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裏海(公眾號:fengkuanglihai)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各公司發布半年報或者半年報預告,不斷的有前期優質的白馬股暴雷,例如分眾傳媒,大族雷射,東阿阿膠等,伴隨而來的就是股價的大幅下跌,造成投資人的損失。而就在前幾天,雪球上又出來了一篇熱文,是分析其他白馬股暴雷的可能性的,很不幸,涪陵榨菜入選,分析的結果是暴雷機率50%。
涪陵榨菜是我過去兩年多的一筆比較成功的操作,主倉獲益超過200%,但現在已經賣完了,只剩下其他小帳戶還持有一些籌碼。不過對此股的感情還在,這裡就在中報發布之前,提前來分析分析,看看是否有暴雷的可能性,業績大概在什麼區間吧。
01 涪陵榨菜的商業模式
涪陵榨菜公司的商業模式特別簡單,就是向上游農民那裡收購青菜頭,經過生產加工之後,成為袋裝的榨菜,然後通過下游的經銷商將產品銷售給終端消費者。
榨菜屬於佐餐食品當中的一個比較小的子行業,市場容量不大,主要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是受眾群體,由於榨菜在腌制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鹽,所以並不太符合所有國人的消費習慣,二是產量,榨菜的原材料青菜頭,雖然到處都可以種,但最好的青菜頭卻是在以涪陵為中心的狹長的長江峽谷內。
而作為TO C的企業,判斷這家企業是否為優秀企業的核心標準之一就是品牌識別度,而涪陵榨菜烏江牌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從而建立起較深的護城河。從目前的競爭態勢來說,在榨菜這個行業,涪陵榨菜公司已經一騎絕塵,沒有等量級的競爭對手。
針對上游,涪陵榨菜主要向當地農戶和合作社採購青菜頭,通過合同約定採購價格和採購期限,第一是保證了貨源的供應,第二鎖定利益,一方面是保證了農民的收益,從而具備種植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是鎖定自身的成本。只不過,為了保證農民的利益,基本採取了現款現貨的模式。
針對下游,採用先款後貨的模式,即先打預收款,後發貨的模式,針對下游的話語權比較強,和貴州茅台及老乾媽很類似。
體現在背後的就是提價權,這和最近業績爆雷的東阿阿膠很類似。在營收沒有大漲的情況下,凈利潤翻了幾倍,只能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上游,降低原材料的成本,二是下游,提高售價,而涪陵榨菜公司則主要是第二種策略。
而這正是市場所擔心的,這種提價模式是不是到來頭呢?
02 公司的基本面回顧
從2016年熔斷股災後的低點算起的話,從5.44元漲到了31.78元,最高漲幅接近6倍,而伴隨的即是業績的高增長。
下面是涪陵榨菜公司最近三年的基本財務指標情況,可以說是非常優秀。
2018年,在營收增長25.92%的基礎上,扣非凈利潤實現了62.26%的增長,ROE首次超過30%,而毛利潤更高達55.76%。
然而,這樣優質的年報一出,股價卻再也沒有芝麻開花節節高,反而在高位大幅震盪,為啥?因為有個指標不怎麼好看了,那就是經營性現金流凈額,並沒有與凈利潤一起同比例增長,並且也首次低於扣非凈利潤,兩者之比僅為0.88。
這指標代表什麼?代表公司結餘的錢少了。
再來這個指標背後的細項,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看出2018年的幾項異常之處:
銷售收到的現金增速不及營收增速;採購原材料的支出增速遠小於2017年;稅費支出一直高於營收增幅;支付的其他現金增速高於2017年。
最關鍵的是銷售收到的現金增速不及營收增速且低於2017年,這是導致現金流不及2017年的重要原因,體現的,則是商業模式的細微變化。
採購原材料支出卻遠低於2017年,說明採購成本反而變低了,我經過實地調研,有兩個原因,一是2018年青菜頭價格大幅下滑,二是公司在2018年建成了20萬噸的原材料窖池,而2017年因為原材料短缺,不得以以3倍價格在外買3榨後的粗加工產品。
