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丨謝中秀
編輯丨饒霞飛
最近兩年,外貿工廠里,直播也在慢慢成為常態。
「這就是我們的跨境直播,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做的。」3月20日,在浙江愛度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度」)的展廳里,負責人「黑哥」指著正在直播的兩位工作人員介紹道。
「我們是去年開始做的跨境直播,由我們的業務同事來擔當主播,現在是固定每天直播兩小時。」當黑哥介紹時,愛度的兩位主播正在用英文熟練地介紹商品的面料、工藝,不時轉身、做動作展示商品的多個角度。
雖說是主播,但實際上就是愛度的普通工作人員「兼任」的,黑哥認為,對外貿領域的跨境直播來說,直播技巧倒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對產品熟悉,所以用自己的員工去直播更能介紹清楚。
直播帶來的價值明顯。浙江愛度服飾創始人賴國榮透露了一個「秘密」:「國外客戶只要願意跟我們視頻,就沒有一個不成交的。」
而「黑哥」則告訴燃次元,「外貿中,海外採購商不像國內看直播的大眾消費者,決策鏈路較長,需要花費多次溝通、較長時間才能成交。」
2020年,阿里國際站開始嘗試跨境B2B直播。
到現在,阿里國際站總裁張闊透露,最近一年裡開過直播的外貿商家已經超過4.3萬,3月份阿里國際站日均有7800場次的跨境直播。
在觀看量方面,阿里國際站數據顯示,3月新貿節首周,就有70萬「洋老闆」圍觀中國工廠的跨境直播。「3月份的數據顯示,在直播的過程中,商機轉化也提升了9.6%。」張闊分享道。
「把直播的能力、模式放到海外去,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因為直播賣商品的模式已經在國內驗證成立了,直播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已經充分鍛鍊過了。」3月21日,張闊向燃次元表示,「伴隨著5G的部署、智能化手機性能不斷地提升,從圖文時代走向視頻時代,視頻一定是未來。」
跟國內的電商直播不同,現在阿里國際站的直播其實是「視頻化」,包括一對多直播、1V1音視頻,以及視頻真人接待等多種模式,模擬的是外貿交易中買賣雙方溝通、交流、看廠、驗品的體驗,而不是單純叫賣式的帶貨。
「國際站To B跨境直播,它與賣場不同的是,很多商家賣的商品不是成品,而是生產的能力。所以B2B企業更多的是在直播的過程中,找到門當戶對的客戶,並且做轉化,就這個角度而言,跨境直播是一個比較高效的方式。」張闊介紹。
義烏市歐馳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名洋也分享道,以往尋找商機要去線下展會,算筆帳,往返機票便得花費3-4萬元,如果是熱門的展會,周邊住宿都比較貴,房價往往要2000-3000元/晚,而去參會一般會停留較長時間,按一個月計算,僅住宿就要花費6萬元,粗略算算成本至少10萬元,這還沒包括參展和搭建等費用。
「去一次展會,待一個月,到最後能拿到3-5個客戶已經很不錯了。」劉名洋直言。以此計算,效率並不高。但就在前段時間,劉名洋通過一場59分鐘09秒的跨境直播,賺到了100萬元的凈利潤。
現在回想起這次直播,劉名洋也直呼過癮。
隨著環境變化、技術發展,新的技術和方式也在重塑外貿體驗。除了視頻、直播,當前像ChatGPT這樣智能技術的突破,在外貿商家中也引起了巨大的震撼。
但智能技術,實際上已經悄然在阿里國際站上發揮了作用,比如身處廣西博白偏遠山村的非遺藤編手工藝商家黃連將,就把阿里國際站當成自己的「數字化CTO」,經過數據分析後推出的新品「藤編麵包發酵籃」,在全球實現了超過1200萬元的銷售額。
劉名洋也感受到了國際站利用數字化技術,實行買家分層,讓同等量級的買賣供需雙方精準匹配的便捷。
「對每個外貿人來說,2023年將是市場變化、技術變革的元年。智能化和視頻化將會定義下一代外貿體驗。」張闊判斷。
這也是確定會發生的未來,新的技術和方式,必將作用於實體企業。
這屆外貿人,正在「卷」技術。
01
