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背靠阿里的商家,聊聊馬雲回歸的意義

2023-06-26     單仁行

原標題:從一個背靠阿里的商家,聊聊馬雲回歸的意義

01

我們在上周寫到了馬雲回歸阿里的動作,張勇9月卸任阿里董事會主席和CEO,分別由老幹部蔡崇信接任主席,吳泳銘接任CEO。

馬雲的重新回歸,以及阿里的調整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沒什麼感知。

但實際上,別忘了還有依託阿里平台做生意的千千萬萬個企業。

在6月中旬的單仁牛商的《視播時代,企業全域持續增長系統》課程上,我遇到了一位廣東中山的企業老闆。

我們聊起了他目前的業務結構,他很多生意都是在阿里平台上展開,但一談到阿里,這位老闆是喜憂參半,感慨萬千。

02

他告訴我,這幾年,阿里巴巴平台,無論是誠信通還是國際站,都是自己業務半數以上的主要來源渠道。

他非常感謝阿里,但是他每年花在阿里平台上面的費用也是水漲船高,從幾年之前的十萬級別,到現在每一個平台,都是百萬級費用的開支。

他說,他特別佩服阿里團隊的「業務創新能力」,每年總是能創新出各種收費項目,把平台費用越拉越高。

當然,阿里收了錢也確實給你辦事,作為平台的頭部合作商,大把的錢交出去後,平台的垂直流量、優質客戶總是能讓自己先挑,然後才給到行業其他的商家。

他總結說,在阿里平台上做生意,一開始是花小錢給自己辦大事,中間是花錢給平台辦大事,最後是發現,業務增長速度還是趕不上平台流量費用增長的速度。

也就是說,在行業競爭加劇的時候,行業頭部商家只能主動或者被動提升自己的流量費用,但利潤會越來越少。

那假如我就是不投入類似合作的費用,主打的就是陪伴呢?

那不好意思,人家真就一分流量都沒有。

我們也遇到了不少在天貓平台入駐的學員企業,大家普遍的反饋結果幾乎如出一轍,阿里媽媽現在是阿里房東。

03

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去回顧這幾年的電商行業。

阿里作為電商的龍頭,今天無論是B端或者C端,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戰。

在核心的電商業務部分,一方面遇到了短視頻直播的狙擊,阿里的反應可以說是後知後覺,到現在也沒能做起來。

這不能說是因為阿里沒有做社交的基因,抖音和快手從流量到電商的商業化道路上,轉變的非常絲滑,一路保持了高增長的態勢。

特別是抖音集團,根據不完全測算,2022年的利潤超越了阿里一小截,當然,我們最能體會到的就是抖音在廣告業務和電商方面的增長,可以說一騎絕塵。

同時,作為後來居上的拼多多,也是國內、國際兩線開花,快速突進。

馬雲回歸,可能心裡最大的不甘,也是看到TikTok在國外大殺四方,連拼多多的國外電商平台Temu也是混的風生水起。

根據移動APP研究機構Apptopia的數據顯示,在推出後的六個月時間裡,Temu的下載量超過了所有購物APP,它的參與度和留存率也一直在美國iOS應用榜中名列前茅。

Temu的推出,適應了今天的全球環境,因為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希望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他們需要的東西,以對抗通脹和經濟不振。

而且,他們現在都用了一種全新的運作機制,這個我們留到明天跟大家分析。

想一想,這不正是當初阿里想要做到的事嗎。

馬雲當初為什麼要做阿里巴巴?

一方面希望把中國產品賣到國外去。另一方面希望「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幫助到更多的中小企業。

阿里曾經在上市之初做過嘗試,幫助中國企業出海,把中國產品銷售到全球,但是因為成本太高,影響上市公司的收益放棄了。

後來,阿里用資本的力量入股了馬來西亞的Lazada和印度電商平台BigBasket。

Lazada是以阿里主導運營的東南亞電商平台,但市場只限於馬來西亞及周邊的範圍,市場有限,增長也有限。

印度的big Basket,阿里只是小股東,對經營沒有太大的影響力。

更深刻的來說,從表面上看,阿里遭遇了增長的瓶頸,但從實際運作來看,阿里越來越遠離了自己出發時候的初衷。

我們從跟阿里打交道的企業身上,更能體會到這一點,阿里的文化這幾年已經「從曾經的一鍋飯變成了一鍋粥」。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曾經是馬雲的理想,但近些年,阿里旗下的平台,無論是天貓還是淘寶,流量與服務越來越多傾斜給行業的頭部玩家。

