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

2023-09-13     天山植保

原標題: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

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

向日葵作為新疆重要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是快速發展冷涼地區農業經濟的重要作物。近幾年,由於新疆兵團產業結構調整,降低成本、提高種植業經濟效益和增加職工收入是兵團農業發展的方向。20世紀八十年代兵團就開始開展麥後復播種植模式探索,隨著種植模式和栽培方式的變化不斷更替,一些學者開展了對麥後復播和「一年兩熟」栽培技術和種植模式的研究與示範推廣。

復播作物能夠充分利用麥收後的光熱資源和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同時也可以提高職工收入。新疆北疆烏伊公路沿線及伊犁盆地,冬小麥、冬油菜、早熟馬鈴薯收穫後有效積溫可達1900~2100 ℃,無霜期85~105d,可復播一茬極早熟作物。複種極早熟油葵,能在80~90d成熟,並能獲得一定的籽實產量,是復播的主要作物之一,同時因其全程機械化栽培,管理簡單,成本低,後期耐低溫,種植效益好,每年都有一定的復播種植面積。本文在基層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新疆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合理化解決對策,為新疆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生產提供參考。

1 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生產現狀

1.1 復播油葵品種選擇

根據新疆無霜期和品種生育期的要求,北疆沿天山一帶復播油葵必須選擇極早熟品種(生育期在80~90d),南疆塔里木盆地周邊應選擇中早熟油葵品種(生育期在90~100d),採用早熟冬小麥+早熟油葵的「兩早配套」種植模式,油葵品種應具有產量高、抗病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目前早熟矮大頭、新葵10號、新葵20號、新葵5號、新葵18號、DK858等品種是復播面積較大的油葵品種。

1.2 復播油葵種植區域

兵團復播油葵主要集中在伊犁河谷區的第四師部分團場,該地區由於開春早、積溫好是新疆重要的冬小麥種植區,團場習慣於麥後復播油葵,如七〇團、七十三團、七十二團、六十七團等團場。北疆沿天山一帶的第五師、第七師、第八師、第六師部分團場,冬小麥收穫在7月初,及時整地播種,在7月10日之前上水可保證復播油葵正常成熟。南疆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由於冬小麥收穫在6月中下旬,後期積溫好,可在冬小麥收穫後復播中早熟油葵,該地區油葵產量和含油率較高。

1.3 復播油葵種植面積

2010—2016年兵團復播面積呈上升趨勢,2016年復播面積達到6 451.00hm2,2010—2016年兵團復播油葵面積呈緩慢波動上升趨勢,2016年最高,達1422.00hm2。2017—2019年復播面積呈下降趨勢,2017年之後下降明顯,2019年只有1666.94 hm2,2017—2019年兵團復播油葵面積分別為761.00hm2、334.00hm2、233.84.00hm2,2017—2019年復播油葵占全兵團復播面積比例分別為15.24%、12.11%和14.03%。

復播油葵面積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隨著近些年人工成本增加、機械作業費漲價、生產資料漲價等多重因素影響,麥後復播油葵種植戶的凈利潤下降,經濟效益下降(復播其他作物也一樣);二是國內油葵籽價格低迷,此外種植區域分散,農用水資源限量等原因也是造成復播油葵面積下降的重要原因。2022年新疆種植冬小麥87.07萬hm2、春小麥26.47萬hm2,兵團小麥種植面積14.00萬hm2以上。

1.4 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種植模式

麥後復播油葵的種植方式有三種:一是小麥滴完最後一水後,提前拆除支管,保留毛管,留高茬收穫,麥秸粉碎拋灑地面,然後利用免耕播種機播種,再安裝和接通原有的滴灌設施,滴水出苗;

二是前茬小麥收穫後,回收滴灌設施後馬上整地,噴施除草劑,耙地播種,播完種後將原有的滴管帶重新布設,滴水出苗(伊犁地區主要是採取小麥收穫後及時犁地、整地、播種,等行距溝灌,一般就灌一水);

三是前茬小麥收穫後清田免耕,播種機前帶深松杆齒,深松15~18 cm,按行距實行間隔深松和播種,播完後布設小麥原有的滴管帶,滴水出苗。

第一種和第三種都屬於免耕播種,播種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種,有保土、保水、保肥、省工、省力、省能及增產增收的特點,但第一種種植方式更節省時間,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和地表覆蓋,減少水分蒸發;第三種種植方式播種機帶深松杆齒,可以疏鬆土壤,通透性好,利於苗期根系發育;而第二種就屬於傳統種植方式,傳統的種植方式對土壤進行耕作,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有利於作物出苗、保苗,但耗時耗力、費工,從而導致作物不能成熟或者成熟不完全,影響經濟效益。

2 兵團麥後復播油葵存在的問題

2.1 盲目引進品種

當前兵團生產上種植的復播油葵品種主要有兵團自育品種和國內外引進品種,品種多、亂、雜,在生產中,由於個別地區麥後復播缺少適宜品種或者各師團為了搶抓麥後復播時間盲目引進油葵品種,對引進油葵品種豐產性、抗病性、生育期和適應性未在當地進行引種篩選試驗,未能篩選出最適合當地發展麥後復播免耕油葵品種,從而造成復播油葵產量不高,病蟲害危害增加,有的甚至不能成熟,嚴重影響了兵團麥後復播油葵產量和經濟效益。北疆地區麥收後復播只適宜選用極早熟、高產的油葵品種。

