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最初20年過去了,有多少相聲作品讓我們可以留念與記取

2020-01-14     半杯餿茶

21世紀第一個20年過去了,這是一個轟轟烈烈的偉大變革時代。過去的變化,我們只是在歷史書上略有感官體會。而這20年,卻是親身經歷。這20年,從百姓生活來說,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這其中,作為一個相聲愛好者,聊聊這20年的相聲變化唄。(不聊風聞言事的個人品性,只是作品而已。也只是說自己的感官,不代表大眾意見。也沒有排名先後之分)

相聲的歷史不再回顧了,網上各類文字忒多。但相聲究竟是什麼,倒是一直在研究的課題,因為自打它誕生了以後,一直在不斷的演化和變異。從板凳頭到現在各類舞美燈光道具多樣化。

從主流開始聊吧,其實,還真的很難啟齒的。作為體制內相聲的旗手人物,姜昆和馮鞏,在21世紀這20年,作品真的乏善可陳。

姜昆可能年事已高,且工作事務繁忙,作為最早走進網絡的相聲演員,已經沒有了昔日的雄心萬丈。僅就21世紀而言,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是2001年的《踩腳》,延續的還是曾經快節奏綱口。應該說是一塊好作品。除此之外,似乎這20年在相聲表演上過於沉寂,除了他自己的「相聲情景式講座」-《姜昆說「相聲」》。。。

馮鞏,一個已經說不清的演員,是相聲,還是小品,亦或是影視類。但他已經成為相聲界政治地位最高的人,貴為民革副主席了。雖然沒有作品,他留給了舞台一大批做喜劇的生力軍,如:賈玲、白凱南,高曉攀等。

當然,江河奔騰,總有新人換舊人,作為曾經的生力軍,今天的「老人」,姜、馮二位留給中國相聲舞台的足夠了,他們也曾銳意求變,也曾給我們帶來太多的經典作品和全身心的愉悅。

作為相聲表演的真正主力,高爾基說話,《在人間》。

郭德綱,橫空出世的「大魔王」,04年-07年吧,橫掃中華笑壇是毫不為過的。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作品同樣進入枯竭期。他是介乎於守護傳統,又想自己獨成門戶者。自然,網上的非議也不斷,但他現在活躍在綜藝界,是超一線大咖了。旗下的德雲社也從單純的相聲團隊,現在好像在娛樂界四處出擊,成績嗎,有好有壞吧。有一點目前可以肯定,這二十年涉足影視,應該是慘敗的。

于謙,相聲史上最好的捧哏之一,目前仍是,在健在的相聲藝術家,包括現役演員裡面,沒人及他肩。

他倆的作品中,我個人尤為喜歡《揭瓦》《托妻獻子》《我這一輩子》。。。相當值得一聽。

高曉攀,也說不出作品,但作為運營者來說,能把「嘻哈包袱鋪」一手打造到曾經直逼「德雲社」的第二相聲團隊,還是可圈可點的。但自從和宋城合作,及拍电影後,日漸平淡。也沒啥可一說就知道的相聲作品了,但其個人這兩年倒是一直活躍在喜劇類綜藝節目中。

王自健,可惜了,可惜了。當年江湖「小王爺」曾以火箭速度直接進入一線相聲咖,轉型成為主持人,脫口秀演員,在全國知名度並不輸給當年的郭德綱,然,自從放棄了舞台後,也是日漸消沉,很少能聽見他的消息了。很多老觀眾還記得那塊上了大熱搜的作品《新太平歌詞》。現在,原本他的「第二班」還在,零星的演出,只是,主人不再是「小王爺」

陳溯,王自健的搭檔,可以說目前國內相聲作品的第一寫手,一個頂尖的喜劇秀策劃者。王不說相聲後,也難得上台了。工作重心一度轉向幕後,擔綱了《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非常不可能》等一些重量級秀類節目的主策劃。偶然也承邀請,上台捧哏。最近,身體欠奉。他的作品中有一塊可能是21世紀至今最好的相聲作品之一,《解放戰爭中的那一幕》。包括還有《舞動人生》等

賈玲,白凱南,自從春晚成名後,基本轉向綜藝節目和舞台小品表演。從湖南台的模仿秀常駐嘉賓,到各自打天下,賈玲的「大碗」打造了《喜劇班的春天》。似乎二位和相聲舞台基本告別了,很可惜。女相聲演員太少了,當然,也太難了。畢竟很多砸掛中的禁忌存在。