阿里國際站上的頭部玩家,每年投入的額度也一路上行,基本上快到千萬級別,小一點的誠信通或者是中國供應商的商家幾乎沒太多流量。

阿里天貓的業績在一路上行,是以拋棄曾經賴以起家的中小商家為代價。小賣家的機會越來越少,被迫離開了阿里系。

這是對初心的背叛。

阿里在消費升級的賽道上做的多堅決,今天面對抖音、拼多多就有多困難。

在2015年和2019年,馬雲把CEO和集團董事長的職位交給了張勇。

張勇,原來是淘寶商城的負責人,他在淘寶遭遇困難的時候,接手CEO職位,創立了「雙11」,救活了淘寶的同時,分化出了價格更貴,頭部品牌更集中的天貓。

他用自己的遠見把阿里帶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抓住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帶給了股東巨大的回報。

毫無疑問,他是阿里巴巴集團發展的功臣。

但也正是在張勇任職期間,阿里忽視了消費趨勢的轉變,從一個向全球更大事業拓展的開創者來說,這樣的結果略有不足。

但不管是領導層的判斷錯誤,還是阿里的大公司病,都讓已經退休,遠離權力中心的馬雲,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馬老師,估計得暫時告別鄉村教師的夢想了。

04

阿里接下來的步驟其實比較明確,回歸初心,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同時重組組織架構,當然,有人會說,阿里拆成六個部分,是不是只是為了分別去上市融資?

我想,從一個創始人的角度來說,馬雲對資本的慾望不會如此的強烈,他是看得懂事物本質的人,拆解阿里的目的更多是想激活阿里體系,回歸初心。

一方面把綁在一起的業務線重新拆分,讓各自有更大的空間,也有直面市場的壓力去發展,把蛋糕做大,同時給那些願意拼搏、創新的人分蛋糕。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藉助於創始人的回歸,喚醒阿里巴巴的文化。

就像這次的高層調整,讓張勇只負責其中阿里雲的方向。不是對張勇這麼多年工作的否定,而是對阿里文化的自我救贖。

創始人和接手團隊,在交接當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文化如何得到傳承和宣揚。

我每一次有機會跟團隊講話的時候,都會把公司的文化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講解。

為什麼我總要去反覆去強調文化?

就是因為這個不起眼的「文化」太關鍵了,它沒有一個實際的指標,但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我們,就像德魯克所說的「文化可以把戰略當早餐一樣吃掉」。

文化,是團隊決策中的最重要的底層邏輯,也是讓團隊溝通和執行中最重要的認知基礎。

大家都知道,面對一個目標有分歧,甚至是拍桌子吵架太正常不過了,但文化就是約束我們走出會議室去執行的時候,也知道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為什麼去做。

這是潛藏在人們心裡中的使命和價值觀,我們會下意識的想起它,維護它,遵守它。

我想起幾年之前,我在山東臨沂出差遇到一位學員,高總,他是一家做建材行業的公司老總,剛從部隊退休沒幾年時間。

在交流當中,我問了高總一個問題,現在部隊從戰士到軍官,特別是年輕人,還能有當年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那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嗎?

高總斬釘截鐵的對我說,「絕對」。

他說,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排頭兵,打先鋒,每個人都和當年一樣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為國為民而戰。

我到現在還能記得當年聽到他講這些話的時候,身體裡面那種血脈噴張的感覺。

我聽得特別震撼,黨對軍隊的領導是成功的,這種文化刻入到骨子裡。

一支團隊的戰鬥力,不是來自於武器的性能,而是來自於這群人內在文化的力量,來自真正願意全身心付出,為使命而奮鬥的那種精神。

我想這是阿里,也是我們諸多企業應該學習的地方。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d264ff12ce5edad5467a9565ed978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