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公司有多掙錢?玄機科技董事長沈樂平揭秘:僅虛擬偶像,一年便可入千萬

2023-04-18     每經影視

原標題:動漫公司有多掙錢?玄機科技董事長沈樂平揭秘:僅虛擬偶像,一年便可入千萬

這3年受影響的行業很多,但有一個行業在這3年內加速成長。

年初,具有中國風美學風格的《中國奇譚》一夜之間出圈爆火,只半個月,在B站的播放量就過億。《中國奇譚》IP運營方上海電影(SH601595,股價29.57元,市值132.5億元)股價也一路狂飆,從年初至4月18日,上漲170%。

成長到2023年,國漫早已脫下「低幼」標籤。

據藝恩《2022Z世代IP興趣報告》,Z世代最喜愛的IP賽道,「國漫動漫類IP」以81%的歡迎度排名第一。

「國漫崛起」不僅是喊出的口號,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B站四大長視頻平台也不斷加碼動畫片單,將該品類提升至更重要的戰略地位。

為此,我們採訪了國內最老牌、也是行業龍頭之一的3D動漫製作公司玄機科技董事長沈樂平。

從《秦時明月》起家,又陸續推出《武庚紀》《天行九歌》《斗羅大陸》《吞噬星空》等動漫作品,玄機科技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動漫從谷底走向全球的一段充滿色彩的變革史。

如今,玄機科技的上市輔導驗收已經通過。在公司收入部分,每經記者了解到,虛擬偶像一年可為玄機科技帶來約千萬級的收入,並且保持增長趨勢。「我對於AIGC保持樂觀態度。受益於技術變革,虛擬形象的製作成本和門檻會降低,未來可能會產生『網紅批發』似的爆發。」沈樂平說。

玄機科技董事長沈樂平

曾被外國作品傾銷

國產動畫快要「滅亡」了

作為首部年番網絡動畫作品,《斗羅大陸》動畫上線僅2個月,播放量就突破了10億。到今年4月9日,動畫總播放量已經達到500億,是迄今為止播放量最高的國漫作品。

憑藉著《斗羅大陸》這一IP,沈樂平說疫情並沒有讓公司「捉襟見肘」,反而更加忙碌。這放在整個內容行業都不多見。

而在《斗羅大陸》成為玄機科技的新招牌之前,2007年,公司剛一成立,就因為《秦時明月》一炮而火。那個時候,國產動畫還打著「低幼」標籤,這部擁有唯美畫風,定位在秦朝的3D熱血武俠故事讓人眼前一亮——國漫原來有如此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

玄機科技的發展史,見證了中國動漫從谷底爬坡而起的一段新征程。

提到早期中國動漫,很多觀眾如數家珍,《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都是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經典,放至全球都享有盛譽。

曾經到達過高峰,但接近2004年時,中國動畫行業幾乎「消亡」。回憶起那段歷史,沈樂平認為那時候的國漫從業者幾乎淪為國外動畫的代工,做一些邊角料的加工工作,本土原創作品可以說「歸零」了。

這背後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中國動畫藝術性很高,但商業性和市場屬性不強;其二是外國作品借著「文化交流」的名義進行了傾銷。「他們以非常低廉的價格進入國內市場,我說的低廉是非常低,幾乎只是象徵性的收費。那時候電視台畢竟還是盈利機構,買片子沒有多少錢,各方面尤其是廣告收入,又能掙到一筆不菲的費用。」

很短時間內,我們的電視螢屏被美國、日本的動畫片占據了主要市場份額,經過一段時間觀眾和市場的培養,國產動畫所剩無幾。

2005年,國家頒布振興扶持中國原創動畫的相關政策。本身也是深度動漫愛好者的沈樂平心想,動畫作為少兒類作品,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糧,對他們的三觀形成至關重要,那為什麼不做一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的動漫呢?

在寫完《秦時明月》第一部初稿,第二部大部分初稿後,作家溫世仁不幸因病去世。在離開前,溫世仁將《秦時明月》交給沈樂平,希望他做好小說之後影視、動漫的規劃。「武俠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和好萊塢大片中強調個人主義的超級英雄截然不同。」

從《秦時明月》開始,玄機科技開闢了一條國產3D古風連載動畫的道路,公司前十年,也只做《秦時明月》這一部作品。觀眾可以看到,除了卡通形象,動漫也可以既武俠又熱血,還能宣揚傳統文化。

斗羅大陸

一部日漫開出上億天價

為什麼不用這錢投資自己的動漫?

