硤石燈彩與宋韻文化的淵源考證

2024-01-15     竹鶯說事

原標題:硤石燈彩與宋韻文化的淵源考證

採蓮船 胡金龍、孫傑/制 2011年

壽斌傑 高健行

硤石燈彩,相傳源於秦漢,始於唐而盛於宋,其獨特精湛的製作工藝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輝,成為中國民間工藝的優秀代表。硤石燈彩與宋韻文化究竟有何淵源?

硤石燈彩工藝獨特,以 「八字技法」見長,尤以針刺花紋精巧細美取勝。製作精巧,細膩秀麗,玲瓏剔透,經千百年的錘鍊,不斷兼容創新,最終演變成融合聲、光、電,兼具建築、書法、篆刻、國畫等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萬眼羅燈,成為我國傳統工藝品中的一朵絢麗奇葩。

傳統工藝源自於民間社區,又依附於民俗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變。江南地區一直延續保留著農曆正月十五舉行元宵燈會的習俗,距杭州以東50公里的海寧硤石燈會,素以燈彩針工之精細、元宵迎燈之盛況而著稱,早有「江南第一燈會」的美譽。硤石燈彩為何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傳統習俗元宵燈會得以延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成為貢品並在京城大放異彩。

金兵入侵中原,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高宗喜與民同樂,經常巡幸坊巷,廣施恩澤,或減免房租或施散錢米,臨安人經常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據《武林舊事》和《乾淳歲時記》記載: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硤石燈彩被選為「燈彩精品」進京朝貢,被懸掛在臨安(杭州)東華門外鳳樓前。當時,進京朝貢的燈品,除了硤石的萬眼羅燈之外,還有福州的白玉燈、安徽新安琉璃燈、江蘇南京夾紗燈、常州料絲燈、蘇州羅錦燈、杭州羊皮燈等。可見,當時元宵燈會活動已發展到新的高峰,扎燈、賽燈、賞燈蔚然成風,各地彩燈競相登場亮相,爭奇鬥妍。

然而,史料中關於南宋時期硤石燈彩入選進京的具體數量、款式樣貌的記載甚少。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曾到過海寧,在他的《石湖居士詩集》中,有「剪羅萬眼人力窮」「剪彩球中一萬窗」和「萬窗花眼密」等描述。他在一首專門吟詠「萬眼羅」的詩中寫道:「弱骨千絲結,輕球萬錦裝,彩雲籠月魄,寶氣繞星芒,檀點紅嬌小,梅妝粉細香。等閒三夕看,消費一年忙。」把硤石燈彩那種燈面布滿千孔萬眼的針孔,閃射著迷人光芒的特有藝術觀感描寫得淋漓盡致。

硤石燈彩,這種古老的民間手工藝在海寧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也有其深層的原因,尤其清中葉後,江南經濟的飛速發展。據《海寧州志稿》記載:地處水陸交通要衝的硤石,在光緒年間成了「浙西諸郡市集之最」,商品經濟十分發達,一個小鎮就有名聞江南的絲、布、米三大市。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海寧全縣桑園多達三十五萬畝。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海寧文化藝術的發展,文人畫師輩出,更為硤石燈彩藝人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創新的動力。

宋人崇尚兼容並蓄,強調理性和平,文化也空前繁榮,尤其南宋時期,風雅美學、精英理學、市井通俗,無不熠熠生輝。金戈鐵馬間,宋祖英豪連同汴京城的夢華喧囂,終究成為過眼煙雲,如流水落花,淹沒於歷史長河。都是人間留不住,但歷史總會留給我們一些驚喜,譬如那些動人心魄的詩詞歌賦,又如那些燦若星河的民間技藝,無懼歷史的洗滌與變遷,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硤石燈彩這朵民間藝術的小花,便是其中的代表。由於年代久遠,加之燈彩所用的紙、竹篾等材質不利於長期保存等客觀原因,明清以前硤石燈彩實物早已湮沒殆盡,燈會的盛況也無影像資料可尋,甚至連確切的文字完整的記錄也鮮有。如今我們只能從歷代文人的詩詞書畫中及老一輩燈彩藝人的回憶中探尋蹤跡,體味京城的繁華景象,還有那燈會的流光溢彩。

進入新紀元,硤石燈彩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海寧市政府著力打造「南關廂歷史文化一條街」以來,「江南第一燈市」的盛況時時再現,硤石燈彩產業發展也初現端倪。硤石燈彩傳承者們也與時俱進,秉持傳統又大膽創新,故佳作不斷,優秀的精品不斷湧現。

以傳承古法技藝為基礎,發展創新,在創作形式、創作題材和製作材料上研發創新,使得千年技藝得以傳承的同時,又與時俱進向前發展。現代審美趣味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使硤石燈彩的藝術性不斷增強,硤石燈彩這盞千年華燈,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海寧鮮明的文化印記。

從被宋王朝選為貢品,到宣統二年在南洋勸業會和1934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榮獲大獎,硤石燈彩藝術享譽海內外。1955年周恩來總理曾將一對硤石燈彩作為國禮贈送給斯里蘭卡貴賓。1992年全國花燈邀請賽上,參賽的十四盞硤石燈彩全部榮獲一等獎。1994年海寧市政府將兩對精美的硤石燈彩分別贈送給新加坡內閣資政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2001年硤石燈彩在紐西蘭展出,海寧市人民將兩對燈彩分別贈送給奧克蘭市政府和紐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再一次在異國他鄉引起轟動。2010年,32盞被選定的硤石燈彩傳統宮燈參加上海世博會浙江周「物華天工」手工藝展。2018年硤石燈彩亮相央視「萬家邀明,一起盼中秋」節目。2022年,硤石燈彩參加中國第七屆非遺展(北京)、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暨首屆中華傳統工藝大會。

硤石燈彩與宋王朝的淵源,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硤石燈彩與宋韻文化共生共融和互相成就,還讓我們對其藝術特色、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們要讓承載著宋韻文化的民間技藝在新時代的浙江大地上「流動」起來,「傳承」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ae9103ff25a0a779d87ca3fb1d27d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