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投資者了,他有哪些投資的秘訣呢?巴菲特致股東信中,哪些經驗我們能夠學習,哪些又是學不會的呢?
巴菲特通過購買保險公司這類能夠提供現金流的公司,比如Geico保險公司、喜詩糖果、可口可樂等建立自己的浮存金。浮存金是一種低成本可以短時間內獲得自由支配現金一種負債模式,比如巴菲特最早投資的藍籌印花公司 。
藍籌印花公司的客戶是超市和加油站,他們需要到藍籌印花公司預存一部分錢,或者提前購買禮券,但是實際的交易是在禮品兌換,或者供出貨物之後,這就意味著藍籌印花公司帳上會有一大筆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而且還不用付利息。
在1968年巴菲特和芒格投資藍籌印花公司的時候,公司帳上已經有6000萬美金的浮存金,而藍籌印花公司卻沒有好好利用這筆錢,只是把它們放在銀行里,賺取一點利息。同樣巴菲特投資的保險行業也是產生大量浮存金的行業,我們提前把錢交給保險公司,理賠總是在多年後發生,於是巴菲特可以利用這部分現金進行投資。
藍籌印花公司雖然處於高速發展期,但是管理層過於保守,導致這個公司股價低迷。於是巴菲特和芒格就大量買入藍籌印花公司的股票,很快有足夠股權進入董事會。進入董事會後兩人就接管了藍籌印花公司的投資部門,開始利用存在銀行的這些浮存金進行投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藍籌印花公司在巴菲特接管以後,主業實際上一直衰落的。在1970年銷售額12億美金,但是到了1982年,銷售額只有900萬美元,在1990年甚至只有幾十萬美元的銷售額。而此時藍籌印花公司已經成功轉型成為一家投資公司,藍籌印花公司這個實體實際上已經趨近零。
我們看巴菲特投資的很多公司,都是占據很大一部分股份,或者進行整體收購。這是巴菲特這種浮存金模式必要條件,因為你要調動這麼多流動資金,是需要大股東同意的。但是一些大的公司就做不到控股,比如可口可樂,但是可口可樂會給巴菲特分紅,截止到2017年,可口可樂給巴菲特的分紅超過40億美元。
巴菲特購買股票和我們這些二級市場散戶不同,巴菲特是要實際參與經營的。比如重整桑伯恩地圖公司,當巴菲特進入董事會後,對桑伯恩地圖公司管理層開刀,巴菲特要求把公司的投資組合分給各股東,否則就趕出董事和管理層。而且巴菲特要求桑伯恩公司把股票兌換成各類組合的股票,相當於回購了公司的股票,讓股價回升,在此次交易中,巴菲特大賺一筆。
我們覺得炒股炒成了股東是最大的悲哀,但是巴菲特卻要控制他所投資的公司,他不但和董事會正面交鋒,甚至不惜清除管理層,或者對公司進行大裁員來保證公司的股價。雖然現在我們看巴菲特成了甩手掌柜的,讓自己的團隊來管理旗下公司,但是關鍵時刻他還是非常心狠手辣的。
我們現在做投資,貌似都能夠通過網際網路了解很多信息,但是我們和巴菲特能夠獲得信息質量是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的。比如巴菲特投資Geico保險公司的案例,1970年Geico保險公司業績下滑,股價下跌近90%,於是新上任的拜恩充當救火員。
巴菲特想了解這位新上任的CEO,於是讓當時還是《華盛頓郵報》的瑟琳·格雷厄姆把拜恩給約了出來,通過幾個小時的長談,巴菲特詳細了解了Geico保險公司運營情況,同時他也對拜恩有了詳細了解。他判斷拜恩是一個能夠力挽狂瀾,而且非常專業的CEO。
於是巴菲特就撿起了這個「煙屁股」,大量買入了Geico保險公司的股票。當監管部門調查Geico保險公司,準備讓它們關門大吉的時候,又是巴菲特給當時監管部門負責人馬克西米利安·沃勒克打電話,告訴他這家公司不需要關閉。並且巴菲特還說服了當時的大投行,購買了Geico保險公司股票。當時Geico保險公司流動資金非常缺乏,如果不是巴菲特出面幫助幫助融資,Geico公司可能真的關門了。
試想一下,有多少人有這個能力,能夠力挽狂瀾於不倒。不僅僅是中國市場講究人脈,美國市場也是一樣,巴菲特多年在市場上積累的這些資源,是很多人很難達到的。
那麼我們應該向巴菲特學習什麼呢?首先是終身學習,巴菲特閱讀量有多大呢?他每天的閱讀時間在7小時以上;其次是專注,巴菲特最為有名的投資格言就是只投資自己熟悉的,而且每年只做少量的投資。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完美的,巴菲特每天堅持七八個小時的閱讀,而且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與人打交道上,其實他生活自理方面表現的非常差,完全依靠他妻子來照顧。並且他自己也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自己關心經濟的時間要比關心孩子的時間要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