久,他說:「通過這次課程,我不僅了解了什麼是榫卯結構,還明白了大運河的很多知識,以後還能將榫卯結構用到實際生活中。」
這讓人大附小黨委書記、校長張冬梅很受觸動。她欣喜地發現,許多學生在參與課程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還提高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小學生的這種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是傳統教學難以達到的。」
該校學生葉芳語上過漆扇製作課,大家先挑選自己喜愛的腰果漆顏色滴入水中,將腰果漆撥開或吹開,再將宣紙扇左右晃動……葉芳語說:「我不僅學到了很多關於大運河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的好奇心被激發,開始主動去探索和研究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大運河課程不僅是一門單獨的課程,而且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課程。」人大附小黨委委員、道德與法治學科負責人李崢向記者介紹,在課程構建過程中,團隊教師通過對大運河全面深入地挖掘,探尋其歷史價值、文化意義,發現這一流動的文化遺產不僅可以轉化為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還廣泛覆蓋道德與法治、科學、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
大運河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無數的歷史事件和文化故事在這裡上演,沿岸的古鎮、古建築、碑刻等文物古蹟,記錄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風貌和文化傳統。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人大附小教學副校長趙俊強看來,大運河就像是一本生動的歷史教科書,是進行思政課教育的絕佳素材。「通過這些真實的歷史場景和文化遺產,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李崢覺得,以往許多中小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不高,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思政課的內容只是傳授一些道理和知識,缺乏實際意義。而大運河課程則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比如通過觀察運河兩岸的植被變化、季節更替等自然現象,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低年級的學生會學習到運河在不同季節的特點,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深入研究北京段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大運河文化。此外,英語老師也可以將大運河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鼓勵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易出席並發表了講話。她表示,大運河課程是中國人民大學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新路徑的具體行動。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加強大中小學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如何做好內容銜接,打造適合大中小學不同學齡段特點的思政課?
前些年,人大附中通州校區開設了大運河與中醫藥文化等相關課程。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小惠表示,人大附中與人大附小將在人民大學的指引下,加強協同合作,增進溝通交流,循序漸進地開設好思政課,讓思政課體現出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整體水平和成效。
在人大附小南長河書院執行院長劉葉翎看來,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大運河」這門課程的真正目的是挖掘和傳遞中國文化的精髓——那些能夠指引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深層次價值觀。比如,榫卯結構中所蘊含的精巧與和諧,「並不是每名學生都要做建築學家,而是讓學生體驗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隨著課程的深化,人大附小還計劃與國外的大中小學合作,開展關於大運河文化的國際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理解並傳播中華文化。
人大附小道德與法治教師蔣曉華覺得,大運河課程通過探索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可以通過中小學生的視角展現中國力量。「學生將大運河這一流動的文化遺產介紹給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同時也能夠學習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運河文化,從而實現文化的互鑒與共享。」
「我們努力將大運河課程打造成為一門立德樹人的思政『金課』,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張冬梅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王聰聰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9dc5b495cedfce07bceb337b71723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