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苦樂人生

2019-11-06     中新號

李靖


作者近照

七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飛速發展,國防力量大大增強。人民生活從食不裹腹到豐衣足食。出門有高鐵,購物有淘寶,娛樂有網遊,聯繫有手機,付款有支付寶和微信。有著「湘中明珠」之稱的漣鋼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從窮鄉僻壤的小山溝到灰濛濛的地方小企業變成如今山清水秀的現代化大企業。母親也從苦孩子成長為革命戰士,轉業後到漣鋼醫院成為一名醫生。


作者一家

七十年彈指一揮間,母親已是耄耋老人。回顧她一路走來,祖國的成長和變遷讓她感慨萬千,祖國就像母親一樣陪伴著她,讓她深深體會著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巨變。



母親是舊中國的苦孩子。1943年母親出生於長沙縣的一個窮苦家庭。母親七個月大時,正逢日本鬼子進村,家人在逃難的路上失散了。小姨抱著母親躲進一個山洞,由於沒有奶水喝,母親餓得哇哇大哭。村民擔心她的哭鬧聲引來日軍,一個老婆婆向小姨伸過手,說:「把她給我扔進河裡,免得連累大家!」「不行!」七歲的小姨像護犢子的母雞,緊緊抱著母親不撒手,救了她一命。小姨她們在山上躲了一陣,直到風平浪靜才出來。家人團聚後,外婆撫著胸口說:「我帶著兩個娃躲在別人家的豬圈隔層下,鬼子進來拖豬,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外公也感慨地說:「我被國軍抓去當了壯丁,一直惦記著家裡。我趁天黑偷偷掙脫繩子逃回來,四處找不到你們,以為你們都沒了!我萬念俱灰,去投河被人拽住了!幸好你們都沒事!」一家人劫後餘生,抱頭痛哭。第二年,日本投降了,才結束他們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



母親是新中國的幸運兒。結束內戰,新中國成立,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迎來了新主人,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新生活。窮人家的孩子也能讀書了。母親清晰地記得,八歲的她著激動又好奇地打量著柴房搭的教室。入學的第一堂課,老師微笑著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老師轉身用石筆在黑板上寫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幾個大字,並講述了少年周恩來的故事。母親深深地被打動了,暗下決心要學好本領報效祖國。那時外公已經過世,生活的重擔都落在外婆頭上。母親便靠賣小菜和錘石子賺學費,補貼家用。1969年,26歲的母親從湖南中醫學院大學畢業,響應毛主席「大學生到工農兵中去再教育」的號召,到湘西勞動鍛鍊。半年後,廣後軍區到湖南招兵,她懷著保家衛國的夢想,到廣西解放軍166醫院當了一名軍醫。



因為有了苦孩子的出身,有了新中國好政策的眷顧,母親心中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報效祖國。當聽到對越自衛還擊戰戰友陣亡的消息後,她主動要求去往前線,因俄語流利和膽大心細被選派到桂林陸軍學院深造,隨時準備上戰場搶救傷員。雖然她因為高強度的集訓不幸流產而沒能如願上戰場,但不管是在條件艱苦的邊疆,還是轉業後在地方工作,她始終保持著精忠報國的赤誠之心,愛崗敬業、積極進取。她在部隊曾兩次受到嘉獎,在漣鋼醫院也被評為「中醫副主任醫師」,她寫的《自擬姜活湯治中風》在「全國第二屆疑難雜症學術研討會」上被評為優秀論文。



晚年生活,母親過得十分愜意。退休有工資,養老有社保。含飴弄孫,看看電視,唱唱花鼓戲,打打太極拳,練練太極劍,玩玩網上棋牌,視頻通通話,收收購物包裹,偶爾還來個跨國旅遊。生活在花園式工廠,享受著社區和退役軍人的關心,覺得生活像蜜一樣甜。母親經常跟小輩們講戰爭的殘酷和吃草根啃樹皮的苦日子,讓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建設我們親愛的祖國!



作者簡介:李靖,女,1972年出生,現供職於漣鋼財務部。1993年開始創作,作品見於《鄉土文學》、《湖南會計報》、《漣鋼報》等刊物。藝術感言:到生活中去,去觀察,去傾聽,去體驗,去創造,去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mo3Rm4BMH2_cNUgS1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