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上爆了一個熱門話題:
#我的小叔才50歲就被人淘汰了#
滑動圖片查看
在外甥眼裡,被同輩淘汰的小叔,是有點可悲甚至可憐的。
可沒想到,網友們卻紛紛在小叔身上找到了共鳴:
這不就是我的理想生活嗎?
帖子是這樣寫的:
小叔基本零社交。
沒有人找他,他也不會主動找任何人。
從來不會主動參加同事們的聚會;
而即使有人叫他,他也會婉拒。
上班不會巴結領導,只是默默地把自己手頭的工作做好。
不搶著幹活,也不想晉升。
小叔很喜歡獨處,除了上班外,其餘時間都會一個人宅在家裡。
看書、看電視、刷手機,要麼是睡大覺。
他覺得外出旅遊也沒啥意思,節假日也是貓在家裡。以前偶爾還喜歡出門到處走走,現在絲毫沒有興趣。
即便回到老家,跟人聯繫也僅限於見面打個招呼。
不僅是現實生活,小叔在網上行事也十分低調。
即使再高興的事也不會發朋友圈,對別人的朋友圈也只是看看,偶爾點個贊,僅此而已。
帖子最後,侄子評價道:
我覺得他才50歲就完全被社會淘汰,與社會脫節了。
言下之意,儼然覺得小叔是失敗的。
可網友們卻將小叔的生活方式奉為圭垚。
如果他有存款,簡直完美了好不好。
今年27歲,我已經是這樣的生活。
這叫活通透了。
如果他有存款,簡直完美了好不好。
今年27歲,我已經是這樣的生活。
這叫活通透了。
為什麼一種生活方式,在親友眼裡就是「失敗」的,在網友眼裡確實是「通透」?
十點君覺得,這是因為:
小叔的生活方式,與現在一部分人的生活,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重合。
當下很多人過得就是這種生活:
奉行「工作是價值交換的合作」,並不覺得誰就比誰低一等。
沒有無意義的內卷。
不屑於阿諛奉承,也不屑於溜須拍馬。
上班努力工作,下班好好生活。
健身、看書、刷劇、逛街。
捨棄無意義的社交,專注自身覺得重要的事。
在傳統的價值觀里,一直強調要重視人情世故,要多走動,「多個朋友多條路」。
但很顯然,如今的人並不這麼認為。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喜歡人情世故了?」
有個回答一陣見血:
「他們是真的不懂、不喜歡人情世故嗎?我覺得不一定。
他們排斥的是他們不喜歡的那部分,是無效的社交、無謂的社交、目的性過強的社交。」
傳統的中國,就是一個人情社會。
大家都信奉「親戚朋友多,出門好辦事」。
所以,沒事的時候要經常走動聯絡感情,即便心裡再不喜歡,也不會鬧得太難堪。
可現在的人經歷的時代,又不一樣了。
他們從鄉土或集體的人情社會裡走出來,到陌生的城市裡工作。
人情綁定變得不像以前那麼牢靠,幾十年不變化。
平日裡,他們不再需要複雜的人際關係。
如果可以,一年都不會跟鄰居打聲招呼。
如果說有什麼是非要維繫的,那可能就是同事以及上下級的溝通了。
如果想升職,就需要維護好與上級的人際關係;
如果想工作順利,就需要維護好與同事的人際關係。
但這一點,現在似乎也不是絕對的了。
如果你壓根沒有職業上升的需求,或者公司人際關係很簡單的話,你甚至連職場關係也不必有。
就像上文中的小叔。
我有一個朋友,上班就屬於零社交狀態。
每天按時上班,到點下班。
在規定的時間內,她保質、保量地完成上級交待的工作任務;
一到了下班時間,直接失聯。
問她就是:
「下班之後,就是屬於我的時間。我的私人時間不容侵犯。」
對領導微笑,也只是禮貌。
跟同事相處,也只是點頭之交。
同事說她高冷,她說:
「我是來工作賺錢的,又不是交朋友的。就算交朋友,我有自己的朋友,不想再交了。」
她想的很明白,工作就是價值交換。
她付時間,老闆付工資。
沒有誰比誰高貴,也沒有誰需要巴結誰。
同事處得來就處,處不來就再見。
不挑撥是非,也不搞小團體。
這樣的職場關係,讓她十分清爽,完全沒有任何情緒內耗。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不。
以往讓大家很是頭疼的一個問題:
春假回家,逃不過的親戚詢問和教育。
如今,也無差別地被整頓了。
近幾年,出現一個概念:
斷親族。
這一代人,已經不「串門」了,甚至主動斷絕與那些討人嫌的親戚的交往。
平時的工作就已經夠累了。
他們不想再在虛假的人際關係里浪費時間演戲。
他們想的,只在做真實的自己。
中國,自古便是人情社會。
在這樣的語境之中,我們的辦事邏輯便成為了:
「多個朋友多條路」。
「認識人,好辦事」。
謀生也好,處事也罷,我們似乎必須習得一些人情世故。
而現實中的種種案例,似乎也在不斷強調:
懂一點人情世故的人,就是會比那些不會社交的過得好。
在「熟人社會」里,無論你願不願意,平時多多少少都需要維護一點人際關係。
那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人情世故了?