外貿向暖,直播向前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各種有關「外貿崩盤」的說法甚囂塵上,但真的坐上去「世界超市」義烏的高鐵列車,會發現:外貿向暖的信號正從各個地方傳來。
「這趟列車上,到義烏的乘客有400多人,好多人,你待會兒下車的時候就能看見了。」3月19日,在北京-江山的高鐵上,即將到義烏站時,有乘務員告訴燃次元。
出了義烏站,網約車久等叫不到車,計程車也排了好幾圈。上了計程車,司機向燃次元說道,「全義烏的計程車都來支援高鐵站了,最近到義烏的人多了很多。外貿在回暖,畢竟本身義烏就是做外貿的,義烏的人流也可以看出外貿的晴雨。」
在義烏的大街和酒店,外國人也多了起來。「大概從2月份開始,春節後,來義烏的外國人就多了。」當地某酒店前台人員向燃次元表示。
圖/3月19日,義烏高鐵站的人潮 來源/燃次元拍攝
義烏人多起來了,道路擠起來了,外貿的經脈正在活絡,熱度也在上升。
「義烏可以說是整個外貿經濟的晴雨表。大家到義烏,可以去義烏商貿城看看,現在到處都是人。而我們歐馳目前1-3月基本上工廠訂單已經做不過來了,現在訂單基本上已經排到了今年的6月份。」劉名洋透露。
數據也顯示,今年以來,阿里國際站上的海外需求同比增長達到30%,尤其是在2月份,高質量商機同比增長48%,在3月雖增幅略有降低,但也高達33%(與去年2月有春節有關),同時在2、3月份,國際站自主訪問買家同比增幅均在40%以上。
「從整體線上數據來看,大量的買家開始活躍起來,開始採購國際站上各種各樣的商品,從目前的表現來看,外貿在加速回暖。」張闊表示。
在回暖的外貿氛圍中,數字化是最顯著的變化。
「什麼叫數字化?說白了,我一眼看穿他是誰,這個就是數字化。為什麼網際網路會給我們帶來便捷?以前廣交會還要去做客戶背調什麼的,阿里巴巴國際站不需要。我們可以在阿里巴巴國際站很方便地了解客戶是什麼樣的,這個可以減少外貿出海95%的工作量。」劉名洋說道。
通過阿里國際站的客戶分層,劉名洋可以看到前來詢盤的採購商的相關背景情況,以此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極大提高了對接的效率。
提起數字化,劉名洋滔滔不絕,「數字化的工具幫助我們了解市場、環境。我們可以通過數據、技術去完成選品,尋找可能的藍海和商機。智能化的工具也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管理資料和客戶,我們庫里有4.7萬多個商戶,他們的喜好、需求不可能靠紙筆記下來,這種時候國際站的(數字化供應鏈管理工具)OKKI就很有用。」
視頻化的助力,劉名洋和賴國榮也感受頗深。
「我們今年新客增長了10多個人。」賴國榮介紹,「老外很直觀,只要他願意跟我面對面交流,看我們公司是怎麼樣的,產品是怎麼樣的,十幾個客人一個都沒有掉,全部都已經下單了。」
劉名洋的直播爆火體驗則帶著些意外。
最開始,海外採購商並不信任劉名洋公司的產品,甚至最開始接觸只是想來「羞辱」他。「前段時間有一個類目里有名的品牌商,在我們店裡下了100美元的訂單。當我們聯繫他時,對方直言這100美元訂單只是為了拿義烏商品跟自己的商品做對比,證明什麼是好的品質。」
「我就給客戶發郵件說,你現在代理的產品成本80美元,你賣110美元,才賺30美元。但是你這個產品屬於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很小。而我的產品成本只有十幾美元,你可以賣40、50美元,也可以賺30美元,但我們屬於中端產品,市場很大,而且我們還附贈了多個客戶介紹給對方。」劉名洋分享道。
在調查了劉名洋分享的客戶後,這位品牌商心動了,想和劉名洋合作,最後劉名洋靈機一動,表示,「你對我們的產品和品牌不夠了解,不如我們一起做一場直播。」這場不到一小時的直播,不僅讓他們建立起了信任,更直接的,則是為劉名洋創造了100萬元人民幣實打實的凈利潤。
除了直播,歐馳最近開始做短視頻,「我們用了一個月,發了300多個短視頻,然後一個月就收到了27個客戶對我們產品的詢價。」
「5G時代到來,視頻和直播火了。短視頻、跨境直播、視頻1V1配對會,讓客戶對我們有更好的了解。通過短視頻、視頻直播,也可以解決人與人之間見面、信任的問題。」劉名洋直言並堅信,「短視頻和直播,這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公司到今天為止,也一直在堅持數字化和做視頻。」
