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是植物生長三要素之一,但在三要素中吸收利用率最低,作物生育過程中施入土壤的磷肥當季有效利用率介於10-25%,這意味著約80%磷肥都不能被吸收利用。
其原因與磷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而變為無效態有關,研究證實,磷肥施入土壤一分鐘之內,會近有三分之一變為無效態,一小時後約40%變為無效態,30天後約80%變為無效態。生產中要提高磷肥利用率,要充分考慮以下六點。
一、不同作物的施肥反應
土壤中的磷含量多少對生長和產量上所造成的影響,因作物不同而存在明顯差異。小麥、大麥和玉米屬於需磷敏感型作物,在缺磷時會對產量產生明顯不良影響。另一類是對磷缺乏不很敏感,但加大磷肥用量會對產量和品質有明顯提升作用的作物,包括煙草、莧麻等纖維類作物,黃豆、綠豆等豆科作物,以及甜菜等糖類作物。
二、不同作物對磷肥的吸收特性
不同作物對磷的吸收能力差異明顯,豆類作物和油菜對磷的吸收能力較強,這類作物在栽培過程中,磷肥用量可適當降低,肥力較高的地塊,甚至僅靠土壤中的磷也可滿足生長需求。但小麥、穀子等對磷吸收能力較弱,在選擇磷肥時,應選用可溶性強的類型,並適當加大施肥量。
三、土壤自身磷含量
土壤含磷高的地塊應少施,含量少的地塊則應多施。有些地塊磷含量較高,但無效態磷占比高,這樣的地塊不應通過增加磷肥用量來滿足生長需求,而應通過增施有機肥或生物菌肥來促進無效態磷轉化為有效態。
四、不同生育期對磷的需求特點
對多數作物來說,幼苗期缺磷對作物生長影響最大,幼苗期生長量小,對磷的需求總量較少,但磷素供應不足,會明顯影響根系和植株生長。幼苗期所需的磷主要源自基肥,因此,施足基肥是確保苗期磷肥充足供應的保障。
在生長後期,根系功能衰弱,吸收能力下降,通過土壤追肥來補充磷肥,往往效果較差,可通過葉面噴施水溶性磷肥來滿足生長需要。
五、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磷的有效利用率就越高,因此,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地塊應適當減少磷肥用量,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地塊兒,則應加大磷肥用量,以滿足生長需要。
六、前茬作物種類
如果前茬作物是上面所提到的對磷吸收能力較強的作物,如油料作物、豆科作物等,由於這類作物將土壤中的磷從無效態變為有效態的能力較強,可使原本被固定的磷轉化為有效態,而這些有效態的磷可供給下茬生長需要,因此,在下一茬作物生產過程中可適當減少磷肥用量。
需要注意的是,水溶性好的磷肥(如磷酸二氫鉀)吸收利用率較高,對各類作物都比較實用;對難溶性磷肥來說,要提高有效利用率,最好與有機肥摻混施用,以提高磷的有效性。
文章來源:191農資人,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