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都」是怎樣煉成的?

2024-10-22     東南沿海消息通

「中國藥都」是怎樣煉成的?「樟幫」的優秀文化基因體現在哪裡?在中藥產業遍地開花的當下,藥不過樟樹還靈不靈?

作者 | 湯建萍 肖雅

10月16日,為期10天的第55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藥交會」)在樟樹市岐黃小鎮拉開帷幕。白芍飛上天,木通不見邊,陳皮一條線,川芎蝴蝶雙飛片……藥交會期間,樟樹藥工師傅現場表演中藥炮製技藝,觀眾連連驚嘆:「太震撼了!」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樟樹自古享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盛譽,「樟幫」曾與「京幫」「川幫」並稱為中國三大藥幫。2013年,樟樹市被授予「中國藥都」稱號。樟樹藥俗和中藥炮製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國藥都」是怎樣煉成的?「樟幫」的優秀文化基因體現在哪裡?在中藥產業遍地開花的當下,藥不過樟樹還靈不靈?

樟樹第55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現場。

集納天下藥材於一鎮

源遠流長的樟樹中醫藥文化,始於漢晉。東漢末年,葛玄在樟樹東南部的閣皂山修道煉丹,採藥行醫,開啟樟樹醫藥先河,創立道教靈寶派,閣皂山因而成為道教名山,葛玄則被尊為樟樹藥業鼻祖。兩晉以後,閣皂山麓、贛江之濱的淦陽(今樟樹市城區)一帶,就有人以運輸藥材為生。

唐開元四年(716),大庾嶺古驛道開通,處於這條「官道」中心、跨贛江中游兩岸的樟樹,成為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津、南北藥材集散與中轉之地。樟樹「藥墟」開始形成,運輸藥材成為具有專營性質的行業。

北宋元豐年間,樟樹地產枳殼、枳實、陳皮等藥材因質量上乘而馳名,每年作為貢品進入皇宮內苑。1154年,史學家、名醫徐夢莘所著《集醫錄》問世,這是樟樹最早的醫學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南宋遺民侯逢丙不屑於為元朝廷服務,舉家從廬陵(今吉安市)遷往樟樹鎮,「設肆製藥」,濟世度人。樟樹人眼中的這位「侯善人」,是樟樹中醫藥史上首個設店製藥的著名藥師。

明清兩代,樟樹藥業步入鼎盛時期。彼時,各省藥商不遠千里將地產藥材販運到樟樹,經樟樹藥師炮製後,銷往他省,樟樹成為「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的「藥碼頭」。押運藥材的客商,有時一批近百人,每位客商來貨,多達五六百件甚至上千件,樟樹碼頭終年千帆林立,茶樓酒館座無虛席。除地產藥材外,樟樹還開創了化學藥品的熬制,所產青礬、紅礬遠銷全國各地。明萬曆年間,皇室派太監為「中使」,專程到樟樹鎮採購藥材。

隨著從業人員不斷增多,樟樹藥商不僅坐地經營,還奔走四方,掀起三次外出經商高潮,將藥業拓展至外地,形成覆蓋全國的「樟樹藥業網」。

影響最大的一次外出經商潮發生在清康乾年間。許多藥商積累了大量資金,到全國各大商埠去開行號,到著名藥材產地設莊。他們重金聘請家鄉的藥工師傅去經營,也從家鄉帶去大批徒弟。這些人經過幾年經營,就在當地開起藥店,有民謠為證:「一個包袱一把傘,出門幾年當老闆」。湘潭、漢口、重慶是樟樹藥商早期最大據點,湘贛兩省藥材行、店幾乎被他們壟斷。極盛時,樟樹鎮有藥材行、號、店、莊近200家,其中本地藥商開設100多家。

伴隨著外出經商熱潮,樟樹藥材炮製技術逐漸傳入湖南、湖北、四川一帶,樟樹飲片成藥飲譽大江南北。至此,樟樹鎮不僅是藥材交易、集散中心,也是藥材加工炮製技術中心,贏得了「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好口碑。

樟樹第55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展演現場。

獨樹一幟的「樟幫」文化

清代中後期,全國工商行業競爭激烈,各地商人以親緣或地緣關係結成幫系。樟樹藥商率先在本地結幫,客居各地的樟樹籍藥商也隨之「拉幫結派」。「樟幫」以人數眾多、經營獨特、管理嚴格見稱,是南方最有實力的藥幫,西與四川的「川幫」爭雄,北與天津、北京的「京幫」抗衡。