02
B2B跨境直播,走過試錯階段
時間迴轉到2020年初,阿里國際站剛開始著手做跨境直播時,其實只是想解決外貿商家的具體問題。3月21日,張闊透露:「最開始我們推出線上(直播、視頻)展會,想解決的第一大類的問題就是:疫情期間很多人出不去,怎麼能給買家創造一個足不出戶,但是又跟賣家面對面交流的體驗場景,我們做了一個產品。」
燃次元看到,2020年3月,在阿里巴巴國際站深圳大區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及,阿里巴巴國際站第一位主播、廣州大澳化妝品有限公司外貿經理謝柵柵IVY表示,「直播不只是C端的風口,這是網際網路的新浪潮。幾年前我開始諮詢國際站小二這方面的安排以及功能上線進展。」
雖然當時直播帶貨在C端已經勢頭旺盛,但在B端還是一件新鮮事。C端那種「321上連結」的直播方式,在B端貿易場景下顯然也難以直接套用,買家、賣家還需要一步步去接受並使用這個工具,需要時間去找到適合的直播方式。
賴國榮就回憶道,最開始做直播的時候,公司在外貿部選了幾個小姑娘去做。當時這幾位在大家看來都是很符合做帶貨主播要求的,但實際播起來,「整個觀看的人數相當的少,有的時候只有幾十個人,我就問我們的店長,觀看量怎麼會這麼少,他說我也找不到原因,語言沒問題,英語很流利。」
後來,賴國榮的公司嘗試「能不能從採購客戶的角度,換一個對產品更熟悉的人來干這個事情」,未必要像國內那種直播一樣,後來「人一換,第一天觀看量就達到了3000多個」,「就是這麼神奇,因為老外的視角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張闊也直言,「任何一個產品和技術出現,都有一個周期的。最開始,接受它的人也比較困難,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都是一樣。經過一個周期,各方慢慢磨合了,這個產品不錯,我們再談快速地讓更多的買家和賣家參與。如果從這個周期上來講,(跨境)直播還處於一個早期階段。」
對於跨境直播來說,最重要的是結合買賣雙方實際的需求去配備相應的功能,完善直播產品。
「國際站B類跨境直播,首先它不是一個賣場,更多是類似『真人接待』的過程,每一個潛在客戶過來,雙方要在直播間做幾輪交互,看看產品、工藝,以及需求的溝通。這也是國際站獨有的直播形態。」張闊介紹。
如今,從「線上展會」,到一對多的直播、一對一的視頻交流,國際站的直播也在不斷豐富、疊代,適應買賣雙方需求,演化出一些新的產品,包括小型私密配對會,可以邀請一些買家,讓國內公司的產品團隊為他們開音頻會議講解等。
「短視頻、跨境直播、視頻1V1配對會,讓客戶對我們有更好的了解。」劉名洋說道。
到現在,最近一個財年,阿里國際站上已有4.3萬商家開播,3月份日均直播場次已經達到7800場,3月份,在阿里國際站上觀看跨境直播的海外買家數量同比去年增長197%,帶來的商機轉化也在增長。
圖/浙江愛度服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跨境直播 來源/阿里供圖
「後來直播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好處,我們今天的直播不止局限於展廳裡面,而是拿著直播機器整個公司流程走下來,效果非常不錯。」賴國榮直言。
山東機械企業「領品」還曾在阿里國際站直播間裡賣出過一台20萬元的工業雷射設備,領品機械總經理張傑表示,「跨境直播類似於過去到國外參加線下展會,可以面對面和買家交流,幫助買賣之間迅速建立信任,而且幫助我們節省了(跑國外的)成本。」
「現在商家已經把直播變成自己主動營銷和主動獲客的一個手段。」張闊指出。
對於未來,張闊對視頻、直播也有更多規劃和期待,「一般技術都是加速度發展的,直播做了兩年多,從最開始一天直播幾十場,到現在一天7800場,已經相對穩定了。」
「未來我們相信,海外買家進入國際站之後,會看到商品詳情頁中,將有一半是圖文或者視頻的描述,但還有一半會有真人在直播、在接待,能實時交互、回答和解決問題,這可能就是下一代數字化外貿的一種體驗。」
這意味著,直播,將是跨境To B商家的新常態。
03
重塑外貿體驗
「從1999年設立國際站這個平台,最早的夢想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最初解決得比較順暢的問題,就是怎麼去解決信息不對稱。」張闊介紹。