十點君覺得,最大的原因是「聚集模式」的變化。
以往無論是農村城鎮,還是國營大院。
大家的關係一代接著一代,錯綜複雜,穩定牢靠。
你的「人情世故」,維繫的不僅是你自己的關係,還有可能牽扯到父輩、平輩甚至子侄一輩的關係。
而如今,由於經濟環境的轉變,大量私營企業崛起。
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和中年人,離開了原本的「關係網」,來到陌生的城市打拚。
在這裡,他們沒有任何舊有人際關係的羈絆。
而且,城市越大,對於普通人而言機會越平等。
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吃到飯,而且能力是可以與收入成正比的。
這時候,提升自己帶來的收益,就要比鑽研人際關係大得多了。
而同時,「人情世故」也好,「為人處世」也好,他們的定義,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普通為人處世,用於維護日常關係,困難時能互相搭一把手;
中層人際交往,指的是上下級之間的相處模式,一般是情緒價值和利益的互換;
而頂層人際交往,則沒有太多的彎彎繞繞,本質上就是利益交換。
這些並沒有錯,就像上面說的,人情世故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
我們真正厭惡的,是那些畸形的人情世故。
前公司有一位同事,大家一提起他都直搖頭。
只因他能力一般,卻在搞人際關係上極盡鑽研。
對上,他笑臉逢迎,領導的馬屁他拍得最響;
對下,他排除異己,不喜歡的人就打壓,阿諛他的人就得利。
公司里很多人都看不慣他的做派,也很鄙視他的嘴臉。
而相比之下,公司里另外一位領導的處事方式,卻贏得了很多人心。
作為中層,他雖然也對領導尊敬有加,但保持在一定的尺度之內。
不會過分吹捧,也不會過分放下自尊。
對待下級,他任人唯能,公平公正。
不會故意找麻煩、使絆子,也不會隨意把人當情緒垃圾桶。
而是尊重大家的意願,助益每個人的職業發展,團隊里的每個人都心悅誠服。
可見,人們討厭的從來不是人情世故,而是:
以讓渡自尊的方式媚上,以作威作福的方式欺下。
以雷霆之勢對內,以犬儒之姿對外。
沒有人願意在無法雙贏的關係中,一直待下去。
職場如此,其他關係亦如此。
套用《讓子彈飛》里的一句話:
這一代人,就是想要站著把錢賺了。
確實,我們不得不承認: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人情世故永遠都不會消失。
每個人也總是會有自己的選擇:
有人會為著心中的慾望前赴後繼地走上這條攀升的道路;
就有人會為了守住內心的清明而不沾染世故。
前段時間,某高管跪舔其老闆的採訪在網絡瘋傳,引起全網群嘲。
一句「有人教你怎麼做事,還有人給你發發錢,哪有這麼好的事啊」。
氣得打工人咬牙切齒。
明明是付出勞動換取等值的報酬,經他之口被偷換成公司成了「衣食父母」,而打工人什麼都不是。
一句「我沒有看過公司給我的工資條」。
閉眼信口開河,還妄圖讓打工人反省自己的「追求」。
一句「給我一間離您比較近的辦公室,我得隨時跟您彙報」。
充滿了油膩、圓滑和媚上,每個字都在展示自己的「忠誠」。
可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現實中能說出這種話的,往往又不是一般人。
從小到大,沒有任何教科書里會寫明這些潛規則;
可長大之後,我們又都會自覺默認這套機制的存在,即:
上位者提供資源,下位者提供財務價值和情緒價值。
只要上位者慾望滿足,下位者就會得到利益。
這樣看,「人情世故」的背後,依舊是一套權力機制的運作:
誰沉迷權力,誰就會追逐權力;
誰疏遠權力,誰就會獲得自由。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大抵明白了:
為什麼有些人一直想要在人群簇擁,而有些人卻願意遠離漩渦的中心。
是因為後者想得很明白:
自己到底是哪一種人。
他們一切都聽從內心的聲音,堅定而持續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相反,那些內耗的人,則往往陷入糾結和無奈:
既不想同流合污,又無法徹底遠離。
結果只能是不斷地磨損身心。
所以啊,真正的聰明人,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坦然付出相應的代價而已。
如果志存高遠,那就躬身入局;
如果生性淡泊,那就遠離紛爭。
如果說這個時代還有一種人,能夠在紛雜的人世里保持自洽,樂得自在。
那就是懂一點人情世故但不同流,守一處內心寧靜而不方訥。
大隱隱於市,歷練在紅塵。
人生的至高修行莫過於此。
你是怎麼看待「人情世故」的?會為此煩惱嗎?歡迎在留言區一起交流。
點個【在看】,願你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