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晚
政協委員
「建議小學教育年限縮短到5年」
話題衝上熱搜
近日,多地民政部門公布的2022年度婚姻大數據顯示,各地初婚平均年齡普遍推遲,基本接近30歲,而杭州、揚州、常州結婚登記平均年齡都超過30歲。
關於婚育延遲問題,政協委員賀丹建議小學教育縮短到5年,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範疇。
2月2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決策大數據實驗室預測,到2035年,我國0—17歲低齡人口存量將比2020年減少1億人,屆時教育資源支出會發生很大的結構性變化。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需要前瞻性考慮人口變動的趨勢。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為何要縮短基礎教育年限?記者注意到,賀丹在此前的兩會建議中給出原因。
賀丹說,目前,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00的7.6年提高到2010年的8.8年、2015年的9.1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從1978年恢復高考時的85.6萬擴張到2019年的3031.5萬。畢業難、就業難、落戶難(特大城市)等因素影響下,傳統的「成家立業」已經轉變為「先立業後成家」,女性結婚年齡不斷推遲。
賀丹強調,醫學上認為30歲之前是女性的最佳生育時期,本科、研究生畢業大約在22歲、25歲左右,即使畢業就結婚,考慮到2年左右的初婚初育間隔,意味著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後處於最佳生育時期的年限僅有6年和3年。
婚姻推遲還帶來高齡生育風險,不利於母嬰健康,不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同時,還會降低生育二孩及多孩的可能性。
鑒於上述問題,賀丹委員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應對解決:
一是加強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支持大學生適齡生育。在中小學開展適應各年齡段特點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在大學廣泛開展 「我青春,我健康」 同伴教育活動。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殖健康教育體系。 將大學生納入生育保險覆蓋範圍,為生育的大學生提供醫療保障和生活津貼。
二是縮短學制,緩解學業與生育的矛盾。將小學、中學教育年限由6 年縮短到5 年,將高中階段納入義務教育範圍,實施「十年義務教育」, 使大學畢業生最佳生育年齡時期延長2年。同時,通過強制義務教育避免貧困地區低齡女性過早進入勞動力市場和婚育階段,保護其身心健康。
三是推行學分畢業制,增加高等教育時間的靈活性。借鑑國際經驗,入學滿2年後修滿學分的學生可以申請畢業,摒棄以往完成學制要求年限後才可畢業的硬性要求。對於因結婚、生育、實習等無法在學制時間內修滿學分的,提供便捷的「休學-復學」機制, 適當將修滿學分的年限要求放寬到8年甚至10年,為有生育意願的女大學生提供政策制度便利。
四是取消部分地區落戶和招聘中對「應屆生」的硬性規定,促進有生育安排的女大學生就業。將「應屆生」身份保留年限從當前的2年延長到5年甚至取消,打破當前「畢業-就業-成家」的模式,鼓勵女大學生畢業後根據自己意願安排生育,為生育後的女性就業提供平等競爭機會,推動女性適齡生育。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每年的全國兩會,教育話題都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今年的「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後,召開的一次重要大會,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大會。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凸顯了教育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可以預見,今年的「兩會」代表們將更加聚焦教育領域的改革問題。那麼,有哪些教育議題會出現呢,我們一起來看——
建議減少教師參與網絡點贊轉發工作,為教師減負
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擬提交《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教師負擔的提案》,建議對要求教師關注的公眾號、網絡平台,以及需要教師參與完成的點贊、轉發等工作進行全面清查,整合網絡管理資源,減少教師參與頻次、避免重複參與,向社會公布並接受監督。
民進中央認為,為減輕教師負擔,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依據文件精神出台了相應政策,但教師負擔問題卻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很多教師仍然承擔著繁重的責任和壓力。
建議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鄉村教育的發展,而鄉村教師的素養直接決定了鄉村教育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春季學期伊始,一安排完校內工作,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蘭臻便馬不停蹄地趕往漳州市的多個農村,就鄉村教育師資水平開展調研,梳理提煉即將帶上全國兩會的提案。
從教35載,鄉村教育一直是蘭臻最關注的議題。「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只有幫助更多青年教師成長為優秀教師,才能讓山裡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但蘭臻也發現,僅憑送教下鄉的方式來改變鄉村教育現狀十分有限。在她看來,教育要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需要從物的建設轉向人的發展,從名師資源培養、學校文化構建等方面為鄉村教育注入活力。
蘭臻對26所鄉村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一半以上學校未配齊配足專任教師,部分教師一個人要承擔4門以上的學科教學。部分學校還存在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升、教師隊伍不夠穩定、教師結構老齡化等問題。「 所以這次我關注的教育問題包括建立城鄉師資交流機制、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蘭臻說,她將把基層調研的實際情況和對促進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的所思所想,扎紮實實寫入提案,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教育隊伍素質和推進鄉村教育發展大力鼓呼。
建議構建從小學到大學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在全國政協委員高新波看來,新時代高校要培養的是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利於人才的成長。因此,高校要重點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的提案就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關。
「我注意到,去年全國兩會,至少有17個提案涉及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高新波說,作為一名教育界別的政協委員,同時也是高校校長,他非常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到了大學才重視。」高新波說,他建議構建一體化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他看來,大中小學三個階段,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和表現都不一樣,比如小學可能是因為校園霸凌、初中是早戀問題、高中是青春期叛逆、大學是學業和就業壓力等,會出現孤僻、抑鬱、偏執和對抗社會等不同的表現。
