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殺,也可以是「文藝復興」。
圖為株洲日報記者劉震攝
6月以來,在「廠BA」比賽外圍現場,人頭攢動,久違的「煙火氣息」在這裡升騰,而株洲電力機車工廠廠門模型更是吸引不少目光。
圖為株洲日報記者劉震攝
諸如此類的回憶殺,成為了湖南株洲市民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較之賽場上競技熱度不遑多讓。
這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
久違了的廠礦文化,這個夏天又回來了。
尤其是對於1995年以前出生的株洲人,尤其是產業工人、廠礦子弟,這是一個情懷所系。
昔日的廠礦,無論是田心、331、601、430,還是街道小廠,都有自己的文化圈子。
小到塑料普通話、自製冰棒、玻璃彈珠、子弟學校、廠礦高音喇叭、企業電視台……
大到各廠爭奇鬥豔的元宵花燈展、秋季官菊會、節慶煙花大賞……
都曾經是這座城揮之不去的回憶,也讓株洲這個火車拖來的移民城市,很快就成為來自五湖四海產業工人的家鄉、成了廠礦子弟們不願離去的故鄉。
時代在變,工廠剝去了社會職能後,廠礦文化也如同北方的大院文化一般,逐步成為了回不去的時光。
但恰恰是昔日的這種縈繞多年的廠礦情結,讓許多株洲的廠礦子弟在外學成文武藝,最後往往選擇回歸家鄉,無論是工作,或是投資興業。
廠即是家,昔日的「小鎮青年」們之所以不易被北上廣引流、株洲廠礦不懼虹吸,根骨就在於此。
今日,亦可如此。
回不去的時光,可以用別樣的方式實現「文藝復興」,「廠BA」給出了一個契機。
用其實就是企業間的籃球聯賽,讓廠礦文化又有了一個展示的舞台,用火熱的激情點燃了昨日重現的旋律……
在老工業基地們都建成往事,而株洲依然以製造名城傲然屹立的當下,成為獨有之名片與獨特之號召。
至少,不用象同為老工業城市的淄博一樣,以「燒烤」另闢蹊徑重新開張。
有沒有一種可能,製造名城的根骨,就落在找回、重塑和升華株洲人引以為傲廠礦文化之上。
用一個又一個以廠礦為連接點的特色主題活動,用情感、情懷和情緒,去凝聚人心、激發廠二代的幹事激情、召喚離家的廠三代回歸創業。
激活一個以株洲為發散點的廠礦文化「文藝復興」現象。
而不是翻著泛黃的相冊、行走在工業遺址上去緬懷。
真能如此,廠BA之後,豈止人間煙火氣,更可讓製造名城以獨有文化之名,如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刊載於《株洲日報》2023年6月29日「天台時評」專欄,刊載時有刪節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