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婦巧遇林伯渠,打聽失散10年的丈夫,說出名字被急送延安

2023-08-13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湖南農婦巧遇林伯渠,打聽失散10年的丈夫,說出名字被急送延安

1938年8月,一位衣著樸素、老實巴交的長沙農婦找到了我軍駐陝工作處的林伯渠,她揣著一封介紹信風塵僕僕地來到了辦事處,聽她說話的口音,像是湖南人。

她找到林伯渠,並將介紹信拿給了他,林伯渠展開信件,看了之後才知道,這個女子是被徐特立介紹來,委託他送去延安抗大學習的。

情況差不多了解清楚之後,女子小心翼翼地說:「我能向您打聽一下我的丈夫嗎?」林伯渠點頭。

林伯渠一開始還沒有多想,只是想著問清情況,回去也能替她找找,可是等到這位農婦說出丈夫的名字後,林伯渠才知道,原來,這位農婦要找的丈夫,竟然就是時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的許光達!

在與許光達通過電報後,緊急將這名婦人送往延安。

許光達這一生為中國的解放事業殫精竭慮,立下無數戰功,是新中國的開國大將,但卻與自己的妻子分別了這麼久,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他們的身上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1908年,許光達出生在湖南長沙東鄉的一個貧苦家庭。生活條件的艱苦讓他只能給地主放牛才能吃上一口飯,他時常被學堂里的朗朗讀書聲所吸引,對上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貧寒的家境下讀書只能是一種奢望。

鄒靖華的家境要比許光達好很多,她出生於一個沒落的書香世家,她的父親鄒希魯以教書為生,思想還是比較開明的。

許光達他經常在放牛的時候,偷偷跑到鄒家開的學堂外,偷偷聽課。如痴如醉,一待就是一整天,就算正值寒冬,大雪紛飛,許光達仍冒著寒風堅持前往。

後來堅持的許光達被當時的教書先生鄒希魯發現,鄒希魯十分佩服這個如此好學的孩子,沒有趕他走。鄒希魯免費收了許光達做學生,這樣他就可以在教室里安安穩穩地學習。

也是在私塾讀書的這段日子,許光達認識了先生鄒希魯的女兒桃妹子(鄒靖華),只相差三歲的兩人很快成了青梅竹馬的好友。

在學堂讀書的這段日子,許光達憑藉過人的天資和勤勉,加上老師的悉心教導,他以優異成績完成了高小學業。

後來的他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許,1921年,年僅13歲的許光達考上了長沙師範學校,後來在親戚朋友的資助下,許光達進入了學校學習,創辦這所學校的校長是徐特立,他和許光達的老師鄒希魯曾是同學,後來鄒希魯也來到了學校任職。

師生交往多年,品行德行自然是看得很透。看到許光達如此出息,鄒希魯對其可謂是讚賞有加。1922年,正好當時鄒希魯他也想為自己的女兒鄒靖華尋一良配,便主動去許家提親。鄒希魯相信自己的得意門生許光達會照顧好自己的女兒,相信自己的眼光是不會錯的。

當時的許家是一窮二白的寒門,許父許母本就對鄒希魯的慷慨施教感激不盡,如今得知他還要把女兒許配給自家,自然是求之不得。

此時許光達深受國家大義的薰陶,心中滿是家國天下,在此國家危難之際又有什麼心思去談論兒女情長呢?

不過許光達不想違背師命,不想讓家人難做,況且自己與鄒靖華確實自幼相熟,便不再反駁,應下了這門親事。就這樣,14歲的許光達和9歲的鄒靖華在尚且懵懂的年紀里被定下了婚事。

因為許光達還在讀書,兩人並沒有第一時間完婚,在後來的日子裡,許光達接觸到了革命書籍,他的思想也開始慢慢發生轉變,看到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激情澎湃,想要一展宏圖,報效祖國。

可是那時候的許光達已經加入了共產黨,正值青年的他一心只為共產黨事業而奮鬥,所以他就一拖再拖,始終沒有結婚。1926年,許光達受湖南省委的選派,到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學習深造。

誰成想,蔣介石密謀著絞殺共產黨人,「四一二政變」,國共關係一度陷入僵局。

1927年7月,南昌起義爆發後,許光達和幾位同志接到指示趕赴南昌。同年10月,在起義部隊轉移途中,許光達在閩南三河壩的激戰中,不幸被敵人的炮彈炸傷,許光達不得已留在當地休養了半個多月,與部隊失去了聯繫。