岳雲鵬,是個奇蹟演員,曾經我從主觀上相當不看好他,作為相聲表演,他沒有一個可以奠定自己地位的作品,一首《五環之歌》唱紅了中國南北,趕上了好時節。只是,隨著閱歷的豐富,駕馭大場面越來越得心應手。看相聲演員是否像演員,我們說,其中,上台五分鐘的「鋪綱」「鎮台」「開門」可以去做一個鑑定。氣定若閒的模樣隱隱然已經呈現。

郭麒麟,一個成長速度飛快的演員。曾經我看過一個春節表演,他和高峰重新演繹當年陳佩斯,朱時茂的經典小品《主角與配角》,慘不忍睹。今天,偶爾看到,作為對一個演員來評價,是驚喜的。不再是曾經的莽撞少年。也是很可惜啊,說賣相有賣相,說有家承,這個都不用再提。而且,他現在的表演風格和表演節奏明顯高出他人一塊。所有的條件都具備,就是相對「不紅」。應該是沒有幾塊量身定做的作品,包括太早輟學,這個其實,對現今而言的上升通道來說,並不是很有利。

張雲雷,火得一塌糊塗,讓我詫異。但找不出一塊像樣的作品,如果說《探清水河》一曲成名,只是在恰好的時機,正好的時間吻合了。多說一句,《探清水河》就演唱版本來說,唱得不錯的還是有很多的。

史清元,這不是說相聲的,但是對傳統相聲來說,他是一個頑固的堅守者。天津「謙祥益」的掌門人,我個人很欽佩,遊走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可以說,今天說相聲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他,絕大部分和他打過交道,受過其恩惠的。僅憑每年獨木支撐的「中國相聲節」,就足以讓從事這行的人心存感激。

金岩,獨自在上海打拚的相聲演員,結合日本「漫才」「落語」風格,借鑑古典和西方名著等創作了一大批作品的演員。有《相聲帝國》《小紅帽》《牡丹亭》《白蛇突擊》等。旗下「品歡」團隊,從一枝獨秀到今天也在市場上激烈競爭。也未達到預期的演員品牌預期值。

苗阜,王聲,也是一活成名,《滿腹經綸》。在相聲界,這塊活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畢竟不是原創。最後好像是中國曲協做和事佬把這事兒給平了。雖然,以後也曾異常活躍,但迄今為止,再也沒有一塊與之比肩的相聲作品面世。當然,對於他們個人而言,也是得益了。

李寅飛的「大逗」,京城曇花一現的相聲團隊。據說,本人目前杭州發展。

盧鑫,玉浩的「新勢力」,這是一個目前來說不得了的組合。作為踏準時代節奏的人,在這個年齡段對相聲的理解和對作品新時期的把控,是無出其右的。可以說,21世紀最好的大主流相聲作品就是出自這對搭檔,《我的爺爺》,氣勢恢宏。如果,當然,只是如果,如果能一直能堅持下去,也許相聲的蛻變成蝶有望在他們手上有一個質的變化。

李宏燁夫婦的「公式相聲」,這個可能很多相聲觀眾不太認可,但作為一個曾經熱搜的話題還是提一句。畢竟「以理工科男的學識去對待相聲的統計」,它是一個嘗試,不代表錯與對。它有一個極其小的,經過自我過濾的觀眾群,這個也要實事求是的承認。如果說作為大眾化的表演,他們的作品顯然是不足以對得起觀眾的。但相聲里也開始隱約有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的模塊,可值得探究。就欣賞而言,我也欣賞不動,大實話。

其實,還有許多,如當年的涉敏作品,如賈旭明,張康的《新聞聯播》;許建,劉春山的《智取威虎山》,單純從作品角度來說,都是立新突破又符合傳統相聲表演手法,也就是說脫其形蘊其神的好作品。

現在,全國幾乎每個省市自治區都有自己的相聲團隊,而相聲要成為娛樂主力板塊已經不再是當年八十年代「十大笑星」時代了。

江湖代有英雄出,只是希望,這門手藝別絕了,別沒了。它應該變,應該突破,只是如何變,如何突破而已。完全沒有了相聲骨架的作品,那也只是個其他的搞笑表演形式。只有相聲墨守成規的作品和表演表象手法,那走向博物館的日子不遠矣。。。

這二十年,也有太多的相聲前輩,大師們隕落。如侯耀文、陳鳴志、師勝傑,黃鐵良等各位老先生們。也值此一併紀念之。

其實,想寫的很多,但覺得累了,還是聽聽樂呵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x8VpW8B8wMrh2LiIS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