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和劉備沒學過武功,為何還能成名將?看看三人的出身

2023-06-09     瀾風說

原標題:關羽、張飛和劉備沒學過武功,為何還能成名將?看看三人的出身

很多武俠小說里,擁有絕世武功的大俠都有一位絕頂高手的師父,指點其修習一門巔峰武學。實際上,真實的歷史中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將很少有人真的學過武功,劉備、關羽、張飛不外如是。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兄弟開啟干一番偉業的征程,這三兄弟一個是殺豬賣肉的,一個是販賣糧食的,還有一個是販賣草鞋的,都沒學過武功的他們最後卻成為一代名將。

說到這裡不免讓人有些納悶,既然三人都沒有學過功夫,又如何能成為當世名將呢?其實從他們的出身就可以看出端倪。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莽撞人張飛

勇武過人的張飛是殺豬販出身,自小就開始干粗活,長大之後身材健壯、孔武有力。年少的時候,家裡為了讓其以後可以有餬口的手藝,便送其去學習殺豬。

殺豬這個工作雖然聽起來簡單,卻非一般人就能幹的,首先身體羸弱、沒有力氣的成年男子不能勝任,一頭豬重達三四百斤,隨便一衝撞就能將一名一百多斤的男子撞倒。

其次抓豬的時候需要身手敏捷,豬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在被抓的時候左閃右躲、橫衝直撞,因此抓豬時也需要鬥智斗勇,靠著技巧才能既不受傷又能高效的將豬抓住。

最後,殺豬時也要手起刀落,下手乾淨利落不能拖泥帶水,直中豬的要害部位防止豬掙脫逃竄,其實這和殺人並無二致,要有極強的心理素質,才能看到四處飛濺的鮮血不懼。

殺完豬,還要將幾百斤的生豬扛起來放到車上並運到豬肉攤,每一項工作都是力氣活。這種小本生意基本都是一個人完成全部工作,可見張飛的體力和精力非同一般,比尋常人更高一籌。

張飛幾乎每天要殺一頭豬,練就了一身殺豬的本事,力氣爆棚。不過,生意有好有壞,不是每天都會將豬肉賣光,古代沒有製冷設備,如果賣不完豬肉就會變質第二天不能售賣,久而久之就會虧本。

因此張飛想了個辦法,將每天賣剩的豬肉放到井水中冰涼,這樣即使放一夜,第二天豬肉還能保持新鮮。

張飛門口就有一口井,為了防止放入井中被偷,他搬來了一塊重達千斤的大石頭蓋在井上。

張飛蓋完石頭以後,又特意用毛筆在石頭上寫下誰能搬走石頭,就能拿走一刀好肉。顯然這是一個極大地挑戰,自從張飛將豬肉放進井裡,就沒有人能夠搬開這塊千斤重的大石。

一是普通人沒有這麼大的力氣,二是忌憚張飛這個莽夫,生怕被其暴揍一頓丟掉小命。

正是因為張飛的武力值在十里八鄉十分出名,所以大將夏侯淵才會將自己的侄女夏侯氏下嫁給張飛這個屠夫,想必也是看中了張飛的過人之處。

《三國志》對張飛早前的故事描寫的並不多,但從其它正史、野史卻可以知曉部分他的背景。夏侯淵與曹操是堂兄弟,古代婚姻崇尚「門當戶對」,可見張飛的家境必然不一般。

建安二十三年張飛曾大敗魏軍張郃,而後在八蒙山石壁用兵器寫下《立馬銘》,明朝時期有人對這一古蹟進行了評價:

「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

古代讀書是非常耗費財力的,張飛不僅會武功而且還懂書法,也從側面可見其家境不簡單。

知道這一點就不難了解張飛為何那麼厲害了,不是他沒學過武功,而是史書沒有記載,古人云「窮文富武」,富裕之家的張飛定然學過一招兩式。

武聖關公

上文提到張飛每天安心出去賣肉,沒想到有一個身高九尺的大漢路過,竟然輕鬆地將這塊大石頭搬開。這名大漢正是賣綠豆的關羽,

他推著一車綠豆路過這口井,因天熱口渴便將井上的石頭搬開,拉著井中的繩子往上提,沒想到提上來一扇豬肉和一把菜刀,看到石頭上寫的字便用刀割下一刀好肉,扔在車上瀟洒推走。

為何買綠豆的關羽可以輕鬆搬開這塊巨石呢?關羽身高九尺,按照今天的標準可以換算為207厘米,關羽的實際身高在兩米以上,這種身高不論是在現代還是古代都是鶴立雞群。

他並不是普通的瘦高個,身材強壯、體型彪悍,喜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懷有一顆俠義之心。因此,關羽在河東郡解縣看不慣當地的惡霸魚肉鄉里,便和惡霸理論。