當時革命失敗,許光達找不到組織,他便前往上海,發現我軍在上海的局勢也不樂觀,所有的組織聯繫全都轉成了地下。這下子,許光達更是找不到黨組織了。一方面,他積極尋求與黨組織接軌;另一方面,他也思慮家中的老父親。

後來害怕自己影響組織的行動,許光達選擇了暫時回家躲避一段時間。而當時鄒靖華就一直留在許家,等著許光達回家成親。

這下子許光達沒有藉口可推脫,跟鄒靖華結了婚。

此時的他,在父命之下才剛剛與鄒靖華完婚十天。在短短的十天相處中,二人發覺彼此三觀一致,是真正值得託付一生的伴侶。

為了保護家人,他並沒有將自己參加革命的消息透露給家人。但是許光達一直沒有停止尋找組織,他找到了曾經和自己一起參加共青團的夥伴,共同商討如何追上組織。

可是誰料他們其中的一人喝醉了酒,走漏了風聲,被國民黨秘密下令逮捕了,其中有一叛徒告密,供出了許光達的名字。萬幸許光達的姐夫謝立仁在警備司令部就職,提前通知讓他成功逃脫。

匆忙出發的許光達不知何去何從,盤纏都沒有帶夠,於是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在清河縣當縣長。看到女婿許光達的到來,岳父十分高興,還給他在當地警察局謀得一職。可是,國民黨終究還是查到了這裡,為了避免連累岳父,許光達自己一人又逃跑了。

許光達走了之後,國民黨反動派惱羞成怒,長沙警備司令部三番兩次來找鄒靖華的茬,逼她說出許光達的下落,在經過一系列的審問之後仍然沒有什麼結果,反動派也知道此時已經審不出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了,就把一份離婚協議拿了出來,說鄒靖華只要在這上面簽字,就答應放了她,鄒靖華不肯。

可是任誰都想不到,許光達這一走就是10年,失散的這10年里沒有一封信,更沒有任何音訊,就像這個人不存在了一樣,鄒希魯見女兒還不願意死心,便常常勸她改嫁,把許光達忘掉重新開始新生活,但每次都會被鄒靖華搪塞過去,就算有人上門提親,她也不會理會。

許光達這十年也是一波三折,還被迫在蘇聯呆了一段日子,直到抗戰的全面爆發才在組織的安排上順利回國。只不過不管是在蘇聯還是在國內,許光達也一直沒有放棄過尋找鄒靖華的下落。但和鄒靖華一樣,許光達也遲遲沒有收到關於妻子的消息。

而1929年的5月,許光達終於找到了黨組織,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務。1930年,許光達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參謀長,同年七月,被組織派遣參與南征作戰。

這些年他跟隨部隊南征北戰,一直沒空寫信給家裡報平安,現在終於有空了。不過,為了安全起見,他沒有寫自己的真名,而是以友人的名義給自己寫了一封信寄往了家裡。

當鄒靖華看完信後,立刻反應過來這就是丈夫許光達的筆跡,丈夫還活著,鄒靖華十分的欣喜。

後來兩人一直通信,許光達還讓妻子多讀書,豐富自己。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38年,這時是許光達離家的第十年;而鄒靖華也順應了許光達之前寄給自己的書信中提到的要多讀書。鄒靖華考上了抗大,也是在這時候鄒靖華拿著徐特立給她的介紹信,在西安遇到了林伯渠同志,她抱著微弱的希望向林伯渠再次打聽了丈夫的下落。

許光達接到了一封來自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電報。電報是林伯渠打來的,他說最近辦事處來了一名叫做「鄒靖華」的女同志,看起來是位農村婦女,自稱是許光達的妻子。問許光認不認識,要不要見一見。

許光達一聽,這不就是自己妻子的名字嗎,難道是她來了?許光達有點難以置信,直到許光達眼見這真是妻子,確實半點也沒有猶豫,直接衝上前來將妻子擁入了懷中。

分離十個春秋後,許光達和鄒靖華這對患難夫婦,就這麼在延河之濱重新團聚了!兩人在風雨漂泊的十年,沒有放棄彼此,只要心中有愛,那愛就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ca0914a4bac64ef11c348650111c9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