2.2 缺少配套機械

復播應以免耕為主,一方面,免耕復播使大量的作物秸稈、殘茬覆蓋農田,可有效提升和改善土壤肥力及養分構成,不僅恢復和提高基礎地力還降低了農業對化肥的依賴。同時可減少地表徑流和水分蒸發,增強抗旱能力,長期來看能顯著提高復播油葵產量。有研究表明其產量比其他耕作措施提高15%左右。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職工收入。與傳統的耕作措施相比,免耕復播的優勢主要表現為作業成本降低,節省燃油、化肥、灌溉用水。免耕復播油葵成功的關鍵在於免耕複種農機農藝的有機融合,目前,在兵團進行免耕復播高產高效耕作模式的示範和推廣缺少配套的栽培耕作技術和免耕機械。

2.3 配套栽培技術還不完善

由於兵團各地冬小麥收穫後時間不一致,各地採用的種植模式也不盡相同,生產中往往存在缺乏麥後復播油葵高產、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和技術規程,特別是對復播油葵在苗期高溫、中後期熱量不足等特殊生態條件下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特點缺乏研究,因此,配套栽培技術不完善嚴重影響復播油葵實現高產、高效種植。

2.4 產量和經濟效益有待提高

從表1可以看出,兵團主要復播作物經濟效益比較中,復播油葵經濟效益雖然最高,比復播籽粒玉米高363元/667m2、比復播青貯玉米高395元/667m2、比復播大豆高295元/667m2,但是復播青貯、復播玉米、復播大豆都有補貼,合計效益比復播油葵好,農民種植積極性也高。復播油葵經濟效益和產量仍有提升空間,復播油葵產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表1 2021年兵團主要糧油作物經濟效益比較

3 兵團發展麥後復播油葵解決途徑及建議

3.1 加大適宜復播種植的油葵新品種選育

目前生產中適合復播的油葵品種少且產量、品質、抗性差異較大,應根據不同優勢區域鑒選出適宜該區域種植的優良品種2~3個進行重點引導和扶植,保證品種的區域化、規模化。加大油葵品種選育,加強早熟、高油、抗病、抗逆油葵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現代育種技術與分子生物技術結合選育高產優質油葵品種,增強新疆本地油葵品種市場占有率。此外,種子推廣單位要和品種所有權單位達成供種協議,聯合建立新品種親本繁殖基地、雜交制種基地和種子加工基地,保證符合國家標準的雜交種子提供給生產單位。同時育種單位和推廣單位要以新品種為核心,積極開展配套栽培技術服務,通過油葵新品種高產高效機械化種植,實現復播油葵產量、品質和效益的最優結合。

3.2 加強復播油葵栽培管理技術和配套免耕機械研究

麥後復播油葵栽培管理技術,應該考慮當地光熱資源富餘量、土壤類型、種植制度、油葵品種生育期、豐產性和品質、病蟲害防控、水肥運籌、收穫時機和收穫機械,因時、因地、因品種開展針對性研究。特別是加強對復播油葵在苗期高溫、後期熱量不足特殊生態條件下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特點的研究,避免缺苗早衰等問題的影響。同時,加強麥後免耕播種機械的研究,免耕播種技術是應用免耕播種機在有秸稈覆蓋的地表上一次性完成切斷稈或切開根茬、開溝、施肥、播種、壓種、覆土、鎮壓作業。對機具要求是要具有清草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種肥分施功能,地面仿形等功能。通過選用專用的復播油葵新品種、採用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的機械化種植模式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必將是今後發展麥後復播油葵的必由之路。

3.3 強化科技支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發揮兵團油料科技資源優勢,重點開展油葵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通過精量播種、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栽培等技術手段,提高復播油葵科技含量促進產量和效益提升。此外,需要建立高產高效栽培科技培訓、技術指導跟蹤服務措施,保障兵團復播油葵生產的健康發展。同時加大政府性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改造中低產田,改善生產基礎設施條件,特別是高新節水設備的投入,扶持油料作物良種繁育、油料基地高產創建和品牌培育等。實施良種補貼和最低保護價,實行油料作物示範基地建設給予補助資金等措施。

3.4 節本增效促進麥後復播油葵良性發展

隨著近些年新疆兵團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冬小麥種植面積很大,復播油葵優勢生產區的團場應抓住此次時機,利用媒體、網際網路等方式,加大麥後復播油葵節本增效科技示範引領,引導職工由閒置麥后土地向復播油葵轉型,通過全程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通過已審定的適宜復播的油葵品種,以品種試驗示範、農機農藝融合為目標,開展麥後復播油葵試驗、示範、推廣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加大麥後復播油葵技術的宣傳、示範推廣力度,降低職工麥後復播油葵成本,提高職工收入。

利用土地流轉或者成立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做到滴灌小麥收穫後及時復播早熟油葵,同時又可實現滴灌設施的再利用,做到滴灌小麥免耕復播「雙滴」栽培(滴灌小麥+滴灌復播作物,簡稱「雙滴」栽培),在小麥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再增加復播作物的效益,在提高光熱水土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種植積極性,保障了地區及國家糧油安全,促進了新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最終提高麥後復播油葵種植比例,增加種植效益。

復播油葵的種植已成為新疆兵團綠洲農業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職工收入的一條新途徑;是兵團提高職工種植糧食和油料積極性,增加收入,保障我國糧油安全的選擇之一,復播油葵產業的發展壯大對急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兵團來說意義重大。近幾年在國家政策和兵團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麥後復播油葵在兵團的一些團場地區取得了較大發展,隨著兵團小麥面積的擴大,麥後復播油葵前景廣闊。科研院所、育種單位要抓住機遇,選育高產、優質、早熟、抗旱的復播油葵新品種,推廣高產高效綠色栽培管理技術,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師市團場要引導種植戶提高對麥後復播的認識,主動與企業對接產品銷路,從而提高種植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積極性,實現「一茬保供給、一茬促增收」。

作者:董紅業、劉勝利、等,單位: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來源:新疆農墾科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f0f296573963d09b71e6d9ef27bfb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