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為何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先弱後強

2023-12-09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為何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先弱後強

二戰蘇德戰爭,對於如何打贏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統帥部想了許多辦法。其中在制定「天王星」反攻計劃時,史達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史達林助手安東諾夫4人共同商量了個對策,那就是先打德軍的僕從軍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然後再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那麼,蘇軍為什麼不直接圍殲德軍部隊呢?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有什麼好處呢?

01「天王星行動」計劃出台背景

1942年夏季作戰,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劃分A、B兩個進攻集團展開高加索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軍也迅速組建了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來應對B集團軍群的進攻。但是,到9月份為止,雙方圍繞史達林格勒的爭奪各不相讓,蘇軍雖然不斷集結了大量防禦部隊,卻仍然沒有找到有效的解困辦法。這時,史達林把救火隊長朱可夫從中線調到了南線,讓他和華西列夫斯基一起協調三個方面軍的指揮作戰。

一方面,史達林給朱可夫3個集團軍,要他在9月初改變戰場態勢。1942年8月27日,史達林命令朱可夫以最高副統帥的名義親臨史達林格勒前線指揮,同時給他3個集團軍務必於9月2日對德軍展開進攻,但朱可夫到第1近衛集團軍後發現部隊集結困難,別說2號,5號能湊齊人馬就不錯了,但史達林不管三七二十一,嚴令朱可夫有多少人也要迅速出擊。結果,加第4坦克集團軍一起4個集團軍25萬人馬,在缺乏裝備和彈藥的情況下倉促發動進攻,蘇軍損失三分之一,400輛坦克損失了300輛,而德軍僅僅損失5000人左右。對這個重大損失,蘇軍統帥部既著急又無可奈何。

另一方面,蘇軍的正面進攻難以突破,迂迴包抄成為戰略戰術調整關鍵。為了保住史達林格勒,史達林先後派出了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兩位統帥部大將坐陣指揮,結果不僅沒有解除德軍對第62、第64兩個集團軍的圍困局面,還使蘇軍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正面進攻舉步維艱,從9月5日到12日,朱可夫的4個集團軍僅僅前進了幾公里,有的甚至還在原地踏步。戰場形勢逼迫蘇軍統帥部要調整進攻策略。

從這個層面講,朱可夫的進攻失利以後,史達林將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召回莫斯科商量對策,在充分聽取二人對戰場的分析報告後,他讓二人準備一份詳細的反攻計劃,而且要求只能他們三人和他的助手安東諾夫知道,這就是「天王星行動」計劃的起始。

02「天王星行動」先打弱後打強,羅馬尼亞軍隊成為首選

在制定反攻計劃前,蘇軍統帥部為了便於戰役指揮,將史達林格勒戰場劃分為三個方面軍來防禦,即西南方面軍由瓦杜丁中將指揮,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頓河方面軍由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指揮。

「天王星行動」計劃剛開始是由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共同起草,他倆不斷地從前線到莫斯科來回奔波,有時候甚至直接在前線面對著德軍的前沿部署制定反攻草案,計劃初稿出來後,前線方面軍還都不知道下一步會有這麼大進攻行動。當10月底蘇軍統帥部將計劃公開到方面軍司令部時,大家才知道這是一次非常大的進攻,「天王星行動」由此展開。

按照計劃部署,瓦杜丁的西南方面軍作為行動主力,其作戰任務是從頓河西岸的謝拉莫菲維奇和克利茨卡亞地域實施主攻,突破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防禦陣線,直插頓河東岸的喀拉蚩;葉緬廖科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史達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擊,突破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防禦陣線,在喀拉蚩與瓦杜丁匯合。而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從史達林格勒西北面向東南方向實施輔助攻擊,以掩護西南方面軍的主攻。

之所以選擇從羅馬尼亞僕從軍入手,是因為德軍的僕從軍士氣低落、逃亡率高,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戰鬥力相比德軍要低很多。為了取得兵力和進攻優勢,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和頓河地區配置了100多萬的兵力,有13500門火炮和迫擊炮,更配備了100多個火箭炮連進行火力支援。在這100多萬兵力里,有4個坦克軍、3個機械化軍和14個坦克旅以及大批的坦克團。由於蘇軍預先對反攻計劃從制定到實施進行了嚴格的保密和管制,包括部隊部署和通信調動都採取了保護措施,所以直到戰鬥打響,德軍並沒掌握蘇軍的反攻情況。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制定反攻計劃是有備而來,而對包圍圈中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來說,正經受著嚴寒到來和兵力補給不足的困擾,正面有蘇軍第62、64兩個集團軍的襲擾,側翼有蘇軍的三個方面軍預備隊包圍而來,這也是德軍統帥部倉促調集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緊急救援的原因。

03蘇軍為什麼選擇先打羅馬尼亞軍隊,有其客觀原因

對於蘇軍的反攻,德軍統帥部也並不是一點情報沒有掌握,當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北線集結時,德軍內部就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分歧。11月6日,德軍東線外軍處就專門撰寫了一份敵情分析報告,指出蘇軍可能對保盧斯在喀拉蚩突出部有針對性的進攻行動,但並沒引起德軍足夠重視。而蘇軍之所以選擇從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下手,也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一方面,德軍統帥部一直想調動羅馬尼亞軍隊的積極性。由於羅馬尼亞與蘇聯的敵視關係,客觀上使羅馬尼亞軍隊成為了德軍閃擊蘇聯數量最多、戰鬥力相對也較強的一支僕從軍隊伍。但由於德軍在指揮體制上的限制,前線司令官們又經常與羅馬尼亞軍隊出現指揮不協調和作戰顧此失彼的問題。這個情況客觀就成了蘇軍首先打擊羅馬尼亞軍隊的最好機會,德軍雖然認識到這個問題,但直到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時,才勉強解決了這個難題。

另一方面,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兵力部署存在漏洞。對於保盧斯第6集團軍來說,經過近4個月的苦戰,其作戰兵力不僅疲憊不堪而且還戰線拖得太長補給嚴重不足,與之相對應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因兼顧A、B兩個戰役集團而顧頭顧不了尾,對於蘇軍來說,這個時機先圍殲第6集團軍的側翼僕從軍,再對喀拉蚩突出部的保盧斯展開打擊是最好的辦法,這也是蘇軍統帥部想了幾個月才想出的妙計之一。

還有一方面,蘇軍有基輔包圍戰和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失利的教訓。在這次反攻行動中,蘇軍特別重視避免再次遭到德軍反包圍的事情發生。應該說,「天王星行動」是經過周密籌劃和精心部署的一次成功反攻行動。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作為二戰蘇德戰爭的分水嶺,「天王星」反攻計劃是其重頭戲。正因為蘇軍在制定計劃時經過了認真的分析和調研,充分認清了德軍與僕從軍在指揮和協調上的問題漏洞,從而確保了反攻行動一氣呵成,打贏史達林格勒戰役也就水到渠成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德戰爭1941-1945》

精彩推薦: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鐵木辛哥判斷失誤進攻受阻,30萬蘇軍被圍殲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冬季風暴為何半途而廢?與天王星行動撞車

二戰庫班空戰,蘇聯空軍戰鬥力得到提升,重獲南線戰場主動權

二戰隆美爾折戟阿拉曼,為何是突尼西亞戰役的序幕?兵力懸殊太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3f95c94470e770b6bac918a45160f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