從2005年至今,玄機科技已經成立18年,公司規模接近850人。沈樂平說自己非常完整地見證了中國動漫產業在這近20年里的發展。他是見證者,也是履行者。

這18年,中國動漫產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政策紅利期、資本紅利期和平台紅利期。

政策紅利期如上所言,在2004年~2012年期間,通過政策發布,人才大量流失、原創公司不斷凋敝破產的動畫行業重新開始煥發活力。「當時全國湧現了上千家動畫公司,各大專院校也積極開設動漫遊戲相關專業,甚至有些專業變成了大學的學院。另外,多地政府孵化動漫產業基地,電視台開闢少兒頻道專門播放國產動畫,都是有效果的。」

一系列利好政策後,動漫熱度再起,但也有不少公司因為想享受政策獎勵,堆量做出粗製濫造的作品。不過總體而言,沈樂平認為政策紅利期經過了萬物生長、量質並舉到扶強扶優的三個階段。

之後,資本嗅到商機,影視、遊戲公司迎來上市熱潮,似乎沾到電影、電視、遊戲、動漫等領域,都能獲得市場的關注。2012年~2016年,行業迎來資本紅利期,在此期間,玄機科技也做了《秦時明月》改編的電視劇、電影、話劇和衍生品等,動漫IP產業鏈迎來更多元的開發形式。

2017年後,行業進入到平台紅利期。當時,電視台採購費用逐漸減少,而網際網路應用飛速發展,幾大平台手握大筆預算爭奪版權。「大家都意識到獨家內容越來越重要,一部作品背後能帶來的用戶越多,價格也就越高。」時至今日,用戶可能認為《秦時明月》超過千萬的的網絡銷售額不算高昂,但它是在盜版內容漫天飛的歷史背景下,首部賣給視頻平台過千萬的動漫作品。

「平台一開始重視日漫,因為它們有大量現成的粉絲,能帶來好的收視。但日漫價格越來越高,在傾銷占領市場之後,開出了天價,有的一部就要上億元」。沈樂平告訴每經記者。不斷砸錢讓平台陷入沉思,與其被卡脖子買國外作品,談一堆困難的權利,為什麼不用這筆費用投資我們自己的動漫?

當時連平台也沒有想到,動漫與電視劇最大的不同竟然在於一部電視劇播完就過了,在下一部爆款出來前,用戶隨時會流失到其他平台,但動漫長達數年的周更方式,讓粉絲更具有黏性、更長情。「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放同樣兩部最新的日漫和國漫,國漫的受眾往往更多了。」

幾大視頻平台都將動漫提上了重要地位。例如近一年來,騰訊視頻播出的《吞噬星空》,優酷播出的《神墓》,愛奇藝播出的《蒼蘭訣》,B站播出的《三體》都受到用戶關注。

「《名偵探柯南》誕生至今快30年,但柯南永遠是17歲;『美國隊長』 80歲高齡了,但他依然青春……」。沈樂平相信,動漫的全產業鏈開發不同於影視劇,開發潛力和商業價值都更大。虛擬演員長青,他可以拍劇,可以走進遊戲,也可以做成手辦等各種形式。

吞噬星空

動漫公司可以掙錢

動漫公司可以掙不少錢

成長到2023年,國漫早已脫下「低幼」標籤。

公開數據顯示,騰訊視頻的動漫用戶中,18-29歲的群體已接近1.3億;B站看過國產動畫的用戶累計有3.4億。

與之對應的是,公司競爭迎來白熱化。根據恆州誠思出版的《動畫市場報告》,2017年,能夠完全製作中國動畫的企業不超過30家,如今中國有近1000家動畫上下游企業活躍在前線,其中120家可以製作高質量的動畫。

「一部動漫的製作費用,取決於體量和製作等級,從幾百萬到上億元都有。」沈樂平向每經記者透露,當下行業幾百萬元的一部動漫已經不多,大部分製作成本都超過千萬,利潤普遍在10%~20%間。

