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聽一位清華畢業生講述自己的高考故事,他說在進入高三之後,成績不斷下降,已經到了全校300多名。
在高考前100天的模擬考試中,他的數學才考了90分。
我們都知道,數學滿分是150分,90分只不過是剛剛及格。
這樣的成績,想考清華無異於痴人說夢。
怎麼辦,他想了一個險招。
他覺得自己的英語和語文已經非常穩定,沒有太大的提升空間,於是去和這兩科老師談判,要求不再上英語和語文課。
得到老師的同意後,他利用每次上英語和語文的時間,去學校專門的自習室去刷數學和理綜的卷子。
100天的時間,他大概刷了180多套題,終於補齊了數學和理綜的漏洞,高考時,數學考了146分,如願考入清華。
02
之所以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是因為故事中主人公的成績和兒子當年非常像。
兒子上高中的時候,也是語文和英語成績非常好且非常穩定,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提升的空間。
而理綜和數學的成績相對較差,隨著一輪又一輪地複習,高考前這兩科成績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高。
只不過,我明顯感覺得到,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他上的是全寄宿學校,學校的時間安排得特別緊,自習課也大多分給了各科老師,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也曾經有過讓他利用語文和英語課專攻理科的想法,但覺得還是有些冒險,也不容易操作,只好作罷。
如果高考能夠晚一個月,或者孩子是走讀,晚上在家裡專攻一下薄弱知識點,可能最後成績會更好一些。
到現在,我的心裡還是有一點點遺憾。
03
當然,這樣做對於學生個體的要求是比較高的。
一個只是適合相對偏科的同學。
那幾科考試科目,個別科目水平已經定型而且相當高,另一些科目則提升空間較大。
比如,英語已經接近滿分,語文也能考到140來分,再複習也差不太多。
但理科如果某些知識點沒有掌握好,只要有針對性地去學,學會了那個知識點的分就能拿到。
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這些科目上,可能「性價比」更高一些。
二是學生必須有強大的自制力。
對於學習來講,環境非常重要。
打個比方說,我們在考試的時候,2個小時就能答完一套試卷,但在家裡自己做,很可能2個小時只做了一半。
環境不同,學習的投入程度不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也不同,當然學習效率也就有差別。
如果抵制不住誘惑,很可能把寶貴的時間用來玩,反倒不如跟全班一起複習。
04
老師帶領大家共同複習的優點在於,老師們有多年形成的備考節奏,會按部就班幫助你梳理知識。
其缺點在於,老師只能面向整體,不能特意照顧到所有的個體。
對於個別同學來說,某些科目可能作用不大。
客觀地說,我覺得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在學校和同學們一起跟老師複習更好。
但那位清華同學的例子,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路。
現在離高考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你在某個學科存在知識漏洞,而其他學科已經定型,那麼不妨開開小灶,有意識地在這些科目上多分配一些時間。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