稅費增加這塊需要更詳細的數據了。
在資產負債表中,我們找到了經營收到現金相對減少的最重要的一項指標:預收帳款。2018年,預收帳款變為1.55億元,而2017年為2.38億元。這的確代表了涪陵榨菜公司商業模式的細微變化,即對下游沒這麼強勢了,這說明公司的產品遇到了一定的天花板了。
財報是從後視鏡來看企業,但財報反應的是企業經營情況的變遷。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涪陵榨菜這家公司,依靠持續的產品提價策略,在2018年達到了業績的巔峰,但這業績背後,卻有點那麼信心不足。
而且,從2018年的銷售情況來看,有點賣不動了的感覺,2018年,公司實現銷售14.44萬噸,僅比2017年新增了10.65%,而寄予希望的泡菜業務,僅增長19.31%,在整個營收中的占比反而從8.11%降為7.68%。
我們再來看看2019年的1季報。
從2019年1季度的營收來看,為5.26億元,僅比2018年同期增長3.81%,但凈利潤增幅為35.15%。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
應收帳款大幅增加,從786萬到4205萬元,雖然金額並不大,但增長比例著實不小。存貨繼續大幅增加,從3.3億元到4.58億元,看來窖池修好後,大量到在屯原材料啊。
預收款項繼續減少,從1.55億元到9788萬元。
而我們再來看看凈利潤增幅大幅大於營收增幅的原因,即是營業成本反而小於2018年1季度,2018年營業成本為2.48億元,而2019年1季度僅僅為2.20億元,足足少了2800萬元,而這金額在利潤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知道為啥2019年1季度反而成本降低了不?
這就需要深入了解涪陵榨菜公司的產品生產工藝了。一般來說,當年生產的榨菜,是用上年的原材料,所以2019年1季度生產的榨菜,用的是2017年4季度到2018年1季度收購的菜頭,而正好這年的菜頭,價格極低,按照我去現場調查的結果,僅僅為600-700元一噸,而上上一年的價格是900-1000元。按照會計記帳的準則,今年1季度的成本,就是用去年收購的價格來計算的。
所以,研究到這裡,其實情況很明了了,今年業績的增速必然下滑,絕無可能再複製之前三年的50%以上的高增速了,這,算不算雷呢?
我認為不算,真不算,如果這就算雷的話,那A股市場上到處都是雷了。
市場總是聰明的,涪陵榨菜在過去幾個月,估值水平一直是消費類股中最便宜的,很多人為此鳴不平,但不高的估值總有其原因,市場是害怕增速下滑得厲害所以股價一直猶猶豫豫。
也是基於此,再加上前段時間我需要用錢,我在30元左右賣出了大部分榨菜的股票,但我仍然在小帳戶中保留了一定的倉位,決定繼續和榨菜共成長,因為,對於榨菜公司來說,這只是高速成長過程中稍微歇一下而已,正式的說法,叫做成長切換。
03 公司的未來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榨菜這個大單品遇到了瓶頸,未來還會增長,但是絕不可能像之前幾年一樣50%以上的增長了。首先就是提價效應很難了,至少效果不會像之前這樣明顯,其次就是上游原材料的價格很有可能決定利潤水平,但青菜頭的價格,誰說的准呢?
第二,未來的增長需要多頭並進,榨菜為基盤,近期看泡菜,遠期還要看醬菜。泡菜最大的劣勢是品牌效應不明顯,所以最近泡菜也在用烏江的品牌了。公司所生產的泡菜會出現1+1大於2的效應,因為畢竟現成的渠道可以利用。但有個問題是,泡菜在短期內會不會有榨菜這樣的護城河,所以在前期會有帳期,也就是有應收帳款。因此,這會改變整個公司的商業模式。而醬菜是公司一直以來想要拓展的領域,多次併購未果,未來邊走邊看了。
最近一兩年內,會有10幾萬噸的新產能陸續投產,相當於是再造了一個榨菜。從遠期來看,成長還是很明顯的。不過,過去三年均50%以上的凈利潤增長的盛況,基本上是很難實現了。更加現實的,是每年20%-30%的穩健增長!
祝福涪陵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