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小心這些套路!

2024-06-06     貴陽晚報

當前,我國網購用戶已超9億人,越來越便捷的支付手段讓網絡消費體驗更加「絲滑」。但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等方式在簡化付款流程的同時,也成為一些平台「套路」消費者的手段,暗藏誘導消費陷阱。

如何避免支付「便捷」變「踩坑」?怎樣才能織牢消費者權益保護網?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免密隱患不容忽視

近期,消費者李女士在查看支付寶收支明細時,發現一筆來路不明的自動扣款,與客服溝通後得知,是因為點擊了某購物平台上的抽獎連結,跳轉至第三方支付平台後被自動扣款。

未購買任何服務卻因免密支付「被消費」,李女士氣不過,投訴到中消協,追回了扣款。

李女士的遭遇不是個案。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免密支付、自動扣款已成為誘導消費的主要元兇。一些網絡保險銷售廣告以低價或免費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購買或體驗後連續自動扣款;有的短視頻平台推送離奇浮誇的「微短劇」,以極低價格誘導觀眾觀看並默認開通免密支付,自動播放下一集並按集扣費。

截至5月末,在網絡投訴平台「黑貓投訴」的累積案例中,有近5萬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免密支付」,涉及眾多網絡平台和應用。大量投訴反映用戶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開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戶在不知情時被免密扣款、盜刷。

江蘇省消費維權公益律師團成員、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韜認為,免密支付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減少支付過程中的繁瑣操作。然而,不少消費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經濟損失。

留心套路小心「坑」

為推廣免密支付、自動續費,不少網站和商家花樣百出,消費者要留心這些套路,避免「踩坑」。

警惕默認勾選開通,以防扣款「悄無聲息」——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魏先生最近查了下支付寶,意外發現自己居然與打車平台、共享單車租車平台、停車服務平台、電商平台等10多家機構,簽約了免密支付或自動扣款的服務。

專家提醒,一些網站或應用在支付頁面,常常自動勾選開通免密支付選項,並用「0元下單」「極速付款」等模糊表述誤導客戶,而相關免密支付提示字體小、顏色淺,用戶稍不留神就會「被同意」。

小心「價格刺客」,遠離首月低價、次月高價——

免密支付通常和自動續費綁定開通,支付渠道可不驗證會員帳戶密碼、支付密碼、簡訊校驗等信息,從用戶綁定的帳戶中直接扣划下一個周期的費用。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的留言中發現,有網友用0.88元購買了某音樂類App首月會員,並默認自動續費,次月被自動扣款時才發現會員價格變成每月15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相較於顯眼的首月開通價格,自動續費說明和次月價格往往不明顯,稍不注意極有可能忽視。不少消費者次月按高價自動扣費時,才發現價格相差較大。

切記逐個埠關閉,解除免密支付莫嫌煩——

與簡單幾步便開通相比,免密支付的解約相對複雜。個別平台或應用中,消費者要想取消免密支付,還會被以詢問關閉理由、承諾持續改進等一再「挽留」,自動續費更是一鍵開通、N鍵取消。

北京的莊女士告訴記者,她曾開通某網盤包月會員,並立刻通過App關閉了自動續費,可次月仍收到了扣費消息。聯繫客服後得知,除了在App上取消續費,如果通過蘋果訂閱渠道開通的,還需要在蘋果帳號中退訂;如果通過支付寶或微信購買,則要到相應App中進行取消操作。

織牢消費者權益保護網

「是否使用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的決定權在消費者,默認或誘導開通、設置小字條款等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劉俊海說,將於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重點細化了經營者義務,對自動續費等新領域新問題作出了專門的規定,也有助於引導經營者合法合規提供免密支付服務。

根據條例,經營者採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柳軍近日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針對網絡消費可能會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持續優化網絡消費環境,更好維護廣大網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者提高警惕和加強自我保護也很重要。專家表示,目前支持免密支付的網站可設定單筆支付限額,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也能設置單筆、單日免密支付限額,消費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設置額度。

劉俊海說,消費者要仔細閱讀相關服務條款、定期檢查帳戶交易記錄等,看好自己的錢袋子。

來源:新華社丨編輯:胡亞妮丨審核:田原丨簽發:安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31f167711c86a733767dbd890ce8d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