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未來的養老金收支怎麼辦?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如果我問你,對於中國來說,「中等收入陷阱」和「老齡化危機」哪一個更值得擔憂,你會怎麼選?
對於小巴來說,有一個相對簡單的思路可供參考。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有哪些?例如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人均GDP在3000美元上下徘徊;東南歐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人均GDP在7000美元上下徘徊;拉美的巴西、阿根廷,人均GDP幾起幾落。
圖源:世界銀行
陷入老齡化危機的國家有哪些?目前,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日本,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是韓國。
那麼你說,中國的文化傳統、社會結構、發展路徑,更像上面那些國家,還是下面的日韓?答案不言自明。
日本與亞洲四小龍,都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在這一點上,我們與成功者的相似性,遠大於和失敗者的相似性。問題是,高收入並不等於萬事大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而後幾乎都陷入了少子化與老齡化的困境中。
因此老齡化危機,或許更值得我們擔憂。(這只是一種思路,如果你認為中等收入陷阱更應該擔憂,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理由)
隨著「兩會」臨近,養老的話題也頻頻出現在輿論視野中。
2月22日,人社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到從今年1月開始,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從縣級統籌起步,直到2020年底,終於實現了省級統收統支,解決了省內養老保險基金負擔不均衡的問題。
在2018年—2021年,開始實施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由富裕省份向困難省份跨省調劑資金,以「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這是全國統籌的先導。
以2020年為例,全國(不含港澳台)共有7個省份上繳金額大於下撥金額,3個省份收支平衡,其餘21個省份相對困難,需要支援。
上繳金額減去下撥金額
全國統籌相比於中央調劑,會在哪些方面更統一規範、更有保障,有待細則出台後的詳細說明。
但通過統籌層級的提升,我們不難看出,區域性的養老金收不抵支,已經不是一縣、一市、一省的問題。
老齡化程度還會持續加深,未來的養老金收支怎麼辦?
同樣在2月22日傳出消息,江蘇省人社廳發布《江蘇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提到:
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同意,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參保人員可推遲退休,推遲退休的時間最短不少於一年。
江蘇,由此被視作第一個正式實施延遲退休的省份。
雖然是按照自願原則,但這還是給上班族們帶來了不小的內心衝擊——該來的終究要來了。
其實在江蘇之前,「十四五」規劃中已經提到:
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
延遲退休,會是解決養老金收支難題的好辦法嗎?如果延遲退休還不夠,我們又該怎麼辦?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請教了幾位大頭,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中央調劑是養老金統籌的前提,之前通過中央調劑,地方把一部分養老金存入中央,通過中央來調劑各個地區的養老金,對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地區進行調劑分配。
而全國統籌,則是所有地區養老金逐漸統一、通行,這主要是為了解決地區間,養老金收支不平衡,部分地區養老金收不抵支、部分地區養老金配置效率不高的狀況。
當前,各地養老保險帳戶還沒有打通,未來會逐步打通。預期依然遵循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總原則,由於地區間交付水平各不相同,未來跨地區轉接養老金可能需要遵循一定的折算比率來確定養老金享受等級。
但隨著我國老齡化的深入,未來養老金收不抵支的問題還會進一步惡化,地區平衡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態勢。
解決養老金收支問題主要是靠開源,隨著老齡人口增加,老齡人口對養老需求的提高,節流的可能性不大。
而開源主要是要將養老金和財政支出相結合,要通過財政補貼養老金,比如通過劃撥國有資產的方式來充實養老金帳戶,政府要切實履行社保「最終付款人」的責任。
另一方面是加大力度推動養老金投資運營,提高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養老金投資仍然相對保守,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類資產方面。
