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貸款,實為掠奪。
螞蟻金服延期上市,國家金融方針的事,遇言姐不評論。
昨天,遇言姐在網上看到上海地鐵13號線的花唄廣告開始拆除了。
講真,遇言姐對「花唄」、「借唄」這種產品名字就很反感。用輕飄飄、無所謂的語氣,傳遞不負責任的價值觀
遇言姐覺得, 這些傳遞扭曲價值觀,令人極度不適的廣告,太該拆了,早該拆了。
螞蟻花唄推出的一系列廣告,已經在網上被大家吐槽了遍。
這些廣告之下作,遇言姐在標題中說膩歪已經是輕的,應該說喪心病狂。
大家都聲討反對的時候照樣高掛,非等到上邊有動靜了才連夜拆除,也是傲慢的可以。
這批廣告是什麼樣的呢?
其中,最讓大家驚駭的莫過於這一張——
一個37歲的建築工人,用花唄給孩子過生日。
廣告詞是——
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細算,女兒的生日也要過的像模像樣。
遇言姐說——
普通人過個生日,買個蛋糕、買件禮物,炒一桌菜,能花幾個錢。
倘若一個家庭需要借錢給孩子過生日,怎麼看都是人間艱辛啊,怎麼就包裝成了送溫暖?
難怪看到這廣告,大家的反應都是——
上一個反映父親借錢給女兒過節的作品是《白毛女》。
如果一個拮据的父親看到這則廣告會怎麼想?
我沒給孩子過好生日,我是個不合格的父親,我就是借錢也得讓孩子高興,不然的話不能體現父愛如山。
親情綁架+道德壓力,將他人的心酸當作營銷工具,羞辱、踐踏。
這種用心敗壞的廣告才應該接受文字審查不是嗎?
再來看看其它的花唄廣告——
36歲的電影放映員,下班後用花唄給自己買了束花。
年輕情侶用花唄四處閒逛,還美其名曰現代游牧民族。
職場新人用花唄買新家具、請客吃飯、買飛機票、給人送禮。
不管這些廣告如何打著「有夢想」、「愛自己」、「促親情」的幌子,本質都是對借消費貸這一行為的美化。 裝作關懷大家的樣子,鼓動並不富裕的群體進行非理性消費。
而超前消費唯一的後果必定是,生活越來越拮据,日子越過越糟糕。
再加上那幾句 「年輕就是花唄」、 「不再錯過生活」、「輕輕鬆鬆下月還」、「活成你想要的樣子」、「沒有什麼比青春值錢」的催買廣告詞,強調消費的緊迫性和正義性,親情、友情、自我、幸福感,統統被綁架,在遇言姐看來何止觸目驚心。
這句「輕輕鬆鬆下月還」的廣告詞太噁心了,既然能夠輕輕鬆鬆下月還,那為何要這個月借錢請客?
此外,花唄廣告為了挑唆消費,與平凡的生活樹立對立。
告訴穿T恤買菜的女孩: 別省了,生活不止柴米油鹽,借錢去買衣服買包。
告訴吃外賣的男孩子: 別將就了,想花就花,借錢去國外吃頓爽翻的大餐。
告訴剛大學畢業的孩子, 生活不能兩點一線,借錢去環球旅行吧。
花唄最「積極」的廣告,是一個邊騎車邊看書的外賣小哥,用花唄借錢交了成人本科的學費。
然而,作為困在系統算法里的騎手,超過70%的人表示不堪重負,他們如何能做到一邊送餐一邊學習?
還有一條廣告是幾個年輕人用花唄借錢創業——買了張辦公桌。
遇言姐說, 創業就應該走正當途徑,去尋求融資啊,借花唄的高利貸買桌子,算是怎麼回事?
這種頭腦的創業者還是趁早別乾了,生意非黃了不可。
花唄廣告指向的是社會底層、在校學生、職場新人。
表面上的切入角度是尋找自我,增進親情,追逐夢想,問題是所有目標的實現,都必須依靠借錢來完成。
使用者以為「投資」在自己身上,結果卻是透支了自己的未來。
作為一名三個娃的老母親,天天在地鐵看到的都是這種赤果果鼓動年輕人借錢享受的廣告,真擔心孩子的價值觀走歪。
前些年,谷歌、臉書紛紛禁止從80年代開始興起的 「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的廣告。
「發薪日貸款」針對發薪前斷了糧的年輕人,為捉襟見肘的他們提供高利息小額貸款。
平台認為,這種貸款是不道德的,它創造了一種路徑,讓沒有存款、沒有抵押、沒有良好信用評級的個人也能超前消費。
名為貸款,實為掠奪。
名義上是幫助大家度過青黃不接的時期,實際上會造成消費債的惡性循環,而鼓勵窮人貸款消費是不道德的。
在金融相對自由的國家尚且有這種約束,為什麼我們就能讓花唄廣告貼的滿大街?
花唄廣告不是阿里系唯一的問題所在。
事實上,阿里系有非常多類似的廣告,不斷催化消費主義一再升溫。
比如——
「只要我還有快遞收,就還有夢想可以做。
女人們在愛豆供養這件事上毫不手軟。
沒有什麼問題不是一支口紅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能,那就來一套。」
幾年前,天貓微博祭出——
「沒有一個姑娘因為買買買而貧窮,特別是好看的姑娘」, 「男人擦淚不刷卡,那是萬惡的舊社會」。
之後, 北大博導戴錦華教授駁斥:我不相信女性可以通過買買買來提升社會地位。
去年,遇言姐也曾寫過文章譴責電商借女權的熱度營銷。
作為一家知名大企業,阿里系的廣告創意維度之低讓人難以置信,與身份體量全然不符。
而今螞蟻金服上市驟停,個中詳情遇言姐不了解、不評論。
但是這些年來,阿里系一直在推廣的價值觀必須要修正了。
作為一名母親,我不希望孩子在消費主義無孔不入的裹挾中生活。
好在甜豆姐倆很小年紀時,我就帶著她們閱讀了 《小狗錢錢》、《窮爸爸、富爸爸》,姐倆都知道一條戒律——永遠不要借消費貸款,寧可不擦口紅,也不要借錢買口紅。
《小狗錢錢》是一本很適合給小孩子讀的書
昨天,遇言姐去超市時,聽到收銀員小姑娘興奮的說,她的花唄額度提升到6萬了。
一個月薪幾千塊的妹子,不知要這個額度幹啥用。
花唄的信用,做房貸的時候銀行不認的吧?那就應該用信用卡來消費啊。
最近十年,人們變得更容易負債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借貸的原因是過度消費、超前消費。
對於我們自己,要記得——
可以享受「買買買」、「fun生活」的樂趣,但要知道,生命有限而消費無限,不能透支有限的生命為無限的消費買單。
以及,人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活著, 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1ham3UBdHeNs4oxMX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