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混日子,35歲後不甘心:比一事無成更毀人的,是結構化衝突

2019-07-04   璃語職美人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困惑,上學時自己的成績倒也說得過去,可步入職場,卻發現完全慌了神,不知從何下手?

在父母的建議下,你報考了一個並不喜歡的專業,來到了一家談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的單位。

你有些心有不甘,但也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很快,你忙著戀愛、結婚、成家......工作嘛,能混一天是一天,並沒有做別的打算。

一晃多年過去了,轉眼就到了30來歲。

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你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覺得身上的擔子陡然重了起來,你不想渾渾噩噩過下去了,你希望能給孩子做個表率。

然而問題在於,當你回首往事,發現自己似乎一事無成,這個時候,又該如何確定發力點呢?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一、

「曉璃老師,我覺得自己太失敗了,好像什麼工作都做不好......可是我現在醒悟了,想要重新開始,你說,我該如何尋找自己的方向呢?」

隔著螢幕,我似乎能感受到視頻那端的諮詢者阿敏(化名)的焦灼。

毫不誇張地說,阿敏的經歷頗能代表一部分迷茫的職場人。

在溝通的過程中,阿敏的這些話讓我印象深刻——

「老師,我覺得銷售不適合我,我性格內向,肯定是做不好的。」

「老師,如果我現在去學一門技術,比如會計之類的,我擔心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是否能跟得上,我的數學成績也一直不好,學會計會不會很吃力啊?」

「老師,你覺得我考事業單位編制怎麼樣?他們說我考編制是近水樓台,但考編制哪有那麼容易啊?我擔心自己考不上。」

......

「所以,你在工作上也是有類似的擔憂嗎?比如,擔憂自己無法做好眼前的工作?」我敏銳地察覺到了阿敏的這個特點,進一步問道。

阿敏的眼眶濕潤了。

她告訴我,高考填志願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學什麼專業,因為自己數學成績差,就報考了英語專業,覺得這個專業應該不難學。

大學畢業之後,她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來到一家行政事業單位做合同工,結了婚之後,自己和老公巨大的收入差異、婆家對自己和女兒的輕蔑,都深深刺痛了她,她這才漸漸醒悟過來,所謂「為母則剛」,說到底還是要自立,才能在這個家庭站穩腳跟,才能給女兒謀得更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

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辭去這份合同工的工作,來到一家公司做起了客服。

但是很快,她就厭倦了客服工作的繁雜瑣碎,這還不算,公司還對客服人員進行KPI考核,根據投訴率、續單率作為客服薪資的重要依據,並效仿銷售部門的政策,對客服人員也進行「末位淘汰制」。

阿敏感到十分崩潰,她分分鐘想離職,但回想過去,似乎也沒有可圈可點的職場履歷,這要一腳踏出了這家公司,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和蒼白的工作經驗,還能到哪裡去呢?

二、

隨著諮詢經驗的增加,我漸漸明白,實際上,類似阿敏這樣的職場人不在少數。

是什麼讓他們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到頭來陷入一事無成的境地呢?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結構性衝突。

1、什麼是結構性衝突?

要知道,任何一個東西達到了某種平衡狀態,就會進入兩種力量的制衡狀態,即阻力和動力。

要打破這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就要削弱或者增強任意一方的力量,這種平衡一旦打破,就會形成一邊倒的結果,要麼逆襲而上,要麼一落千丈,至於最終能發展到什麼結果,取決於事物及個人自身的意志和潛力。

對於職場人也是如此。

一旦某種需求得到了滿足,還沒有找到更強烈的期望時,就會進入「結構性衝突」(即相對安逸的狀態),對工作或生活會產生一種無力感。

有人打過這麼一個比方,就好比你現在正在開車,一腳踩著油門,一腳踩著剎車,速度自然提不上來。

職場也是一個相對平衡的空間,人在職場中,如果既奢求安穩(踩著剎車),又渴望追求高收入(踩著油門),這樣下去的結果只會導致無意義的能量消耗。

原因很簡單,因為安穩是低風險狀態,而高收入必然要面臨高風險的現狀:你不可能同時達成這兩項,反過來,如果達成這兩項中的一項,意味著另一項的放棄或者失敗。

2、職場發展困境中的內在矛盾,多是「結構性衝突」

對於在職場中渴望發展的個人而言,必然會時刻處在矛盾之中,正是因為矛盾的存在,才使得個人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但當矛盾雙方糾纏不清時,會給個人發展製造內在的損耗和壓力。

比如,一個人迫切想要改變現狀,想要賺錢,但又捨不得當前的安穩,不敢接受壓力和挑戰,在兩股力量的牽扯之下,當事人是最容易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即,會呆在原單位很多年),但毫無疑問,這種狀態會讓其在自我價值實現過程中造成諸多阻力,除非其中一方力量增強或者削弱,才會打破這種糾纏狀態,進而進入另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就好比,有的人會遭遇家庭重大變故,或者內在渴望被激發了出來,就會打破這種半死不活的「僵持狀態」。

