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工作中,每個領導都有不同的風格,也都有偏愛和討厭的對象。
比如,在《紅樓夢》里,賈母和王夫人器重的下屬,完全不同。
賈母是標準的「外貌協會」,最喜歡漂亮的、言談直爽的姑娘。
像鳳姐、晴雯這些人,就很受賈母待見。
至於襲人,相貌普普通通,性情也不張揚,沒什麼特點。
所以,在賈母看來,必然是無法和晴雯相比的。
賈母將襲人和晴雯派給寶玉,前者只是單純為了照顧飲食起居,後者才是符合妾室的人選。
到了王夫人,則完全相反。
雖然王夫人平時吃齋念佛,立了個「慈悲心腸」的人設。
可面對年輕的丫環們,特別是長相出挑的丫環,像晴雯、芳官、四兒,一直分外嫌棄。
而像襲人和麝月那樣,笨笨的才好。
或許是多年來,她吃夠了趙姨娘的委屈,而賈家的基因里天生喜歡漂亮女子做小妾。
所以,她必須嚴防死守,不能讓歷史重演。
但是,孔聖人早就說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2》
對待人,有人注重皮囊。
對待茶,同樣有人在意外表。
想必各位茶友,都聽過類似的言論:
「高端茶都是芽頭為主的,連葉片最好都不要有,如果有茶梗,那肯定就是粗料子,等級低,泡出來茶湯味道也很粗老,不好喝!」
其實,這種觀念產生已經非常久了。
以芽為貴,來源於歷史悠久的貢茶特權制度。
自古以來,肉食者鄙。
那些王公貴族們,身居高位,領著豐厚的俸祿,在喝茶這件事上,自然也是追求奢靡。
以炫耀和顯貴的心態,來喝茶。
所以,自那時起,就已經萌生出了對名山茶、名地茶以及單芽茶的痴迷。
這種痴迷,是幾近病態的。
採摘得越早越好,越嫩越好,於是當時早春的綠茶多是春芽頭的茶。
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民間對原料的選擇和製作,圍繞著嫩、早、綠、芽。
這股風氣,在宋徽宗冬至就喝上「早春茶」,到達了極致。
正因如此,中華上下五千年,殘餘的影響,代代相傳,亦影響了如今的茶客。
時至今日,你依然會發現,每年開春,都有人趕早喝茶。
大家都想喝到最早做出來的一批新綠茶,稱其為「春天的第一杯茶」。
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突顯自己的品位,比起旁人更加超前,更加有實力、有面子。
另外,江浙一帶的綠茶,還有「明前茶貴如金」的說法。
然而,喝茶真的是全芽茶更好,而有葉片、有茶梗的茶葉,就沒檔次嗎?
當然不對。
《3》
古時候的民間,也有清醒的懂茶人。
明代的屠隆就在《茶筏》里,頗有見地的寫道,「採茶不必太細,細則初芽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則茶已老而味欠嫩。」
放到現代的採茶、制茶標準上來看,確實很有道理。
茶葉作為農作物,採制的過程中,應該順應天時。
什麼時候適合採,按照什麼標準去采,都有講究。
不應該一味地求嫩、求早,否則成品茶的茶湯滋味,反而空洞無物,缺乏內質。
更何況,如今有六大茶類。
分別是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
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採摘標準,即便有茶梗,也要理性看待。
我們以白茶為例,具體展開說一說。
市場上的白茶,主要分為三大類,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仨的長相,完全不一樣。
白毫銀針,一旗一槍,芽頭飽滿肥壯,幾乎沒有茶梗。
白牡丹,一芽一、二葉,芽頭秀美,葉片細嫩,有茶梗,但也只是細細的一截,十分嫩。
壽眉,一芽三、四葉,芽頭修長,葉片略有點寬,茶梗更長一些,存在感強。
特別是秋壽眉,身姿舒展,大開大合,葉片寬、圓、厚,茶梗粗壯。
因此,在不了解白茶的人眼裡,毋庸置疑,白毫銀針肯定是最頂級的。
壽眉則由於外形太「粗獷」,太豪邁,而被視為低端茶。
但實際上,品質好的壽眉,產區好、工藝好、儲存好,營養物質也是極其豐富的。
不同品類的白茶,有不同的香氣滋味,也有不同的營養配比。
譬如,黃酮類物質,就大量生成在壽眉里。
秋壽眉中,因為氣候的原因,還蘊藏著充沛的花青素……
雖然村姑陳平時不愛提功效,但今天為了壽眉,破一次例。
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各位理性看待壽眉,試著接受它那與眾不同的外表。
《4》
壽眉身上的茶梗,有什麼作用?
符合採摘標準的茶梗,其中含有相當數量的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
可以理解為,當茶葉還長在樹上,沒有被採摘下來時,梗能夠運輸水分和養分。
而採摘下來以後,這些物質,就有一些餘留在了茶梗里。
尤其是果膠物質和可溶性糖,能讓茶湯泡出來以後,更加地甜潤、稠滑,有漿感。
正因如此,你才會覺得,才剛做好一兩個月的秋白茶,茶湯格外柔滑細潤。
有一部分,就是茶梗的功勞。
所以,喝茶的時候,不必把茶梗挑出來,直接沖泡即可。
另外,有了厚實的葉片,以及粗壯的茶梗,高山的壽眉壓餅以後,細胞破壁,細胞液溢出到表面,與空氣中的氧氣進行了物質交換。
那麼,久而久之,就有機會陳化出棗香。
老茶客應該知道,有棗香的老白茶,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不過,在市面上存在著一種異類。
很多人稱其為「掃把白茶」,顧名思義,就是茶梗特別長,葉片特別多的茶,捆在一起,就像掃把。
這種茶,本質上已經不屬於白茶了。
因為不管是白毫銀針、白牡丹還是壽眉,它們採摘的都是茶樹上的嫩芽、嫩梢部位。
採茶時,根部用手指輕輕一掐,就能採下來。
至於掃把白茶,很顯然是人為故意采老。
那些茶梗,硬得像小木棍,已經木質化,太粗老了,沒有什麼營養物質。
這類不倫不類的茶,才是真正的低端茶,不入流!
《5》
看待任何問題,都不能太絕對。
尤其是,不能光憑外觀來評判。
以貌取人不合理,以貌取「茶」,更是草率。
茶葉的品質,從來不以「梗」來定,而是要全面、綜合地評判。
有的茶,的確是芽頭為主,不容許葉片和茶梗的存在。
但有的茶,正是因為有了茶梗的加入,茶湯滋味變得更加飽滿有韻味。
以芽為貴,一刀切,對於任何茶葉來說,都太不公平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