此外,延遲退休是一個減緩養老金髮放的方式,但也只是減緩。
由於歷史因素,計劃經濟時代「國企辦社會」,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足額繳納保險費,但享受了養老金髮放福利,這部分歷史欠帳是目前缺口的重要原因。所以,國有資產作為早期的受益者,應成為補養老金缺口的首要資金來源。
事實上,國務院早在2017年起,就已經開始計劃劃轉部分國有資本補充社保基金,以擴大基金規模,保證社保基金可持續發展。據當年的制度設計,劃轉對象為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劃轉比例統一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
按照這一比例,國資股權劃轉規模大概在6.7萬億~8.7萬億元之間,未來待劃轉規模仍接近6萬億。
劃轉國有資本,並不是直接用於養老金髮放,而是為了獲得股權分紅。那麼,股權分紅比率就很重要。
OECD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國有企業的實際分紅率為16.1%,其中非金融企業僅為5.8%,低於十八屆三中全會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達到30%),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還處於較低水平。比如俄羅斯和印度的這一數字分別為50%和60%。
圖源:澤平宏觀
除了直接劃轉國有資本,提高國企利潤上繳比例用於財政補貼養老金,也是可以考慮的渠道。
目前,我國國企利潤上繳按企業類型分為五類,上繳水平在0%~20%之間。
近年來,國企利潤不斷增加,比如,財政部數據顯示,2019年國有企業稅後凈利潤為26318.4億元,同比增長5.2%,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5496億元。但是2019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卻只有3960億元。
即使假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全部來源於國企,那利潤上繳比例也只有15%多一點,低於國際慣例「上市公司股東分紅比例為稅後可分配利潤30%到40%」水平,更低于丹麥、芬蘭、法國、德國、紐西蘭、韓國等的國家企業,他們的上繳比例最高的達80%~90%。
我國的國企利潤,大部分仍在國企內部流動,較少用於公共財政和改善民生方面。提高國企利潤上繳比例,有利於倒逼國有企業改革,淘汰落後產能,節能降耗,提高效率。利潤上繳比例提高的部分,用來補充財政的社保和養老開支,有利於補足資金缺口,縮小貧富差距,從而使得全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以上觀點首發「秦朔朋友圈」。
養老金是幹嘛的?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本身來講,養老金不存在「以收抵支」的問題,不可能寄希望於收的錢超過支的錢,來繼續維持這套體系。一直以來,所有的社保制度都離不開財政支持。
再按照老齡化的趨勢來講,所謂的「收不抵支」是必然的。道理很簡單,在長壽的影響下,交錢的人越來越少,領錢的人越來越多,現行的養老金制度一定是難以為繼的。
老人排隊領養老金
另外,即使是個人帳戶式的養老金,受長壽的影響,領養老金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必然是難以為繼的。
現行養老金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按人頭算。但是現在這種方式還適用嗎?我們看到,越是高利潤的企業,越是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雇的人很少,創造的價值卻很大。而人力密集型企業正相反,雇的人很多,但人均創造的利潤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用算人頭的方式來收繳養老金,就沒有體現出技術和資本的作用。
未來的養老金收支怎麼辦?可能有幾種辦法。
第一,為養老金制度增加新的要素,如資本的要素、技術的要素,改變現在這種單純按人頭來收養老金的方式。
第二,國企資產劃撥。這是已經在做的,下一步國家還會繼續做。
第三,關於延遲退休,實際上,單純的延遲退休時間效果一般。西方國家從1990年代開始做這件事,做到現在也沒有根本性解決,而且已經延遲不下去了,延到65歲、68歲、70歲,不能再延了。
不過借鑑各國實踐的經驗和教訓來看,我們可以實施自主選擇的彈性退休制度,以此來贏取時間,推動養老金制度的創新。
最終的方案一定是制度創新,比如以發放國民基本年金代替養老金,再如推動工作方式的轉變,這些方法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 | 木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范程遠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圖源|VCG
從宏觀趨勢、職場洞察、熱門行業出發
用數據為你解讀未來2—3年的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eb684bff821bd66fcb477bc4bae40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