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抵制電動化,面對中國汽車,日本必須要贏?

2023-11-05     單仁行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最近這幾年,中國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讓人嘆為觀止。

在目前國內市場中,很多國外車企都開始啞火了。

像傳統的汽車強國,日本,這個曾經燃油車時代的王者,在電動車上已經強不起來了。

在前不久的日本車展上,就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場景。

一邊是眾多品牌的電動車亮相;另一邊是傳統巨頭們的唱衰和抵制。

比如說豐田家族的第四代長孫,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會長,豐田章男。

作為豐田汽車曾經的CEO,同樣也是最早一批投資了馬斯克和特斯拉的人,豐田章男不止一次地抵制電動車。

他說,電動車在美國銷量增長放緩,證明他對電動汽車的抵制是正確的,人們終於看到了這項技術失敗的現實,電動車並不環保,是資本和媒體過度炒作而已,還有很多種方法保護環境。

面對中國品牌的崛起,豐田章男還說日本必須得贏,還需要大家的多多支持。

你看看,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國營銷。

02

以豐田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傳統車企,為什麼要強烈抵制電動車,甚至是逆反政府的綠色政策呢?

這個帳,豐田章男作為企業界代表,已經算的很清楚了。

他說,日本加速邁向電動化只會導致失業,甚至讓日本汽車業的優勢蕩然無存,到2030年,純電動汽車政策將導致日本失去550萬個工作崗位和800萬的汽車年產量。

日本政府盲目去制定「綠色製造計劃」只是跟風,絕不是可持續的。

豐田章男的觀點我們不去討論,但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產業的競爭,新老產業的交換,不是逐步疊代,而是一場淘汰。

在巔峰時期,日本車企占到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的23%,到了2022年,這個比例下滑到了15%,今年上半年繼續下滑到12%。

即使是最大品牌的豐田,今年上半年在中國銷量也同比下跌2.8%。

更重要的是,已經有日系車企開始退出中國市場了。

在上個月,曾經紅極一時的三菱汽車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出售合資公司廣汽三菱。

為什麼要退呢?

2022年,三菱的年銷量只有可憐的3.9萬輛,同比下跌了49%;同時期的新能源車企,不說比亞迪,新勢力里隨便挑一家都比三菱要強。

此消彼長之下,日本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上都遭受中國車企的衝擊,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一。

在中國同行的突飛猛進之下,日本汽車產業感受到了很強的危機,當然,包括豐田章男在內的眾多日本汽車高管內心其實很矛盾。

一方面他們想抵制電動車,另一方面又想在電動車領域分一杯羹。

這種矛盾心理,在這次東京車展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當豐田章男路過比亞迪的展位,他的眼神中透露著羨慕,也夾雜著一絲心酸。

豐田章男和豐田,其實離新能源非常近,他們甚至很早就開始研究新能源汽車了。

但一步選錯,步步錯,今天也許還是他們的時代,但下一個時代呢?

03

當然,有人會奇怪,這有什麼難的?我轉型不就好了?

這就像是我們一些剛來上課的學員,在上課之前,他們也覺得,網際網路轉型有什麼難的?不就是搞個電商,增加個渠道,拿幾筆訂單?

實際上,在很多傳統行業當中,推動一家傳統企業轉型,比做一家創業公司還要困難。

它不只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就拿汽車來說。

第一、汽車產業本身開發周期、驗證周期、投資回報周期都很長,轉型背後是龐大的資源投入和漫長的時間成本。

下決策很容易,但判斷失誤的代價會非常高昂。

就像豐田選擇了氫能源一樣,沒有市場,英雄也無用武之地,豐田至今都在為氫能源的路線失誤而買單。

巨大的沉沒成本,讓豐田錯過了新能源的市場紅利期,產品的「代際差距」短時間很難追回。

第二、大象轉身很難的,是人心,要打破舊有的利益結構,重新分配資源。

這一定會侵害到集團內部一部分人的利益,內部只要不統一,想做什麼事都是非常難的。

就像今天的豐田,他其實也能看清趨勢,也在盡力緊跟。

東京車展上,豐田展出了自己多個電動車款式,旗下的高端品牌雷克薩斯也要全面轉型為純電品牌。

豐田還承諾,要在2030年前投資4萬億日元,用於開發電動汽車。

為了塑造和影響消費者的認知,豐田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強化自己電動車企的形象,用多品牌、子品牌策略打電動化。

但問題出自於內部,就像豐田章男炮轟電動車一樣,前任銳意進取的領導者,反而成為了今天的保守派。豐田章男不斷強化自己燃油車企的身份,明顯是跟公司的戰略方向有了分歧。

內部高層聲音的不統一,一定會阻礙企業整體的轉型。

04

今天豐田的困境和分歧,其實也是日本汽車產業的困境,包括很多行業,當整個產業發生變化,需求發生轉變,技術發生變化的時候,如果還死死的堅守,那就是等待著被淘汰。

有的人想往前走,但有的人想留,因為他知道不是前方沒有路,而是前方的路沒有了自己的位置。

對我們很多企業來說,機遇是什麼?

就是來自於外部市場產業變遷所帶來的新機會,這是一個龐大的機會,我們只要從產業鏈配套、材料、加工到產成品到出海這一系列環節抓住其中一個,不斷細分,不斷做深,就有機會成長,有機會轉型,發展壯大。

當然,不管是哪種轉型之前,重要的都是先把心轉過來,真正的去擁抱。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e298f50e1ef4ddda60b09e0c111d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