如今,朝著同一個夢想和目標,環境在改變,新的技術和工具也不斷湧現,並重塑外貿體驗。
「隨著目前技術不斷地進步,我們也不僅僅是停留在原來的簡單的信息匹配的環節,用更多的智能技術,更多的多模態大模型技術可能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商品、理解用戶需求,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提高商家的效率,這是我們核心要解決的問題。」張闊表示。
劉名洋對技術帶來的助力也深有體會,他最開始的外貿生意就是純線上的。
「生意的本質就是市場的需求。以前我們看什麼東西好賣,就是在展會走一圈,各個攤位在賣什麼,其實就是靠感覺。但在阿里國際站,可以通過後台數據來看,整個市場什麼東西很火?哪個國家現在什麼產品比較火?行業是怎麼樣的、優勢是什麼?數字化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選擇市場、選擇好的商品。」劉名洋直言。
除了數據,還有工具。「我從2016年開始創業,期間因為和合伙人『分手』,歇了一段時間,到2019年又開始重新創業,並All in跨境電商。」劉名洋說道,「做國際站期間,藉助CRM工具OKKI進行客戶管理,把小魚養成大魚,銷售額很快又重新做到了億元級別。」
現在,劉名洋的公司成長起來,也有了新的需求,希望「抓大放小」,此時,國際站的賣家分層就十分有用。
「之前公司甚至服務10萬個客戶;而現在公司的客戶從10萬精簡到了100個。但是銷售額卻一點沒降,100個客戶每年同樣能有一兩個億的生意。」與此同時,服務10萬個客戶時,員工往往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現在員工6點準時下班。劉名洋表示。
這種改變的背後,是跨境電商利用數字化技術,讓買家和賣家精準匹配的好處。買家客戶的實力不斷數字化、供應商賣家的實力也不斷數字化。阿里國際站的買家分層,讓同等量級的買賣供需雙方匹配對接。
圖/阿里國際站物流義烏中心倉 來源/阿里供圖
為了讓生意更好做,阿里國際站也在不斷進化,圍繞智能化、視頻化做一些新的嘗試。
「過去商家很多時間花在發商品、改標題、改關鍵詞等等這些基礎的工作上。」張闊介紹,目前國際站正在用模型簡化這一工作,「目前我們已經可以使用工具,去幫賣家優化產品的關鍵詞。」
在物流、金流等領域,技術也在起作用。比如阿里國際站物流,可以做到智能可視,讓海外買家可以像網購一樣做外貿採購,這就大大提升了轉化率。目前阿里國際站自己的物流品牌已經服務了超過一半的平台商家,提供了26000+線路。
「今年是技術迸發很快的元年,包括最近很火的AIGC、ChatGPT,基於這些技術究竟能給我們產業帶來哪些進一步的疊代,包括效率的提升、交互體驗的重構,這些也是有非常大的期待和空間的。」張闊指出。
在張闊看來,「因為這些比較大的變化,因為這些大的期待,我們相信可以通過數字化,讓整個中國的外貿繼續享受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紅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做外貿還是相當傳統的,線下跑業務、溝通靠郵件,但實際上20多年來,做外貿的方式已經在數字化浪潮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當前數字化已經是外貿企業的標配。
無論是浙江愛度,還是歐馳,抑或是凰圖工藝、領品,大大小小的商家都在國際站,用數字化深度改造企業,並獲得了不錯的發展和增長。
事實上,外貿是一個天然被技術驅動的行業。就千年以前絲綢之路上的指南針,沒有技術的突破,人就走不遠,山海隔絕的人們便不會相遇,更無法貿易。數字化,就是過去20年里線上「絲綢之路」上的新「指南針」。
而現在,更新的「指南針」又在不斷出現。
隨著智能化、視頻化等新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外貿體驗又在被重塑,也必將被重塑。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