關羽身材魁梧惡霸不敢和之爭論,就派了很多手下圍毆關羽,準備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沒想到關羽雖然是鄉野村夫,力氣極大身手敏捷,三兩下就將那些手下打趴在地,情急之下還失手殺死惡霸。

亡命奔涿郡。

雖然是為民除害,但關羽也擔上了人命官司,不得不遠走他鄉靠著賣綠豆餬口。

關羽並沒有本錢,又是一路逃亡,看到有種綠豆的農田便摘了一些販賣。古代打綠豆是力氣活,關羽臂力強勁,將綠豆從豆莢里打落以後,弄了一輛小車推著走街串巷的四處販賣。

街巷並不好走道路崎嶇,平民百姓穿的鞋大部分是草鞋,走在混合著石頭的泥地上更加難受,因此四處叫賣的工作既考驗體力又考驗腳力,時間一久關羽的臂力和腳力更加強勁。

關羽能搬開張飛用來壓住井口的千斤巨石,也證明關羽的力氣非常人能及。

根據一些元代戲曲的解讀,關羽的家境在解良也不一般,要不然也不敢不顧家人的安危和地痞惡霸纏鬥,能殺死惡霸足見關羽在遇到劉備之前就很厲害了。

《三國志》中寫道關羽喜歡讀《春秋》,書籍在三國時期是稀缺資源,也從側面證明關羽的家世並不簡單。既然如此,關羽年輕時跟隨教官學習一招兩式,也在情理之中。

明主劉備

《三國演義》中,張飛得知自己的一刀肉真的被人拿走以後十分不服氣,他不相信有人能比他的力氣還大,便去找關羽一探究竟、比試一番。

張飛追到關羽拿起車上的一把綠豆,用力一握綠豆瞬間變成了綠豆粉,兩人三言兩語爭執不下打了起來,此時一個身形高瘦的年輕人前來勸架,這人正是賣草鞋的劉備。

劉備雖然看著瘦弱,卻是能左手抓住關羽、右手拽住張飛,硬生生將兩個壯漢分開,並且將他們二人摁在地上動彈不得,可見劉備的力氣遠在關羽和張飛之上。

在張飛和關羽打的不可開交之時劉備敢站出來阻攔,一是因為他的力氣極大,另外一點是因為他出眾的協調能力,認為自己足以勸阻兩人。

事實也如劉備所想,關羽和張飛在他的調解下很快就化解了矛盾,後張飛做東三人一醉方休,也因為志同道合成為兄弟。不久黃巾起義爆發,劉備認為這次機會足以讓三兄弟成就一番事業,召集三兄弟組建一支義勇軍鎮壓起義軍。

對抗黃巾軍的過程中,三人的打仗作戰的經驗也在持續攀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武功打法,讓他們離名將之路更進一步。

在這裡咱們需要解讀一個觀念,古代何為「庶民」、「寒門」,庶民、寒門放到現在來說都是有身份的,只是不像門閥世家那麼厲害而已。

蚩尤與黃帝、炎帝大戰失敗後,九黎族部落的人成為了俘虜,因為九黎族的姓氏高達上百個,所以他們既被稱之為「百姓」也被稱之為「黎民」,最早期的「黎民百姓」其實和奴隸無異。

換句話來說,即使劉備家道中落,可是皇族的身份依然能夠保障他的正常生活水平,名望也能夠給他帶來巨大的資源,這也是為何劉備年少就能夠獲得巨商援、組建軍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

東漢末年涿郡地處邊境,鮮卑胡人時常騷擾進犯,為此生活在涿郡的男人自小就需要有保衛家園的意識,舞刀弄棍鍛鍊身體,時刻做好上戰場的準備。

處於這種環境下的劉備,自然是有著一把子力氣,打架不在話下,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比如《三國演義》中說張飛鞭打都督,其實此事是劉備做的,可見當時的劉備地位就已經很高了。

簡單來說,《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情況都是不存在的,張飛、關羽和劉備皆是有身份、有勢力的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怎麼可能會獲得他人的支持,唯有有名望者、有實力者才會得到投資。

由此便不難看出,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或許沒有正兒八經學過武功,但平時必然也沒少練習,否則的話平白無故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力氣,劉備甚至少年時期就開始在邊郡(涿郡)鎮壓叛亂殺人。

財富是練武的基礎,這些東西三人都不缺,再加上在後期的戰爭中不斷摸索、實踐,才最終成為了一代名將。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註:演義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進行編寫的,有些時候會忽略原因直接獲取結果,所以本文也是演義和三國志的一些內容混搭進行闡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24fd8df1294073394ce36a596a331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