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不僅祛暑濕、除口臭,還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

2023-07-19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不僅祛暑濕、除口臭,還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

人們都覺得香味好聞,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在古時候香料之中,有一個著名的五香。在南北朝時期的梁孝元帝蕭繹所著的《金樓子》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根是旃檀,節是沉香,花是雞舌,葉是藿香,膠是熏陸」,這就是最早關於五香的記載;而之後,很多典籍逐漸將藿香與沉香、熏陸香、雞舌香、詹糖香和楓香列於同條,合稱六香,直到宋代掌禹錫的《嘉祐本草》亦作合條記載。

從古代典籍中可以得知,無論是五香,還是六香,藿香、沉香、薰陸香、雞舌香一直位列其中。不過對於藿香、沉香、薰陸香、雞舌香這四種,可能對於現代人們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藿香。倒不是因為很多人認識藿香這種植物,而是因為藿香正氣散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

藿香最初並不是作為藥材使用的,最初是一種香料。根據本草考證發現,東漢時期楊孚的《異物志》中首次記載藿香之名;三國時期萬震的《南州異物志》首次記載了藿香的用途;《名醫別錄》首次記載了藿香的藥物功效;南北朝時期的蕭繹首次在《金樓子》將藿香列於「五香條」;《日華子本草》首次記載藿香的配伍復方;宋代掌禹錫在《嘉祐本草》中首次給藿香附圖;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中將藿香從「五香條」分出;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首次記載了藿香正氣散;明代《本草蒙筌》首次記載藿香的偽品;《本草經疏》中首次記載了藿香的用藥禁忌;清代的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首次比較藿香與野藿香;近代曹炳章的《增訂偽藥條辨》首次明確「廣藿香」的名稱;近代陳仁山在《藥物出產辨》中細化了廣藿香道地產區[1]。

對於藿香的本草記載,我們還是可以先從本草巨著《本草綱目》中看看李時珍對它的綜述。從《本草綱目》的記載來看,藿香最早入藥的確是從《名醫別錄》開始的,對藿香的藥用功效集中在「風水毒腫,去惡氣,止霍亂心腹痛」;後來北宋蘇頌認為藿香「脾胃吐逆為要藥」;金元時期的張元素,認為藿香「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元代醫家王好古認為,藿香「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之」。不過李時珍對於藿香的藥用功效也僅僅是綜述,並沒有自己對它的獨到見解。

對於明代四大本草著作中,《本草綱目》也只是收錄了《別錄》、蘇頌、張元素、王好古等關於藿香的記載,也無其他發揮;《本草經疏》只是記載了《名醫別錄》對藿香的記載,並沒有其他發揮。《本草蒙筌》中一方面總結了歷代醫家對藿香藥效的論述,並將藿香的作用概括為,「理霍亂俾嘔吐止,開胃口令飲食增;禁口臭難聞,消風水延腫」;不僅如此,還另有獨到見解,比如「加烏藥順氣散中,奏功於肺;加黃芪四君子湯內,取效在脾」。不僅如此,還提到了藿香的偽品,「市家多挽棉花葉、茄葉假充」。

《本草匯言》中,對藿香的作用也做了歸納總結,「溫中快氣,開胃健脾之藥也」;「主脾胃,進飲食,辟穢氣為專用」,「凡嘔逆噁心而泄瀉不食」,或者「寒暑不調而霍亂吐利」,或者「風水毒腫而四末虛浮」,或者「山嵐蠱瘴而似瘧非瘧」,或者「濕熱不清而吞酸吐酸」,或者「心脾鬱結而積聚疼痛」,這些都是「脾肺虛寒之證」,「非此莫能治也」。也就是說,在明代四大本草著作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錄了歷代醫家對藿香的認識,但是對於適應症,還是倪朱謨的《本草匯言》更為詳細。

對於藿香的廣泛運用,其實真正意義上是「藿香正氣散」的出現,而明清時期對藿香的研究更加深入,對它的作用拓展更為寬泛,這使得藿香的適用範圍更加廣泛。除了明代四大本草著作對藿香的記載傳承之外,明清以降,《藥品化義》、《本草述》《本草再新》《本草正義》等著作中都對藿香各有拓展。比如《藥品化義》中說,「凡諸氣藥,獨此體輕性溫,大能衛氣,專養肺胃」;《本草述》指出,藿香「散寒濕、暑濕、鬱熱、濕熱」;《本草再新》將藿香的作用歸納為「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而《本草正義》中說,藿香為「醒脾快胃、振動消陽妙品」,是「暑濕時令要藥」,且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怯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這些都是繼明代四大本草之後,對藿香作用的再一次發展與傳承。

