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父子找到「青銅豬」,回絕商人求購免費上交,專家:僅有一例

2022-03-14     李藝南

原標題:湘潭父子找到「青銅豬」,回絕商人求購免費上交,專家:僅有一例

引言

《梅花喜神譜·欲開八枝》中說道:「祭器古不輕,斯焉盛黍稷。」祭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所謂「國之大事,在巳在戎」是也,可見中國人對祭祀的重視。因此,祭祀所用到的禮器自然也就糅合了當時最頂尖的工藝,這對於考古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01

豬,於中國人民而言擁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三字經》中記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可見對於重視農耕文明的中國而言,豬是肉食的主要來源。中國最早關於豬的信息可以追溯到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豬骨,另外甲骨文中還有「陳豕於室,合家而祀」的記載。「豕」字本身也很有特點,它是「家」去蓋頭,可以理解為一個家裡應該養有豬,這才是正常的家庭形態。

豬照片

既然豬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那麼遠古時代究竟是否有過有關豬的文物出現呢?那個時候的豬長什麼樣呢?還真有,1981年一對湖南湘潭縣九華公社的父子要蓋新房,結果找到了一頭商代時候的「青銅豬」,而據專家後來考證後,欣喜表示,這頭「青銅豬」在世界僅有一例,父子倆這是立了大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河南農村舊照

02

1981年,隨著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人們對生活環境也就有了新的要求。家住湖南的朱桂武準備把自家房子好好休整一番,於是就叫上了兒子來一起幹活。眾所周知,蓋房子的第一步就是平整地基,但朱桂武在把鐵鍬插進土中時感覺碰到了什麼硬物,這引起了他的好奇,於是他把旁邊的土挖開看看到底埋著什麼東西。

農村蓋房照片

經過好一會兒的挖掘,父子倆終於挖出了這個硬物,朱桂武與兒子蹲下來仔細觀察,但因為硬物上裹著一層厚厚的泥土,完全無法辨認其本來的面貌。於是朱桂武把硬物沖洗乾淨,終於還原了它本來的面貌。原來這是一尊豬形的青銅器,身上遍布著黑色的斑駁銹跡。

商代豕形銅尊照片

朱桂武家挖到豬形青銅器的消息沒多久就傳開了,當時還吸引了一個專收舊器物的商人,這個商人說,把豬讓給他,蓋房的錢他包了。朱桂武沒有被財迷心竅,這個商人這樣的舉動反而提醒了他,這可能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於是朱桂武回絕了商人的求購,表示拒絕出售,第二天就叫上兒子冒著細雨把豬送到縣政府,又在縣政府的建議下乘車將其運到長沙省博物館,無償上交給了國家。

03

經過專家的鑑定,確定了這的確是一件無比珍貴的文物。這尊青銅器高40厘米,長72厘米,重19.75公斤,一雙圓眼,一對招風耳,拱嘴上翹,栩栩如生而又野性十足。這樣的造型不像是家豬,而應該是一頭野豬。豬滿身遍布花紋,而且不同部位上花紋都有著不同講究,這讓這頭銅豬越發顯得不凡。

考古專家照片

最引人注目的要屬豬背上有一個橢圓形孔,孔上面有個蓋子,蓋子上有一隻鳳鳥站立其上,這是野外放牧時十分常見的一種景象。這隻鳥看起來栩栩如生,如果走進看,還會覺得很是呆萌可愛,商代青銅鑄造技藝之高超可見一斑。此外,豬的腹部還是空的,上面還有圓孔,專家由此推斷這個銅豬其實是一個酒器。豬身上共有六處修復的痕跡,可以看出當年使用之頻繁。

商代豕形銅尊照片

商代擅巫卜,因此出土過各種青銅祭器,而這個豬尊是至今出土的,唯一以豬為外形的祭器。專家們隨即又想到,祭器一般是成片出土的,那麼這個豬尊出土地點很可能還會有別的祭器,於是專家們立即興沖沖地趕往朱桂武家進行考古挖掘,為此甚至平了朱桂武剛剛蓋起的房子。

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的,專家們即使挖地三尺也再沒找出一件青銅祭器,也沒有發現有古墓的痕跡。如此看來,這次專家們的猜想是錯誤的,這個豬尊並不是陪葬品,而應該是富貴人家的收藏品。這意味著這個豬尊是真正獨一無二的豬形祭器。這尊豬形青銅器被命名為「商代豕形銅尊」。

商代豕形銅尊照片

專家們認為,湘潭地區出土豬尊並非偶然,大有可能是在商代時中原文化就早已傳入湘潭,當時湘江流域農耕文明十分發達,因此豬也就成為了與種植相依為命的家畜之一。以豬的形象鑄造祝酒器,符合南方地域上大規模養豬的特點。

結語

這個青銅豬尊已經多次在故宮博物館展覽,它的風采已經傳遍了世界。這是中國三千年前輝煌文明的見證,是農耕文明下勞動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當我們為這個豬尊發出讚嘆時,也不要忘記它最初的發掘者——朱桂武,以及他不貪戀財富,無償捐獻文物的高風亮節。

參考資料:

《梅花喜神譜·欲開八枝》

《三字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5dce8a4484c933e77c160f75bd251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