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逛到學,鄉村旅遊的再升級

2022-07-29     品橙旅遊

原標題:從逛到學,鄉村旅遊的再升級

【品橙旅遊】中國地域遼闊,鄉村數以萬計,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大部分根植於鄉野。正因為此,文化和旅遊部推出的 「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專題,繼第一批113條線路後,第二批128條線路也已推出,而且這一季的主題是「鄉村是座博物館」。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鄉村旅遊和創意產品指導處相關負責同志在詮釋這一主題時表示,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地,鄉村旅遊是當下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鄉村旅遊在促進消費與提升、鄉土研學、鄉村振興等多個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這種貼近文化與生活的方式,可以使人達到「逛博物館」的感知。

據高德數據顯示,第一批線路上線後,約有33.1萬人導航並前往相關鄉村進行遊覽,一些重點村鎮已成為網紅打卡點。

而這一季,能否繼續上一季的佳績?鄉村是座什麼樣的博物館?

鄉村旅遊:一種生活方式、學習途徑

曾經,「農村」是落後經濟的代名詞,現在,我們在重新認識這片傳統的土地,鄉村旅遊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

在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教授的眼中,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根脈在鄉村,鄉村就像一座博物館一樣,蘊含著中國文化豐富多彩的寶藏,是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在鄉村做了多年民宿的隱居鄉里總經理陳長春認為,鄉村「讓人更像人」,可以給人帶來各方面的體驗。他用詩化的語言說道:

首先,它帶給人以人文方面的體驗。因為鄉村的人際關係和城市裡的人際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他的人情化的社會結構更強一些。現在城市裡都是被結構化了的一些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比較單一,但是如果到鄉村的話,孩子們要面對更豐富的人際關係,比如說他和他的同伴之間的關係,比如說他和我們的管家之間的關係,比如說村民和村民之間的關係,就像我們小時候在村子裡長大一樣,他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融洽更豐富,所以我覺得鄉村作為一個社會學的博物館,可以在接觸社會、接觸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方面給人們以非常好的教育和引導。

第二點是在自然方面,我們經常在小院裡安排一些自然教育的課程,比如帶著孩子一起出去捉知了、下河捉魚、認識各種各樣的植物,甚至去做農耕的一些體驗。這些活動都能夠給孩子認識大自然、認識農作物一個更寬闊的體驗。

第三點,是給人以美學方面的體驗,因為在城市裡面很多美學的東西都是人為的,它離自然比較遠,但是在鄉村,不論是鑑賞一場晚霞的精彩,還是感知春天來臨的時候流水潺潺,或者在夏天的田地裡面挖土豆的時候、可以摸到的很溫熱的土壤的感覺,這些特別細膩的美學,對於大人孩子來說都是很珍貴的體驗,特別是小孩子是特別敏感的。我剛剛開始做山楂小院的時候,我們的管家帶著孩子出去玩,回來後孩子就特別開心,我就問他們玩什麼了,然後他就拿出來手機,他說我們的管家教他們認識雪地上的各種小腳印:這種腳印是兔子的腳印,這種腳印是山雞的,那種腳印是小狐狸的腳印……

重慶白象山定心茶園

陳長春說:「普通的博物館教授的都是知識,但是只有鄉村作為一個泛指的博物館,它所帶給孩子們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學的體驗。」

也正是鄉村的這種自然教育、人文教育及美學教育的屬性,讓沉浸在都市生活中的人們開始反思:我們生活的根到底在哪裡?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旅遊把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重新連接在一起?

經過幾十年摸索,答案是肯定的。多位專家表示,「鄉村是座博物館」主題的設立很有亮點,體現了目前鄉村振興需要挖掘的在地文化內涵,也提出了創造性表現內涵的新的需求,給鄉村旅遊發展指明了方向。

的確,鄉村不再是過去的鄉村,鄉村旅遊也需要新的內涵。

如何在鄉村旅遊中成長

鄉村旅遊1.0時代,是把去鄉村吃一餐農家飯、住農民房、採摘農產品當成主要的休閒活動。

貴州紅米稻田

而現在,除了基礎的需求,人們還在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在自然中體驗成長。

這種心理的滿足不僅是鄉村風景的美麗閒適,還有著對於自然、鄉土文化的好奇與欣賞,正因為此,本地文化與傳統文化就顯得彌足珍貴。

專家高舜禮說:「 如果把鄉村比喻為一座博物館,那就意味著不能停留在前一個階段水平,而應著重從鄉村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這些角度去挖掘、去提煉內容。也就是說,要通過引導遊客對鄉村的考察、參觀、旅遊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很多源自鄉村、保存於鄉村、傳承於鄉村。只有往這個方面去考慮、去引導、去開發,我們的鄉村旅遊才會厚積薄發、文脈盎然、生機勃勃,才能夠真正讓我們的鄉村旅遊在世界範圍內,成為不亞於歐美國家的重要一翼。」

