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歇後語怎麼說來著?關公走麥城——哪壺不開提哪壺。
關公百萬軍中斬顏良,水淹七軍,斬龐德、降于禁,威震華夏,可謂戰神級別的人物。
可是,就在關公揚威樊城,嚇得曹操起了遷都之念之際,後院起火,東吳乘虛而入,偷襲了江陵。
關公的隊伍軍心大亂,士兵在回軍過程中逃散殆盡。關公最終落了個敗走麥城、失手被擒、慘死東吳人之手的下場。英雄本無敵,卻以身死宵小之手的方式謝幕,悲劇色彩無比濃重,讓人不勝唏噓。 但是,斬殺關公的宵小到底是誰,卻是一筆糊塗帳。
關於關公之死,《三國志》的全部記載如下:《三國志·關羽傳》記:曹操遣徐晃救樊城,關羽久戰不勝,帶兵退回。孫權卻已經占領了江陵,盡俘關羽及其將士們的妻子、兒女。關羽的部隊軍心大亂,迅速潰散。孫權派將領阻擊關羽,於臨沮斬殺關羽及其子關平。
按照這段記載,孫權當然是殺害關公的真兇元惡,但孫權只是派遣將領擊殺關公,並非直接殺人兇手,而且孫權也不是什麼宵小之輩,凸現不出關公之死的悲劇性。所以,我們還要按這條線索往下找,即派出阻擊關羽的將領是誰。
《三國志·朱然傳》記:建安二十四年,朱然跟隨孫權參加討伐關羽的戰鬥,和潘璋一起在臨沮擒拿關羽,為此升為昭武將軍,封為西安鄉侯。
原來,負責阻擊關公的東吳將領是朱然、潘璋,他們一起在臨沮擒拿關羽。
朱然是孫權的同窗好友,在曹操出兵濡須口時,拜偏將軍,於大塢及三關屯備軍拒敵時曾有上佳表現,嚴格來說,可不是宵小之輩。
潘璋呢,潘璋也算得上是孫權的老人。早在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五歲的孫權任陽羨長時,潘璋就開始跟隨孫權了。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合肥戰役中,張遼、李典突襲吳營,吳軍大亂,吳將陳武戰死,宋謙、徐盛等倉皇逃命。關鍵時刻,潘璋充當了「定海神針」的作用,馳馬斷後,陣斬了兩個逃兵,穩住陣腳,有效地阻緩了張遼的追殺,得到了孫權的讚許,拜偏將軍。
關於潘璋參與擒殺關公的經過,《三國志·潘璋傳》的記載是:孫權討伐關羽時,潘璋與朱然負責截斷關羽的退路,他們來到臨沮,駐紮在夾石。潘璋部下司馬馬忠活捉了關羽及關平等人。其後,孫權分出宜都郡的巫縣、秭歸二縣作為固陵郡,任命潘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為溧陽侯。
根據這條記載,朱然、潘璋是奉孫權之命阻擊關公的主將,他們只負責安排、布置和指揮作戰,活捉關公的另有其人,即潘璋的部下司馬馬忠!
《三國志·吳主傳》也記:建安二十四年......閏十月孫權征討關羽...關羽返回當陽,向西退保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假裝答應,卻在城樓上多樹旗幟、廣植草人惑眾,其本人悄然逃走,手下士兵幾乎全部逃散,只有十幾個親兵跟隨。孫權已先派朱然、潘璋扼守於關羽的必經之路。十二月,潘璋部下司馬馬忠在章鄉捉獲了關羽及其子關平以及都督趙累等人,占據了荊州。
由此看來,孫權是導致關公之死的幕後老大,但他只是點頭首肯,事件的策劃之功應該歸呂蒙,《江表傳》中有孫權對呂蒙的讚許:「擒羽之功,子明謀也。」說擒拿關羽全仗呂蒙的計謀。計謀的執行者是朱然、潘璋,最終完成擒捉關公大功的是潘璋部下司馬忠!
綜上所述,孫權要收取荊州,但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精心修築江陵城、巧妙建造烽火台預警系統、著力訓練水軍,也不是那麼好招惹的。
這時,呂蒙獻上了「白衣渡江」之計。正是這一計,使關羽進退失據,倉皇退回當陽,向西退保麥城。而當呂蒙占領了江陵,俘虜了關羽及其將士們的妻子、兒女,關羽的軍隊人心崩潰,一下子就垮了。
孫權這時候到了江陵,派朱然、潘璋阻斷關羽的必經之路,然後派人勸降關羽,明確告訴關羽:投降可以免死,不投降格殺勿論。關羽軟硬不吃,在麥城樓樹立旗幟和草人惑敵,自己悄然逃走。
可惜,手下士兵潰散,只有十幾個士兵跟隨,到了臨沮章鄉,寡不敵眾,被潘璋的司馬馬忠活捉。因為孫權此前有「投降可以免死,不投降格殺勿論」的吩咐,所以潘璋也不挑唆了,按照孫權的命令,下令殺了關羽。
從這個過程看,關公之死,與朱然關聯並不大。剩下的三人:呂蒙、潘璋、馬忠,哪一個才是最關鍵的人物呢?《三國演義》認為是潘璋,並虛構出一大段大快人心的復仇情節來。
劉備傾國征伐東吳,潘璋奉孫權之命馳援前線。在一次交戰中,潘璋吃了敗仗,僅以身免,落荒而逃。關羽的兒子關興窮追不捨,追到荒山峽谷中,看到山裡人家懸掛有自己父親的畫像,便留宿下來。三更時分,關羽顯靈,鬼使神差地讓潘璋也來投宿這戶人家。這樣,在父親神靈的幫助下,關興殺了潘璋,報了大仇。
這個報仇的邏輯,其實是講不通的。
施毒計、密謀置關公於死地的是呂蒙,與關公搏殺、擒關公於馬下的是馬忠。
照理說,關興要報仇,最應該找這兩個人。潘璋不過是一個負責上傳下達命令的角色,從某個角度說,潘璋殺關公的責任比揮刀斬下關公腦袋的無名劊子手還輕。關興既然不會找那個親手砍下關公腦袋的劊子手算帳,就更不應纏住潘璋不放。
當然,《三國演義》也交代了呂蒙與馬忠的下場。即關羽附靈魂於呂蒙身上,在宴席上大罵孫權,罵完倒地而死。呂蒙偷襲江陵時,關羽的手下麋芳、傅士仁投降了東吳。這兩人後來想將功折罪,殺了馬忠重返劉備陣營。
但這種描寫,還是避重就輕了。實際上,關公之死,屬於戰鬥失敗而死亡,既在鬥智層面落敗於呂蒙,又在鬥力方面不敵馬忠,這才是關公本身的最大恥辱。
真要替關公復仇,矛頭就應該直衝呂蒙、馬忠這兩個人。孫權、朱然、潘璋,還有那不知名執行關公死刑的劊子手,都不是復仇的主要對象。
而呂蒙乃是史上名將,人們慨嘆關羽死於「宵小」之手的「宵小」,當指馬忠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