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內卷,全球出名。
最近幾年,在韓國諸多內卷中,有一種卷顯得特別瘋狂:部分韓國年輕人不生孩子,一心只為考公。
但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如今,多生孩子恰恰又是成為一名「合格」公務員的必要條件之一。
韓國瘋狂的考公潮
這是怎麼回事兒?
最近,韓國政府作出了一個新的「決定」:對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子女的八、九級公務員給予晉升加分。
至於加多少分,怎麼加,還得看孩子的數量和具體情況。
但能肯定的是,假如同時出現兩名以上晉升候選人總分相同的尷尬局面,孩子多的那個候選人,就贏了。
儘管這個「決定」遭到了不少質疑和抱怨,但到目前為止,韓國政府的表態仍很堅決:目前沒打算修改,更沒想過取消。
而且從今年10月公開宣布這個「決定」,到明年1月開始正式實施,只給了兩個多月時間。
連小孩子都能看出來,這次韓國政府是火急火燎的。
2012-2022年韓國總出生率持續下降
其實,也怪不得韓國政府著急,在不生孩子這件事兒上,這些年來,韓國可謂一直穩居斷層式的第一位。
最近,更是變本加厲。
韓國統計廳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韓國出生人口同比創下了近33個月來的新低,以至於新生兒還不到2萬人。
而且,這是從1981年開始有相關統計,到現在這50多年以來,首次出現低於2萬人的情況。
首次、低於2萬人,這些關鍵詞都意味著什麼?
對此,韓國國會預算政策處特意發布了一份報告進行了警告。
報告大概的意思是:要是再這麼繼續下去,到2040年,韓國14歲及以下兒童的數量將會減半。
事實上,這還真不是韓國政府部門第一次發出警告。
之前,韓國統計廳就曾有過一個預測。
預測的結果是,2024年韓國總和生育率將降至歷史新低的0.7,也就是平均每名女性一生中只生0.7個孩子。
韓國人口預測
樂觀點兒說,即便能保持住這個「節奏」不變,那麼,到2040年,韓國人口總數也就只剩下4916萬人,相比於2020年,還是減少了5.17%。
減少5.17%,好像也沒有多可怕,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里。
這份預測里,就有一個細節:14歲及以下兒童的降幅達到49.6%,接近一半,減少後的人數大約只有318萬人。
而6歲及以下人口數量將為130萬人,相比於2020年的263萬人,減少了一半還多。
2040年,對於2023年的今年來說,也就是17年後。
17年後,14歲及以下……這個意思就是說,從現在到未來的幾年,韓國人口的出生數量,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節:這個預測里,還提到了一個年份:2020年。
兩次都用了2020年作比較。
那麼,2020年,韓國在人口問題上,發生了什麼?
2011-2020年韓國人口增長、出生/死亡趨勢
據韓聯社報道,2020年,韓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人口總數較前一年減少2萬餘人,創造了歷史新低。
在這之前,韓國統計廳預測:韓國人口有可能會在2021年開始減少。
沒想到,這個減少的趨勢,提前在2020年就悄悄地發生了。
更殘酷的現實是,2020年還有可能是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因為,用不了幾年,再回頭跟2020年的歷史新低比較,14歲和6歲以下兒童數量還要「腰斬」。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如果將時間拉回到三十年前,那時的韓國人口趨勢,雖然不是大漲,但至少也是走在上升的通道上。
1951-2021年韓國人口實際走勢圖
如果再將時間拉到60多年前,我們還會發現,當時的韓國,正經歷人口暴漲和嬰兒潮,甚至在1960年那一年,還達到過一個人口小高峰——2500萬人。
與韓戰前1950年的2000萬人口相比,十年間整整增長了500萬人口,漲幅達到了25%。
並且那一年,每個家庭平均生孩子數量達6個以上。
大概是覺得這樣的「野蠻增長」,會給經濟帶來約束和困擾,於是很快在1961年,韓國政府就在如何減少人口出生上下了功夫,開始控制人口。
比如那一年,先是提出了「不節制生育的後果不免是乞丐」的口號。
五年後的1966年,控制人口的手段也絲毫沒放鬆,又開展了一個叫「3·3·35運動」的行動。
所謂的「3·3·35運動」,就是一個婦女3年生3胎,最晚生到35歲。
到了1973年,政策又「收緊」了,變成了「不分男女,優育標準兩個」。
韓國「計劃生育」的宣傳海報
到了80年代,又變成「不分男女,兩個以內」、「兩胎也多」、「一個好女兒勝過十個兒子」。
也是在這一年,甚至還出現了「即使生一個,三千里江山也滿員」的口號。
風向又轉到了鼓勵不生育。
這些年的口號一一落地,「成果」也很明顯:1958年新生兒人數還是100萬,到了1974年「不分男女,優育標準兩個」後,甚至降到了95萬。
再到「兩胎也多」,「一胎就可以滿足」,「我們就生一胎吧」的1982年,就剩下85萬,1991年又減少到71萬。
所以,從表面看,那些年,韓國人口總數還在上升,風平浪靜。
但事實上,出生率暴跌這個「危機」已經開始醞釀了。
苗頭是1961年後的20多年間,韓國生育率從最高6點多,一路跌至2.1。
1970-2020年韓國人口出生走勢圖
到了2003年,韓國新生嬰兒人數僅有約49.5萬,人口出生率又陡然下滑到1.19。
