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自研系統不兼容安卓,勇氣可嘉還是自斷後路?

2023-11-02   智能相對論

原標題:vivo自研系統不兼容安卓,勇氣可嘉還是自斷後路?

來源 | PConline太平洋科技

作者 | 劉凡

又一家手機廠商推出了自研系統。

11月1日,vivo在2023vivo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布了自研智慧作業系統——藍河作業系統(BlueOS)

至此,華為、榮耀、OPPO、小米、vivo五大國產手機廠商均推出了自研系統。仿佛一家手機廠商沒有自研系統,都不好意思出門打招呼了。

曾幾何時,手機廠商為了作出差異化,在散熱、螢幕、馬達、相機等方面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是各種聯名、聯合開發,還是生造「高導稀土散熱系統」「環形冷泵散熱系統」等晦澀詞語,均是行業「卷無可卷」的生動寫照。

現在,這股風又刮到了系統、軟體功能,以及最時髦的AI大模型上。但它們中有多少是「畫餅」,有多少能真正為用戶帶來價值,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檢驗。

vivo的大模型有何不同?

在2023 vivo開發者大會上,vivo正式發布了旗下的自研通用AI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

藍心大模型將包含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共5款。其中,10億級別有兩款:

第一款是70億級別的藍心大模型7B,這是面向手機打造的端雲兩用模型,vivo 稱在語言理解、文本創作等場景下表現優秀。另一個是10億級別的藍心大模型1B,它是面向端側場景打造的專業文本大模型,具備本地化的文本總結、摘要等能力。

百億級別的大模型是700億的藍心大模型70B,它是面向雲端服務的主力模型,主要應用場景是角色扮演、知識問答等。vivo稱,截止十月,其綜合能力在 SuperCLUE、C-Eval、CMMLU 等三大榜單,國內排名第一

另外還有兩款千億參數模型:1300億和1750億大模型。

vivo表示,藍心大模型將在明年與大家見面。

值得一提的是,vivo宣布70億藍心大模型7B將開源,這也是手機行業首個宣布開源的大模型

基於藍心大模型,vivo推出了兩款產品:藍心千詢和藍心小V,前者將不只集成在vivo手機中,也會像ChatGPT、文心一言一樣,作為App上線各大應用商店。後者則是vivo手機的私人助理,支持文案寫作、AI P 圖、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

總的來說,vivo的AI大模型表現出的能力與其他手機廠商並未有太大區別,畢竟AI大模型的全面應用才剛剛開始。現在的關鍵在於,誰跑得最快、誰能第一個在手機上正式全面應用AI大模型,或許這將成為手機廠商們下一步的競爭焦點

自研系統不兼容安卓

和小米澎湃OS、華為鴻蒙OS主打萬物互聯不同,vivo把藍河作業系統定位於「面向通用人工智慧時代的智慧作業系統」,簡單來說就是融入了上述AI大模型的能力。vivo稱,藍河作業系統有三大特性:智慧、流暢、安全。

「智慧」主要指的就是AI大模型,vivo稱,在大模型能力的加持下,藍河作業系統擴展了輸入能力,支持聲音、圖片、文字、視頻、手勢、手語、腦波等的識別。同時,支持應用開發新範式,能夠幫用戶自動編寫代碼、生成專屬桌面、壁紙、主題等。

此前vivo副總裁胡柏山曾表示,把底層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硬體的依賴,此前針對內存問題,安卓系統解決方式是不斷地堆硬體,加大RAM(存儲器),然而,運算越大、功耗越大、發熱越嚴重,產生新的無法解決的矛盾,所以vivo要在OS底層架構的改造上投入重兵。這或許是藍河作業系統主打流暢的原由。

安全方面,藍河作業系統由Rust語言編寫。最近幾年,Rust重構在開發圈頗為流行,Rust在安全性、高效性和可維護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優勢,Windows、Linux內核也帶來了Rust支持。vivo選擇Rust可能也是看到了其發展前景。

首款搭載藍河作業系統的產品將是vivo Watch3,後續通過OTA方式直接升級。

不過,相比小米、華為兩家IoT大廠,vivo在物聯網領域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更重要的是,vivo 副總裁周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藍河作業系統不兼容安卓應用。不得不說,這個決定很有「勇氣」。但它也意味著,vivo的硬體生態需要更大的投入才能吸引開發者為其獨立適配。

以鴻蒙OS為例,如今鴻蒙正式登陸手機已經過去三年多,但華為依然讓其兼容安卓,足以見得構建獨立的應用生態需要漫長的時間和投入。vivo此番發布即不兼容,讓藍河作業系統的未來又增添了一份挑戰。

自研系統還能有差異化嗎?

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同質化,自研系統還能有更多差異化嗎?

如果一家廠商無法在硬體上與其他廠商拉開差距,那麼即使能打造新的軟體功能,也會被其他廠商快速跟進。畢竟,開發軟體要比追趕硬體容易得多。

一個例子是,10月31日蘋果發布的新Macbook Pro支持直連iPhone網絡(不需要開啟熱點),而這項功能最初由華為鴻蒙帶來,隨後OPPO、小米均做了跟進,蘋果已經算晚的了。

因此,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所謂「蘋果抄安卓」「安卓抄蘋果」的論調,歸根結底,只要平台之間的硬體走向趨同,軟體功能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趨同。

回到自研系統上,這句話依然適用,從安卓廠商接二連三發布自研系統,且都主打「AI」「物聯網連結」「大模型」等也能看出,系統「內卷」恐怕也無法避免

當然,對用戶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更豐富的功能、更流暢的適用體驗無疑是受用戶歡迎。此時各大廠商也逐漸明白,發布自研系統可建構獨屬於自己的長期競爭優勢,畢竟蘋果和華為的成功經驗都指向了一個方向:軟硬體結合可能才是構建差異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