製作成本增加,平台的購買力度卻發了變化。2022年,在「降本增效」大主題的陰影下,平台投入早已不像前幾年般瘋狂。

「我沒有說的是,平台紅利期可能也走向尾聲了。」每一個紅利期在開始時,都讓人感到美好,而當紅利期結束時,勢必一批企業面臨優勝劣汰。沈樂平說,「平台缺片子,在合格線之上的企業,都有機會做到盈利。最多三年,我認為動漫的量會到達頂峰,然後轉向供大於求。」

據沈樂平了解,平台整體的費用在減少,但動漫板塊的投入是「不再增加」或者「略有增加」。當然,平台對優質內容的篩選更加謹慎,也更傾向把資源調配到頭部內容上。一些表現不佳、非頭部的作品可能會被砍掉,或者停止後續更新。

騰訊視頻和愛奇藝在會員過億後增速減緩,有時一部劇能將過千萬的會員拉走到另一個平台,動漫用戶的長效性和高粘性,恰恰是當下平台非常重視的。

「可是我想和同行分享的是,2005年到2015年,是動漫產業發展最艱難的十年。市場不成熟,商業化不成熟,網上還有大量盜版,很多公司根本掙不了什麼錢。但因為動漫的長效性,在那樣艱苦的時候也生存下來了。」沈樂平堅信,即便在行業最艱難時,只要把精力集中在作品上,對行業真正熱愛,一定能夠存活下來。

如何穿越時間周期,平穩過渡到春暖花開的下一個階段,是沈樂平思考的問題。2021年,玄機科技宣布與中信建投證券簽署上市指導協議,擬A股上市。沈樂平表示,輔導驗收已經通過,現階段積極準備做報會工作。「我們就是想給大家提供一個振奮點,動漫是可以掙錢的,動漫可以掙不少錢。」

武庚紀

AI到來:生產力完成躍升

但創意部分難以被取代

在玄機科技的收入結構中,影視版權發行收入排在第一,緊接著是製作收入,排第三的是衍生授權收入。

沈樂平舉例,虛擬形象做一次代言,代言費已經可達百萬元以上,接近部分真人明星。僅虛擬偶像部分,一年就為玄機科技帶來約千萬級的收入,並且保持增長趨勢。

科技變革加速到來,在AIGC、ChatGPT等新型語境下,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向每經記者表示:「AIGC會給玄機這樣的公司衝擊很大」。

「客觀上講,虛擬形象會受益於技術的變革,製作成本和門檻也會降低,未來可能會產生『網紅批發』似的爆發。」沈樂平說。

AI將滲透到人類的日常生活,大千產業,也極有可能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未來我認為它一定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畫畫,寫文章,做各種行業分析。」

無需前期、後期配合,直接一步到位,AIGC對多個行業造成衝擊,網絡上常有猜測,AIGC先幹掉的是繪圖員,是律師,還是作家?

如果排除掉是否會取代人類的「終結式」問法,沈樂平對於AIGC保持樂觀態度。

在沈樂平看來,汽車的誕生理應淘汰馬車行業,那麼馬車夫也會失業。但如果馬車夫積極考取駕照,駕駛最新潮的交通工具,他熟悉路況,他會服務,馬車夫也依然能保持他的優勢。「換句話說,在行業里能積極掌握和駕馭新工具的人,在浪潮來臨時,也能很快適應新環境。」

新技術不可避免地出現後,沈樂平認為行業也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在不同領域中,會出現一個或者幾個強有力的主導工具;第二是巨頭占領這些領域後,中小型公司為其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最後則是工具和配套之間產生化學反應或者相互融合。

藉助科技,每個用戶或許都能更便捷地進行創作,而這直接導致海量內容出現。「最開始做一些美圖,大家會很驚嘆說做得太好了,但是人人都會做美圖時,再發朋友圈,都沒人來點贊,因為這是最基礎的東西。」作為畫師,十幾年的畫功會被新工具輕而易舉追平,但畫師本身最大的賣點,應該是他的創意。

所以,沈樂平相信,衝擊勢必到來,生產力完成躍升,但創意部分難以被技術取代。「大家都用手機拍照後,攝影師並沒有失業。接下去還是回歸到專業的一面,有沒有深度,有沒有專業的視角,你能不能傳遞出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或者是一張震撼人心的圖,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畢媛媛 編輯 |陳俊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ccff28757ca35d71314a53a848ca2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