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減少到30萬左右。
更慘的是,這一年,人口出生率更是降到了1以下,只剩下小數點後的兩位數,變成0.92了。
韓國也因此正式成為全球唯一的生育率低於1的國家。
然而,更壞的情況還在發生,2020年到現在,生育率更加慘不忍睹了。
這大概是韓國政府沒有想到的,原本只是想減速慢行,結果意外地退到了「解放」前。
過去幾十年以來,在不斷走低的出生人口數據里,的確能看到韓國政府調控的手,但這雙手不光收緊政策,也放鬆過政策。
甚至有些鼓勵生育的「放鬆」政策,口子開得還不小。
「放鬆」政策是1994年開始的,那一年,韓國政府放棄了限制生育。
到了1996年,「放鬆」政策,又從控制數量,轉移到提升質量與福利上來。
到了2004年,獎勵計劃正式實施了。
這項計劃包括,為新婚夫妻提供住房、育兒、醫療、稅收等方面的補貼和優惠。
具體一點說就是,願意並且生了二胎的韓國家庭,立馬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免費健康保險,以及孩子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學費減免優惠等等。
總之,為了鼓勵生育,這些年,韓國政府煞費苦心,手段也全面又多樣。
首先,是從「源頭」把控。
韓國政府把執行了半個世紀的「勸告墮胎」政策,轉變為「杜絕墮胎」。
2019年韓國解除墮胎禁令,女性走上街頭抗議
其次,是「領導」監督,設立了強有力的領導機構。
2005年,韓國人口出生率降到1.08後,總統帶頭成立了低出生率及老齡化社會委員會,並親任委員長抓出生率。
第三,還不忘求助於「外援」。
比如鼓勵跟外國人結婚,並積極引進外國勞動力。
另外,在催生這件事上,韓國政府深知真金白銀最實惠。
於是,早在盧武鉉時期,韓國就投入30.5萬億韓元(約合230億美元)。
到了李明博時代,韓國政府又制定了「計劃在5年內投入78.5萬億韓元解決人口總數減少的問題」的計劃。
不得不說,在金錢福利這一塊兒,哪怕跟歐洲那些高福利國家相比,韓國也是相當慷慨的。
據韓聯社報道,從2006-2021年,這16年間,韓國政府為了刺激生育,不惜砸下280多萬億韓元(約合1.5萬億元人民幣)。
忠清南道宣布發放3000萬韓元補貼
這些錢,也花在了刀刃上。
比如,在韓國,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能直接獲得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萬元左右)的現金補助。
出生後的頭一年,還能享受到每個月3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600元)的育兒補助。
而且,這一福利還在連年增長,2025年有望提高到50萬韓元(約合2750元)。
對於新生兒的父母,政府也照顧到了。
韓國推出了「3+3」育兒假制度。
這個制度可以保證新生兒父母申請3個月育兒假,並且每人每月最高可獲300萬韓元(約合1.6萬元)的津貼。
如果夫妻還生了第三個孩子,那第三個孩子的學費,不僅全額由政府掏,將來考上了大學,還能享受到每個月450萬-520萬韓元的補助。
更有甚之,一些地方政府的社區,還推出了「生孩子免租金」政策,生一個孩子可減免公寓月租金的50%,生兩個孩子就能完全免除月租,而且,最長租期可達10年。
此外,還有孕期的醫療費用、不孕症治療費用、月嫂費等等。
而且除了真金白銀,韓國政府還多角度突破。
比如,讓新生兒父母雙方同時休育兒假,延長帶薪育兒假期,動員男性參與育兒和家務等等。
總之,一路下來,為了鼓勵韓國人生孩子,凡是你能想到的,韓國政府都試過了。
然而這16年,韓國生育率還是下降了,並且一度降幅超過了25%。
2015-2021年韓國總人口趨勢
這也意味著,這16年來,韓國的重磅求子計劃,只見重磅,未見勇夫。
於是,眾人紛紛呼籲下一個「大膽而可靠的措施」,這一次,催生的「靶子」,打在了韓國的公務員身上。
2019年的一組數據顯示,當年,韓國的公務員數量約為109萬人。
在這些人里,女性占比50.6%,超過了男性,而且,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很多人年齡都不大。
所以,讓韓國公務員帶頭生娃,怎麼看都像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
但一個現實是,政府關心的是生育問題,拒絕生育的年輕人焦慮的是生存問題。
想想韓國飛漲的物價和房價,再看看自己的收入和難以翻身的階層,更何況,還有難解的性別歧視。
「油鹽不進」的韓國年輕人,寧願去交單身稅,也不願意生孩子。
因為生孩子,更加挑戰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底線了。
而人口問題更不是簡單的數字,不是只靠發錢或者派任務就能解決的。
這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還需要各個方面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配合。
其背後,還涉及到一個個生命和家庭。
而生或不生,除了看政策,看社會氛圍,更重要的,還要看每一個年輕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在一個瘋狂的社會裡,年輕人自顧不暇,又怎能要求他們為國生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