除了遊客的學習成長,行業、企業也應在鄉村旅遊中不斷學習與成長,不斷加深主題性、深度化、跨界融合度不斷加深,特別是將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理解得更為透徹,爭取設計出一系列更為豐富與活潑的產品。

在這一季「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中,多個文旅大省踴躍參選、優中選優,如安徽省的「狀元故里 避暑研學」親子之旅頗具特色,線路中可以遊覽中國狀元博物館,體會敢為人先的狀元精神;登齊雲山,觀摩崖石刻;游祖源村,看千年紅豆杉;梘潭景區泛舟逐浪,看特色土牆屋;松蘿茶文化博覽園採茶、制茶、品茶……

安徽大通古鎮

高舜禮認為,「鄉村是個博物館」的命題不是普遍性的,很多地方的鄉村「博物館」內涵已是稀薄的,只有那些傳統文化積澱深厚、民居建築和生活方式相對完好的地區,如皖南的鄉村聚落、閩北的家族祠堂、滇西的白族村落、浙西南的古鎮民居,才堪佩鄉村博物館的稱號。這樣的鄉村,才是搞旅遊的重點,遊客去這樣的地方,才有一種參觀活著的博物館的感覺。

在文化融入鄉村旅遊的過程,也有不少的新問題。如在小康村的建設中,都有意識地注入文化的元素,但有一些卻是生硬的,一個模板建起的排排新居,簇新的建築門楣上大書三個大字:村史館,但裡面除了老照片、簡介文字、一些農具、老舊圖書、過去村史的殘章斷篇等就一無所有。此外,醒目的紅色牆壁標語、大而無當的遊客中心,都成為個別地方鄉村旅遊的標配,但建築風格卻與周邊景色很不和諧,這種狀況實難擔當鄉村博物館的大任。

對此徐虹認為,本土文化的內涵沒有認識清楚就盲目開發,只能做出千篇一律的同質化產品,而做不出當地特色,也反映不出在地人的生活本色和對遊客的體驗價值。像陝西袁家村就做本色在地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場,這樣反而能做持久,更重要的是鄉村振興要提高的是當地人的生活水平,當地人若得不到益處或者說帶來生活不便的話,實際是是對鄉村振興本意的曲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鄉村建設一定要處理好當地人與外來者關係。

東北抗聯白皮營密營遺址

其實要平衡的關係並不僅此一項。徐虹認為除以上關係外,還要處理好鄉村產業開發與文化保護開發之間的關係,以及是「賺快錢還是賺慢錢」,即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

而在陳長春看來,文化的挖掘需要「煥古承新」,使與現代生活較遠的工具、用具通過文創轉化,價值被重新喚醒,「在產品再造的過程中,它必須要加入新的元素和新的創造思考。老物件必須是在一個環境氛圍的一個襯托中體現它的價值。想要介紹不能是強迫性的,其實我們大部分遊客都是來休閒放鬆的,如果你總是強迫去聽課,他們就會覺得累,也挺沒勁的。」

另外他建議,做鄉村旅遊可以突出一條主線,但是這條主線是遊客去遊玩的時候自由串聯的,也就是說先有了個體的豐富度,然後才有集體的專業度。「其實如果只串成一條線,從流量獲取能力上來說的話,它是非常脆弱的。 我們所構建的線路關係,必須具有很強的反脆弱性才可以。」陳長春強調說。

近年來,鄉村旅遊成為人們接近自然、貼近文化重要載體,只有一方面要讓人放鬆,一方面也要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這才是「博物館」所應取得的效果。其實,誰又能說一片鳥鳴、一畦稻穀,不是一種鄉土文化?在這個方面,旅遊日益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關鍵是認識、引領和自覺。那麼,由鄉村所扮演的文化館、博物館、大學堂,只是沒有高牆和圍擋,卻充滿了民俗流韻、清風明月、蛙鳴蟲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7b2198502cf89929c3362195f6ec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