羅伯特·弗里茨在無數次幫助他人開發創造力的實踐中,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即——

「幾乎所有人都持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觀念,即認為我們是不能實現願望的」,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正是這種能量的糾纏狀態。

三、

當你明白了結構性衝突之後,你就不難明白,為何有些人在職場中屢屢不順了。

為了分析方便,我們謹以文中的阿敏舉例說明。

阿敏這些年雖然渴望改變,但一直未能採取有效行動,根源就在於這種「結構性衝突」。

經過了解得知,阿敏的父母是做小生意的,由於市場行情不穩,家中的收入也忽高忽低,這讓阿敏很沒有安全感,所以她對於職業的安穩有著強烈的渴望,表現在她不希望經常變換職業環境,以及工作內容及同事也最好不要頻繁變動。

與此同時,這些年同學之間的差距讓阿敏的內心蠢蠢欲動:有的同學依靠強大的專業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的同學利用外語優勢做銷售做的風生水起,也有的一開始就在其他行業發展,如今也做到了中高管職位。

相比之下,阿敏的轉變之路顯得尤為艱難。

追求安穩與渴望改變這兩股力量持續在阿敏內心撕扯,讓阿敏處於一種微妙的相對平衡狀態,直到女兒的出生,讓阿敏感受到了來自老公家族的冷眼,這才激發起她渴望改變的決心,做出了辭去事業單位合同工的舉動。

但現實是,即便改變了職業環境(從事業單位到企業),阿敏的處境並沒有實質性的改善,她依然在追求安穩與渴望改變這兩股力量中消耗了大量的心力,隨著老公事業的蒸蒸日上,阿敏決定要二胎,如此一來,家庭矛盾突然緩和了很多,原本被激發的鬥志漸漸恢復到了最開始的平穩狀態,她又開始陷入了習慣性的無力境地。

諮詢後的阿敏恍然大悟,她明白了為何自己這麼多年無法突破的根源所在。

後來,當阿敏看到線下訓練營的通知時,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她希望通過訓練營進一步了解自我,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

兩天的訓練營中,阿敏收到了來自老師及夥伴們的積極反饋和正面評價,這種體驗對她而言是極為珍貴的,阿敏覺得內心漸漸充滿了力量,在訓練營結束後沒多久,阿敏找我做了一次線上溝通和交流。

我告訴阿敏,針對「結構性衝突」,最好用的解決策略有兩種。

1、一般性策略

一般性策略包括三個部分:降低願景、操縱衝突及意志力策略。

例如願景維度上,如果一個人給自己的目標制定的太高,就會感受到深深的無力感。

比如對阿敏而言,月入3k的她如果渴望年薪10w,無疑目標太大,反而讓自己深感無力。

這個時候,不妨把薪資目標鎖定為月薪5k,假設客服主管收入能達到這個標準,接下來不妨將職位目標鎖定你為客服主管,這讓阿敏會覺得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能大大減少她的焦慮。

鑒於篇幅有限,另外兩個策略就不贅述了。

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性策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但都有自身的局限。

2、說出真相,並且敢於承諾

想要真的應對結構性衝突,簡單有深刻的辦法,就是說出真相。

說出真相併不是追求什麼真理,是心甘情願根除令我們限制自己、不讓自己看到真實情況的習慣,不斷擴大意識範疇。

比如在阿敏這裡,她的思維模式是:一旦出現困難或挑戰,她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不行,但事實上,如果她敢於面對挑戰邁出第一步,可能結果就大不相同。

我給到阿敏一個建議就是,不妨從家庭關係入手,例如可以先和老公坦誠溝通,說出自己這些年真實的感受,並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希望。

後來的阿敏真的這麼做了,她發現事情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可怕,反倒是當她說出自己的不滿、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後,老公反而更能理解與尊重自己了。

我很開心阿敏真的邁出了這一步,這對她而言非常關鍵。

我深知,當她今後面對工作中的挑戰或困難時,雖然潛意識會告訴自己不行,但參加訓練營的美好體驗以及這次和老公攤牌的經驗,她發現自己如果主動爭取一下,說不定就能戰勝困難或挑戰了。

這種體驗和經驗異常珍貴,她會引領阿敏的未來,直至讓阿敏的理想變成現實。

五、

行文至此,我想對職場中千千萬萬的阿敏們說——

很多時候,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做成第二件、第三件.....

如果你從來都沒有做成過一件事情,請不要驚慌,你最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仔細檢視自己的內心,因為十有八九是「結構性衝突」讓你止步不前。

有緣讀到此篇文章的你,如果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不妨讓TA通讀這篇文章,並參照文中的方法積極實踐,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潮水自會來去,但心志得堅若磐石。即便成不了那根定海神針,也至少不是那隨意被拍上岸的野鬼遊魂。」(by 一枚熱湯圓)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