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現在是晚上10點,離這屆年輕人入睡還有4小時。」在某社交平台上,關於「報復性熬夜」的話題引發熱議。網友們留言傾訴,白天屬於自己的時間太少了,晚上不熬夜的話「不甘心」。不久前,一項關於「你為什麼熬夜」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在受訪者中,排名首位的原因是「追劇、刷手機,捨不得睡」,其次為「焦慮,睡不著」。
事實上,熬夜也有從年輕人向其他年齡段人群擴展的趨勢。前不久,中國睡眠研究會調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狀況。結果顯示,儘管睡覺時長增加了,但零點以後睡覺的比例顯著上升;面對「如果睡不著會幹什麼」這一問題,61%的人回答「玩手機」。電商數據顯示,近年來,助眠產品銷售火爆,有的人「邊熬夜,邊養生」。心理學專業人士指出,報復性熬夜是出於過度補償心理機制,即個體為了克服某方面的缺陷,採取過度行動以求解脫。不少人在忙碌一天後,無視身體疲憊信號,似乎只有到了夜深人靜時悠然獨處,才能緩釋焦慮。
選擇熬夜,往往是主客觀因素疊加的結果。除去被迫熬夜的加班族、育兒族,在信息無遠弗屆、無所不在的媒介環境下,很多人熬夜是沉迷於手機、受困於信息繭房。熱搜話題瞬息萬變,網劇綜藝爭奇鬥豔,短視頻包羅萬象……刷不完的精彩,讓人「根本停不下來」。有專家解釋,一些人明知熬夜不好卻仍「身不由己」,是心理資源不足的表現,白天自制力用完了,夜晚便「繳槍卸甲」。另外,荷蘭學者研究發現,熬夜是拖延症的一種表現,有睡眠拖延症的人做其他事情也容易拖延。
如此看來,儘管熬夜提供了舒緩情緒的可能,其負面效果卻不容輕視。更加自律,提高對時間的掌控力,才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
我們需要重估睡眠的價值。無論在虛擬空間遨遊了多久,快樂、放鬆、平靜等精神狀態,終究還是以身體健康為前提。科學研究證實,人體內存在著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生物鐘」確實存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熬夜會加重焦慮。當前,人類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在病毒面前,健康體魄自帶的免疫力是抗擊疫情的重要防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調適指南》強調「規律作息」,正是因為良好的睡眠有利於增強免疫功能。真正重視睡眠,努力實現良好作息,有效減少熬夜,才能守護身體健康。
我們需要重建對時間的感知。如果說工業社會生產了區別於農業社會的「標準時間」,人們對時間的感知趨向精確,信息社會則使時間變得碎片化。隨時隨地、永遠「在線」,繼而發展成熬夜,可說是應對「信息過載」的某種調適。然而,信息流無休無止,時間和注意力相對稀缺,只有找到平衡點、學會按下「暫停鍵」,才能為自己節省出休息時間。不妨嘗試藉助軟體控制手機使用時長、固定休息時間等方法,增強對時間的把控力。
「夜深了還不想睡」的理由有很多,比如,生怕會錯過什麼。然而,熬夜玩手機、看信息、刷視頻,也許會錯過更多——譬如清晨的一縷陽光,抑或精力充沛的美好一天。讓我們學會掌控時間,找回健康的睡眠,把握自主的人生。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ovXdXEBnkjnB-0zW0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