高新波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從小干預。首先,讓孩子養成一個遇到心理問題,主動尋求幫助的習慣。同時還要構建專門的服務隊伍,動員學校、家庭、醫院、政府組成矩陣式的聯動機制,及時進行干預。 從小學到大學期間,為學生構建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德智體美勞課程裡面,融入心裡健康教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建議保障中小學辦學自主權
「今年我準備圍繞落實教育法,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保障中小學辦學自主權等方面提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楊建德根據來自一線的社情民意說,「學校招聘難、經費沒有得到有效使用、教學方法創新難。」楊建德在許多學校開展實地調研後,校長、老師向他吐露心聲。「我建議,學校管理體制改革中,應把人權、財權、事權下放給改革學校,充分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
建議社區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準備提交一份關於「社區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的建議。
「這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就好比我們的社區『門診』,邀請退休的、在職的教師來『門診』提供專業指導,家庭教育中存在什麼問題就來『門診』諮詢專業人士,尋求專業幫助,促進家庭和諧。」劉希婭解釋,在社區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需要政府來統籌,整合把關各方資源,真正架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橋樑。
「關起門搞教育是行不通的,需要社會各界齊抓共管,才能真正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護航。」 為了凝聚更多共識,劉希婭不遺餘力地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發聲。特別是在自媒體時代,她陸續開通「希婭分享」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號、百家號、頭條號、抖音號,發表「兩會」相關內容,累計閱讀量近6000萬人次。
如今,她的自媒體平台全網粉絲累計已近100萬。翻看她的自媒體平台留言,可以看到網友們來自天南地北、各行各業。「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關注教育、關注未成年人成長。」劉希婭說。
建議將「隱性輟學率」納入教育督導評價指標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來自基層,多年來一直從事基礎教育工作。今年兩會,高金鳳最關注的,是「隱性輟學」的問題。
高金鳳在工作中發現,有少部分學生因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不好、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出現「人在心不在」、游離於學校教育之外的情況。為了提出的建議更精準,高金鳳進行了深入調研。她發現,在部分農村學校和城鄉結合部學校中,初中有10%-12%左右、小學和高中分別有2%-5%左右的學生處於「隱性輟學」狀態。「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削弱教育教學質量,甚至給家庭帶來痛苦,是亟待全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
高金鳳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建議,全社會尤其是學校亟須建立「有差異無差生」的評價觀念,重塑教育生態,實現「育分」向「育人」的真正轉變,營造「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氛圍。要將「隱性輟學率」納入教育督導評價指標,促進學校建立包容多元綜合教育評價機制,積極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高金鳳希望由教育部統籌推進,建立「隱性輟學」學生動態資料庫,以便學校及時實施教育干預。另外,要加大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地見效督查力度,鼓勵省(市)級推進「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的制定工作,讓家庭教育切實負起責任,避免家庭教育錯位、越位和缺位。以課後服務為契機,進一步探索「家校社」三方聯動育人機制,即資源聯動、人員聯動、評價聯動,緩解部分孩子因鮮有成功體驗所帶來的生活無期待感。
建議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學籍互轉
「建設高質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目前還存在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彰顯不足、產教融合深度不夠、部門協同合力不強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常州市副市長蔣鵬舉雖然不從事教育工作,但作為製造業發達市的副市長,當地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讓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針對如何增強職業院校招生吸引力的問題,蔣鵬舉認為,可考慮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認知和體驗教育,在高中階段實行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學籍互轉,深化職普融通。拓寬「中職—高職—職本—專碩—專博」貫通的職業教育升學通道,支持辦學質量好的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聯合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應用型高校,試點開展專業碩士、博士培養,讓畢業生既有高學歷、又有強技能。
從用人需求出發,蔣鵬舉建議國家打造「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公共服務平台」,提供校企合作對接所需的技術、人才、設備等信息服務,方便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探索建立更加體現產教融合辦學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在進行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時,強調產教融合深度與質量;支持學校教師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從政府層面,蔣鵬舉提出,科技、工信部門在支持企業技改、新技術新產品推廣中,應將校企合作資源投入情況、學校人才培養參與情況、教師企業實踐支持情況等作為評價指標;稅務部門可加大產教融合型企業稅費減免力度和覆蓋面,進一步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來源:中國政協報
關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xy@xdyjd.com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