精益求精的中藥炮製技藝,是「樟幫」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樟樹藥業生存的根本。

樟樹藥工對中藥炮製素有「術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訓,不論炒、浸、泡、炙,抑或烘、曬、切、藏,中藥炮製技術都十分考究,炮製工具、輔料和工藝獨具一格。以製作藥材的「樟刀」為例,「老君爐中純火青,煉就樟刀葉片輕;鋒利好比鴛鴦劍,揮動如飛飲片精」。

讓「樟幫」名震天下的一招絕技就是「白芍飛上天」。2014年,樟樹中藥材炮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丁社如,在3分鐘內用「樟刀」將一寸長的白芍切製成完整飲片360片,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手工切制中藥飲片數量之最」認證。

誠信無欺的經營之道,是「樟幫」文化的第二大特色。樟樹地產藥材品種、數量均不占優勢,卻能夠長期吸引各地藥商,歷經千餘年而不衰,其關鍵在於誠信經營。

在中醫藥文化夜市,商家正在製作「藥清湯」。

樟樹藥商「重然諾,愛名檢」,講求信譽,在交易上不瞞秤、不吃價。他們盟誓:「公平交易,遠近無欺;如有瞞秤、吃價,永世不昌。」湘潭的樟樹藥材行還規定:「不論品種,不論數量,凡藥材成交,必得通過藥行。違者,與買賣雙方斷絕交易關係……」這些藥規有如樟樹藥商的「法規」,即使是家財萬貫的老闆違規,也定將遭到攻擊。

嚴格有序的管理方法,是「樟幫」文化的第三大特色。

在長期的實踐中,樟樹藥人創建了行、號、店、莊的獨特管理方式。藥行是「一把算盤一把秤」,資金不需太多,主要為各地藥商代購、代銷,從中抽取佣金。藥號從藥行發展而來,其經營口訣是「土藥要飽,先生要老,徒弟要小,路道要調」。藥店的特點是「前堂賣藥,後堂加工」,名氣大的有長春、黃慶仁等20餘家。藥莊是樟樹藥店的派出機構或外地藥商駐樟樹的派出機構,以採購、銷售為己任。

不論是行、號,還是店、莊,管理都極其嚴格。管事、掌柜、先生、學徒、勤雜工,他們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先生要做到老於世故、富有經驗,學徒要做到三穩——身穩、手穩、口穩。醫藥關乎性命,如果哪個環節出了紕漏,店東必定追究責任。因炮製不精心而導致質量事故,輕則開除,重則在三皇宮內當眾焚燒肇事者的衣物、被帳等生活用品,當地永不錄用。

「中國藥都」任重道遠

1800多年來,樟樹中醫藥產業既經歷過曲折,也創造了輝煌。如今,樟樹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醫藥企業502家,被評為中醫藥四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在本屆藥交會開幕式上,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了《中醫藥—梔子》,這是江西首個中藥材領域的國際標準,將助力樟樹中醫藥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不過,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國中藥材集散地如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河南禹州等地正加速崛起,全國藥品交易會(上海)、廣州國際醫藥保健產業博覽會等展會成為藥品交易的「新貴」。 頭頂金字招牌,面對新的挑戰,樟樹該如何接招出招,續寫輝煌?

樟樹第55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展演現場。

持續推進振興工程。2016年,樟樹提出實施「中國藥都」振興工程的戰略設想,此後相繼出台《江西樟樹「中國藥都」振興工程實施方案》《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二十條意見》等政策文件。2023年,「中國藥都」振興工程納入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江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協調推進。與此同時,樟樹著力打造中醫藥產業聚集基地、中醫藥文旅融合基地、中醫藥診療康養基地、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三個基地、一個中心」,推動中醫藥產業提質升級。

創新國潮養生。中醫藥發展離不開創新,將中醫藥文化真正融入現代人生活習慣和喜好,才能「火起來」「潮下去」。「臨江府,清江縣,三歲伢崽吃包面。」包面即清湯,樟樹「藥清湯」遠近聞名,川貝陳皮清湯、雞內金清湯……既美味又具藥用價值的清湯俘獲養生大軍的心。除了傳統的藥膳,還有中藥奶茶、中藥咖啡等新中式養生食品,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頻頻圈粉年輕人。

以會搭台唱響品牌。藥交會是醫藥企業展示品牌形象、增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沒有交易的展會是沒有生命力的,交易率就是影響力、號召力。當然,藥交會不只是單純的展會經濟,「有靈魂」的藥交會才能吸引人。如本屆藥交會推出的中醫藥文化夜市、全國名中醫義診、中藥炮製技藝展演等系列活動,很好地將中醫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打卡體驗者絡繹不絕。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若侵犯您的權益,敬請告知刪除。

出品:宜春市融媒體中心)

(來:當代江西

編輯:肖蘇閣;校對:周瑩;編審:余遠明;監製:熊妍華 、黃程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d53d2dd3bfc0160467463443dfd03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