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貝書單」,原文標題《一個騙子的故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貝小戎是三聯生活周刊主筆,歡迎掃碼關注公眾號「貝書單」,獲得非虛構類好書推薦。
一個相貌平平的英國人冒充學者,騙了多所大學,讓至少七位女性嫁給了他。他靠的是什麼?
騙子們有的騙財,有的騙色,有的通過冒充上流社會騙財騙色。有個英國騙子,不圖錢、不圖美色,就是想冒充德才兼備的牧師和學者。1959年,英國小報報道說,一個叫彼得斯的牧師讓牛津大學上了當,他被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一個研究生項目錄取,娶了一個同學,成功說服學院的教堂給他舉行了儀式。後來學院得知,他的學位是假的、曾經結過三次婚(包括重婚)、兩度入獄、已經被教會免除聖職。他的行騙生涯中,一直把學術界、教會和婚姻制度玩弄於股掌之間。《泰晤士報》的評論說,讀了彼得斯的傳記之後,你也許會開始懷疑你的導師、醫生、編輯、配偶有沒有偽造自己的身份。
彼得斯
英國作家勞倫斯·奧斯本說,騙子的水平取決於其個人魅力。《貓鼠遊戲》中迪卡普里奧飾演的阿巴格諾21歲時就擁有十來個身份,騙了上千人。查爾斯·龐茲是一個衣冠整潔的操作員。勒卡雷的父親康威爾是一個保險詐騙犯,後來成了《完美間諜》中的人物原型。彼得斯的外表很普通,卻欺騙了許多學者和女性。一個熟悉他的人說,他個子不高、後背僵硬,走路像企鵝。
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保琳·克蘭斯和蘇珊娜在1978年提出了冒名頂替綜合徵,具有這種傾向的人往往在一些領域有所成就,但對自己的成功又心存懷疑— —認為這些成功不是靠能力取得,感覺是在欺騙他人。彼得斯與此相反,他患有自戀人格障礙,想要的不是錢,而是別人的敬佩、諂媚和服從。
圖片來源 |《貓鼠遊戲》
英國歷史學家休·特雷弗-羅珀一直對騙子很感興趣。他認為他的同事勞倫斯·斯通竊取、編造了一些歷史研究。他還研究了一些真正的騙子,如在《北京的隱士》中寫的漢學家埃蒙德·巴克斯。1958年,另一個騙子闖入了羅珀教授的生活。羅珀曾經是英國諜報人員,1946年出版《希特勒的最後日子》後一舉成名。他收到一對自稱彼得斯夫婦的求助信,說他們是學者,受到了迫害,希望獲得幫助。羅珀同意見見彼得斯,發現他個子不高、胖臉、戴眼鏡、頭髮稀薄,挺真誠,說話有些口齒不清。他是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神學專業研究生,說牛津大學的主教迫害他,不讓他行使職務。他天生骨骼畸形,小時候一直使用金屬框架。聲稱自己34歲,但看上去有40歲。
亞當·西斯曼在《教授和牧師》一書的序言寫道:「2005年11月25日,一位男子在北安普頓總醫院去世。四天後做了死亡證明。來辦理的是逝者的寡婦安·彼得斯。死者據說叫羅伯特·彼得斯。說他是一位退休大學講師。證明上說他出生於1928年8月11日,那麼他享年77歲。這些細節無一是真實的。」他真名羅伯特·麥可·帕金斯,把自己說小了十歲。
《教授和牧師》書封
最初,彼得斯謊稱自己有倫敦大學的學位,偽造了推薦信。但是憑藉個人魅力和病態的堅持,他不斷得逞。1947年他受到重婚罪的指控,成功地逃到了日內瓦,但被驅逐回英國,途中他跳上了開往法國的列車,到了馬賽。他憑三寸不爛之舌,趁著主教前往倫敦時,當上了斯里蘭卡神學院的院長,但主教在倫敦的熟人知道彼得斯的底細,他只好再次逃走,去了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最後在1953年被聯邦調查局逮捕、遣返。1959年,被趕出牛津大學後,彼得斯又一次上路了。在穿越大西洋的輪船上,他對著頭等艙乘客布道,迷住了很多女士。
1965年,羅珀在維也納出席國際歷史學大會時,突然聽到大會主席叫曼徹斯特大學的彼得斯教授發言,他抬頭一看,認出那是他的老朋友。彼得斯何以騙得了學術界?他有一種天賦:能夠模仿學者們自命不凡、故弄玄虛的腔調,讓天真的年輕女性神魂顛倒。他聲稱自己是文藝復興時期教會史的專家,為了讓他的學術成就顯得可信,他經常從著名學者那裡拿走印有信頭的信紙,自己給自己寫推薦信。當他感覺自己快要被戳穿時,他會先發制人,威脅要起訴別人誹謗他。有學生說他講的內容跟神學家馬斯卡爾的著作很接近時,他說:「馬斯卡爾太卑鄙,在他的書中用了我的講稿卻不承認。」
他講話時辭藻華麗空洞,聲音很大,讓人無法打斷他。一位被他追求的俄亥俄州女子說,他的眼睛有催眠作用。彼得斯的騙術並不高明,經常會被識破,但他厚顏無恥、鍥而不捨,轉戰到另一個地方繼續用老辦法行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