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騎士張
河洛大鼓。河洛大鼓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洛陽第一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它起源於清末民初,是一種以說、唱為表演手段,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藝術。是河南四大曲種之一,被譽為「活的文物」。河洛大鼓與評書的藝術形式相比音樂更加豐富,是一門適合於室內外各種舞台及國際表演的音樂藝術奇葩。1951年河洛大鼓第二代藝人張天培帶隊到北京慰問志願軍戰士,周總理看了他們的演出覺得很好,並為此命名這種藝術形式為「河洛大鼓」。它是洛陽及豫西周邊城鄉人民群眾十分喜愛的文藝形式,當地人都稱河洛大鼓為「說書」,常把「說書唱戲」連在一起。
這些說書人,為了傳承河洛大鼓這門藝術,不辭辛苦。
常智樂從小生活於農村,是聽「說書」長大的,因而對河洛大鼓情有獨鍾。2006年河洛大鼓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洛陽市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他深深地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燦爛文明、輝煌歷史和非凡創造力的集中體現與智慧結晶,是歷史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記憶,是後人傳承歷史、繼往開來的文化淵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和自己從小對河洛大鼓深入骨髓的濃厚情結,促使他毅然辭去待遇豐厚的金融工作,以「挖掘、搶救、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於2013年初自籌資金創辦了洛陽常龍河洛大鼓演藝有限公司。遵循「傳承文化、精於演藝」的發展理念,深入大中小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河洛大鼓的愛好者,參與了眾多社會大型演出活動,廣泛贏得社會各界的信賴和讚譽。
它被譽為「活的文物」,是弘揚中原燦爛文化的一張音樂名片,更是河洛文明史上的藝術奇葩。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她正在走向沒落,走向衰亡,逐漸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老藝人多數去世,過去曾學習過曲藝的年輕人,在商品大潮的衝擊下也都改行,從業藝人越來越少,平均年齡都在七十歲左右。
河洛大鼓
牡丹頌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多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何人不愛牡丹花,
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
千嬌萬態破朝霞。
黃河滾滾育華夏,
洛水搖籃似媽媽。
洛陽牡丹甲天下,
哺育出
天香國色美奇葩。
早有那
隋煬帝建京都西苑廣大,由民間野牡丹進入皇家。
武則天遷神都牡丹伴駕,歷史上留美名榮耀中華。
四月里咱洛陽最為繁華,引來了
國內外遊客們都來賞花。
你看那
紅牡丹、白牡丹,
黃牡丹,綠牡丹,
粉里透紫藍牡丹,
棵棵牡丹引人醉,
朵朵爭艷放光華。
再看那
牡丹仙子,千嬌百媚、多麼靚麗、分外瀟洒。
月里嫦娥偷偷看,
九天仙女把凡下。
哎!哎!
還有那
藍眼睛、黃頭髮
nice nice
伸拇指
也把咱洛陽牡丹夸,
把咱牡丹夸。
花開盛地有千萬,
哪個能
比得上洛陽牡丹花。
朋友啊!
歡迎常到洛陽來做客,
更歡迎
在俺洛陽安一個
和諧文明幸福的家!
幸福的家!
願河洛大鼓,這朵藝術的奇葩,在河洛大地上永遠傳承,發揚光大。
洛陽攝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