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文化節目《朗讀者》第二季第十期中,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為大家深情朗讀了屠格涅夫散文詩中的代表作《門檻》。「你想要獲得幸福,那得先學會受苦」這是老先生最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的親身經歷也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在身無分文、屢遭打擊的情況下,智量先生從未放棄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在那樣艱苦歲月里,他依舊沒有放棄翻譯,筆耕不輟,最終走向了光明。
熱愛俄語,賣掉衣服買書的俄語教授。
1949年春,王智量購買了人生中第一本俄語書——《葉甫蓋尼·奧涅金》。他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俄國、學習俄語。貧窮的他,並沒有錢買下這本昂貴的書,於是他把自己從家裡帶來的西服上身賣錢買書。多年以後,在上海師範大學做教授的他,依然賣衣服買書。
王智量在鄉下務農時,仍然執迷於自己的翻譯工作。他喜歡苦中作樂,播種時,腦海中就能想起書中的韻律。這樣不僅完成了勞作任務,還能翻譯起自己喜愛的詩歌。
艱苦的鄉下生活,並沒有保證翻譯工作的物質條件。為了把翻譯成果保存下來,王智量把報紙的白邊都撕下來做稿紙。多年後回城,他的行李裡面存了一包的白色紙條,那就是王智量翻譯《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初稿。
王智量對《葉甫蓋尼·奧涅金》這本書簡直愛不釋手,最終完全可以把書中的內容背下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何其芳看到了他對《葉甫蓋尼·奧涅金》的翻譯,簡直讚不絕口。
就是這樣一位文學史上的學者,在採訪中回憶起年輕時求學的辛苦,想起了母親的恩情,已是九十高齡的老人,不禁感嘆道:
「母親的恩情,我們永遠都要記得,
尤其是像我,要是沒有母親我怎麼活得過來,
後來我慢慢了解到,在那個階段里,
經常都是母親不吃飯,
或者是一頓不吃飯,
省下來給兩個孩子吃,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母親,
要是對母親不好,
你就不配做人吶。」
在節目中,主持人問到,有沒有對不起母親的事情,他說了一件事,自己上初中的時候,母親來看他,可是他嫌棄母親穿的破破爛爛,給自己丟人,讓母親趕緊回去。
春節回家過年,母親說長大一歲了,這一年有沒有做錯的事情呀,他搖搖頭說不知道。母親說,你還記不記得,我去學校看你,你卻嫌棄我穿的破爛,不讓我和同學見面。
母親把這件事一點破,他馬上就知道自己做錯了,跪在祖父祖母的像前,在那哭,在那裡懺悔。
他說假如要是當時媽媽,不教育我,我要是總是那樣,沒有良心的過下去,那後來也沒有我今天,我早就變成一個壞人了。
在這樣一檔節目當中,身為著名的翻譯家,有著極高的榮譽,卻用最真實,最質樸的言語,道出了一個真理「沒有父母,就沒有我的今天。」更是揭露齣兒女的那份虛榮之心,嫌棄父母給自己丟人,這是多麼沒良心的想法呀!
「嫌棄父母」這是現在多少兒女的心理,嫌棄父母落後,嫌棄父母沒文化,嫌棄父母性格不好。
嚴重的對父母如同對待奴隸僕人一樣,呼來喚去,比對陌生人還要冷漠。
輕微的對父母有一些物質上的供養,有一些陪伴和照顧,但是依然會因為一些事與父母發生矛盾和爭吵。
身為90後的我,聽到王智量爺爺講自己上學時,母親來看他,看母親穿的破爛,嫌棄母親的心理,我深有同感。我上學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感受,總是會拿自己的父母跟別人的父母去比較。
對父母的說話方式很厭煩,對母親總是急躁,生氣的性格很厭煩。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不能滿足自己,過多約束自己的時候更是厭煩。
腦袋裡裝的都是父母的過失,這不好,那不好,自然對父母的態度就非常差,語氣態度就很生硬,父母的一句關懷問候,換回來的是兒女的厭煩。
在對待父母的態度里,往往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不要自認為自己辦事能力很強,社交能力也不錯,人品也不差。看看自己是怎麼跟父母說話的,是什麼態度,什麼語氣,就知道自己的人品是什麼樣了,其實對待父母的態度,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父母,是我們光,照著我們來時的路,也照著我們的未來。
對待父母的態度,決定我們一生的命運。
《勸孝歌》 言:「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百善孝為先,一生善待父母,世界才會對你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