藿香不僅單獨中藥作用奇妙,加入復方也頗有妙用,還有一些經典藥對。對於藿香這味中藥來說,關於它的經典藥對也不在少數。有醫者總結了有關藿香的藥對,認為藿香配佩蘭,相須為用;藿香配半夏,兩調脾胃;藿香配香附,理氣化濕;藿香配陳皮,化濕健脾;藿香配豆卷,化濁辟穢;藿香配石膏,宣通清透;藿香配大黃,化濕通腑;藿香配黃連,清熱除濕;藿香配茵陳,清化濕熱;藿香配高良姜,化濕溫中;藿香配桑葉,疏理氣機;藿香配白附子,化濕消痰;藿香配肉豆蔻,辟穢化濁[2]。

對於藿香的藥用基原,我們一般以唇形科刺蕊草屬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為主,這也是藿香的道地藥材;而我們常說的藿香,其實是土藿香,它是唇形科藿香屬植物藿香 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O∙Ktze,它的別名叫土藿香、大葉薄荷、野藿香[3]。也就是說,傳統中藥正品藿香應是廣藿香,而非土藿香[4]。因此,在臨床運用時,要注意選擇正品,不要使用替代品或者相似品種,更不要使用偽品。

對於藿香來說,它的藥用價值很高,雖然出道有點晚,但是它的影響力卻十分強大,尤其是以藿香正氣散為代表。藿香不僅歷代醫家都愛運用,而且現代藥理對它也深有研究。藥理研究表明,藿香可以調節胃腸運動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保護腸屏障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細菌,抗真菌,抗瘧原蟲,抗病毒,抑制螺旋體,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抗錐蟲),抗炎、 鎮痛、解熱,以及鎮吐、抑制子宮收縮、抗毒蛇與蚊蟲咬傷[5];調節消化系統(調節胃腸道,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抗氧化,抗動脈粥樣硬化[6];止咳、化痰、抗癌、調節免疫、解痙等藥理作用[7]。不得不說,藿香的藥理作用不可謂不強大。

對於藿香的用量問題,通過總結歷代名醫和現代臨床,得出臨床中湯劑用法中,藿香的常用劑量為1.3~30g;如果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耳鼻喉科疾病、2 型糖尿病、甲亢、高尿酸血症、口腔潰瘍等疾病時,常與佩蘭、陳皮、半夏等配伍,常用劑量為1.3~25g;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頑固性呃逆、糖尿病腎臟疾病、尿毒症胃、冠心病等疾病時,常與竹茹、砂仁、白朮等配伍,常用劑量為1.7~30g;用於治療胃腸感冒、急性胃腸炎、泄瀉、發熱、甲流、手足口病等疾病的時候,常與紫蘇、葛根、柴胡等配伍,常用劑量為2.5~24g[7]。

對於藿香之妙,簡而言之,誠如《藥品化義》中所說,藿香,「香能和合五臟,若脾胃不和,用之肋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竅,若嵐瘴時疫用之,不使外邪內侵,有主持正氣之力」。不過,藿香雖然作用強大,但是也有相關的禁忌。對於藿香的用藥禁忌,早在《本草經疏》中就有記載,「藿香雖能止嘔治吐逆,若病因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並禁用」。在現代臨床使用時,需要注意部分患者對藿香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另外,藿香味辛性微溫,氣虛多汗者忌用,陰虛火旺者禁用。

參考文獻

[1]張英,周光雄.廣藿香的本草考證研究[J].中藥材,2015,38(9):1986-1989.

[2]劉慶林.藿香藥對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4(11):13-14.

[3]葉衛玲.廣藿香與藿香的鑑別[J].海峽藥學,2011,23(11):43-45.

[4]吳友根,郭巧生,鄭煥強.廣藿香本草及引種歷史考證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誌,2007,32(20):2114-2117+2181.

[5]任守忠,靳德軍,張俊清,等.廣藿香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6,8(8):27-29.

[6]凡杭,聶安政,包莉,等.藿香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21,40(11):45-53.

[7]曾方興,曾慶明,朱瑞雪,等.廣藿香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6(6):1119-1112.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16aa32e9226f0763b64ae2b2cecf5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